一种桩基静载荷测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164231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8:28
本技术提供一种桩基静载荷测试装置,包括测试装置本体,所述测试装置本体包括负载机构、第一连接框架和第二连接框架,所述第一连接框架和第二连接框架的连接点位下方安装有千斤顶,千斤顶的顶部安装有承压盘,所述承压盘的顶部设置有承压柱,所述第一连接框架的两侧下方均安装有负载机构,且每个负载机构的表面均设置有多个负载夹层,该桩基静载荷测试装置的负载机构部分只需要通过测量后放置到地面上,即可作为载荷进行使用,因此需要吊装的重物只有第一连接框架和第二连接框架部分,大幅度减少了吊装作业的需求,借助连接件将每个负载进行支撑连接,且对接过程不需要使用大量的连接部件,简化了连接流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为一种桩基静载荷测试装置


技术介绍

1、桩基静载荷测试过程中通过施加垂直静载荷于桩顶,然后观测桩身的沉降和变形情况,从而评估桩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根据现有技术如中国专利文件cn202320587838.x所述的一种桩基静载荷测试装置,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其针对测量场地的地势不平情况,驱动电机能够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从而牵引第一锥齿轮与套筒绕调节螺杆的轴线方向转动,使得调节螺杆能够带动承载板向靠近或远离地面的方向移动,对承载板方向进行调节,进而减小因试桩受力不均对桩基的测试结果产生影响的可能性。

2、根据其公开的技术方案来看,现有技术中通过在顶部使用钢架按压在千斤顶上,然后通过吊装的形式将大量的配重块放置到钢架的顶部,从而实现增加载荷的过程,但是该方案中需要将大量的重物通过吊装的形式进行抬升,导致施工过程缓慢,同时由于千斤顶的顶部接触面积较小,需要确保千斤顶侧边的载荷保持均匀,因此就进一步提高了吊装放置过程中的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桩基静载荷测试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直接将负载放置到地面上,大幅度减少了吊装作业的时长,减小了施工的难度,且载荷施加更加均匀。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桩基静载荷测试装置,包括测试装置本体,所述测试装置本体包括负载机构、第一连接框架和第二连接框架,所述第一连接框架和第二连接框架的连接点位下方安装有千斤顶,所述千斤顶的顶部安装有承压盘,所述承压盘的顶部设置有承压柱,所述第一连接框架的两侧下方均安装有负载机构,且每个负载机构的表面均设置有多个负载夹层,所述负载夹层中放置有配重块。

3、进一步的,所述负载机构包括底板和分隔架,所述负载夹层设置在分隔架的内侧,且分隔架的顶部开设有卡槽,所述连接件的顶部设置有挂板,所述挂板的两端底部设置有卡块。

4、进一步的,所述卡块和卡槽整体均成“t”型结构,且卡块通过平移的形式嵌入到卡槽的内部,每个所述配重块的侧边均顶靠在分隔架的内壁上。

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框架包括第二中部顶杆和第二边缘连接板,所述第二边缘连接板设置在第二中部顶杆的两端,且每个第二边缘连接板的两端均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二中部顶杆的中间上方设置有分压套筒。

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框架和第二连接框架整体均呈“h“型结构。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框架包括第一中部顶杆和第一边缘连接板,所述第一边缘连接板设置在第一中部顶杆的端部,且第一中部顶杆的中间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边缘连接板的侧边开设有插槽。

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嵌入到插槽的内部,所述挂板的底面按压在第一边缘连接板的表面,所述第一边缘连接板的两端穿插有螺栓。

9、进一步的,所述螺栓的末端插入到螺纹孔的内部,所述通孔的内部与分压套筒的底部开口相对齐,且承压盘的顶部顶靠在第一中部顶杆的下方。

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11、1.该桩基静载荷测试装置在千斤顶的顶部安装有第一连接框架和第二连接框架,通过两个连接框架同时对侧边的负载机构进行支撑,因此负载机构部分只需要通过测量后放置到地面上,即可作为载荷进行使用,因此需要吊装的重物只有第一连接框架和第二连接框架部分,大幅度减少了吊装作业的需求。

12、2.该桩基静载荷测试装置在第一连接框架和第二连接框架之间的连接位置处通过使用承压柱和承压盘穿入到连接框架的交接位置处,因此能够确保第一连接框架和第二连接框架能够同时起到连接承压的作用,同时侧边的螺栓能够将两个连接框架进行组合,提高了整体性。

13、3.该桩基静载荷测试装置将第一连接框架和第二连接框架连接后,借助连接件将每个负载进行支撑连接,且对接过程不需要使用大量的连接部件,仅通过控制连接件水平嵌入到连接框架侧边和负载机构的顶部即可,简化了连接流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桩基静载荷测试装置,包括测试装置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装置本体包括负载机构(1)、第一连接框架(4)和第二连接框架(5),所述第一连接框架(4)和第二连接框架(5)的连接点位下方安装有千斤顶(23),所述千斤顶(23)的顶部安装有承压盘(22),所述承压盘(22)的顶部设置有承压柱(21),所述第一连接框架(4)的两侧下方均安装有负载机构(1),且每个负载机构(1)的表面均设置有多个负载夹层(8),所述负载夹层(8)中放置有配重块(2),所述第一连接框架(4)和负载机构(1)之间通过连接件(3)进行组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桩基静载荷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机构(1)包括底板(6)和分隔架(7),所述负载夹层(8)设置在分隔架(7)的内侧,且分隔架(7)的顶部开设有卡槽(9),所述连接件(3)的顶部设置有挂板(10),所述挂板(10)的两端底部设置有卡块(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桩基静载荷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块(11)和卡槽(9)整体均成“T”型结构,且卡块(11)通过平移的形式嵌入到卡槽(9)的内部,每个所述配重块(2)的侧边均顶靠在分隔架(7)的内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桩基静载荷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框架(5)包括第二中部顶杆(17)和第二边缘连接板(18),所述第二边缘连接板(18)设置在第二中部顶杆(17)的两端,且每个第二边缘连接板(18)的两端均开设有螺纹孔(19),所述第二中部顶杆(17)的中间上方设置有分压套筒(2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桩基静载荷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框架(4)和第二连接框架(5)整体均呈“H“型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桩基静载荷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框架(4)包括第一中部顶杆(12)和第一边缘连接板(13),所述第一边缘连接板(13)设置在第一中部顶杆(12)的端部,且第一中部顶杆(12)的中间开设有通孔(14),所述第一边缘连接板(13)的侧边开设有插槽(1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桩基静载荷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的两端嵌入到插槽(15)的内部,所述挂板(10)的底面按压在第一边缘连接板(13)的表面,所述第一边缘连接板(13)的两端穿插有螺栓(1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桩基静载荷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16)的末端插入到螺纹孔(19)的内部,所述通孔(14)的内部与分压套筒(20)的底部开口相对齐,且承压盘(22)的顶部顶靠在第一中部顶杆(12)的下方。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桩基静载荷测试装置,包括测试装置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装置本体包括负载机构(1)、第一连接框架(4)和第二连接框架(5),所述第一连接框架(4)和第二连接框架(5)的连接点位下方安装有千斤顶(23),所述千斤顶(23)的顶部安装有承压盘(22),所述承压盘(22)的顶部设置有承压柱(21),所述第一连接框架(4)的两侧下方均安装有负载机构(1),且每个负载机构(1)的表面均设置有多个负载夹层(8),所述负载夹层(8)中放置有配重块(2),所述第一连接框架(4)和负载机构(1)之间通过连接件(3)进行组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桩基静载荷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机构(1)包括底板(6)和分隔架(7),所述负载夹层(8)设置在分隔架(7)的内侧,且分隔架(7)的顶部开设有卡槽(9),所述连接件(3)的顶部设置有挂板(10),所述挂板(10)的两端底部设置有卡块(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桩基静载荷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块(11)和卡槽(9)整体均成“t”型结构,且卡块(11)通过平移的形式嵌入到卡槽(9)的内部,每个所述配重块(2)的侧边均顶靠在分隔架(7)的内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桩基静载荷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框架(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炳乾张李凤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隆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