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基于软硬胶切换模具的整体智能温控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基于软硬胶切换模具的整体智能温控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140530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8: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基于软硬胶切换模具的整体智能温控方法及系统,涉及温度检测技术领域,包括:建立温度流失速度模型,建立热量传导速度模型;获取硬胶与软胶的接触面的第一拟合函数,获取第二前模内位于第二合模腔体两侧的冷却流道的表面的第二拟合函数;根据温度流失速度模型和热量传导速度模型,计算得出满足预设条件的冷却流道内的冷却液体的冷却温度;使用温度为冷却温度的冷却液体对硬胶与软胶的接触面进行局部降温;降温时,判断实时温度与冷却温度的差距是否小于预设温度,若是,则不作任何处理。通过设置函数拟合模块、温度计算模块、温度控制模块和模型建立模块,确保硬胶与软胶接触面的成型效果达到预设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温度检测,具体是涉及基于软硬胶切换模具的整体智能温控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1、软硬胶产品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常见,生产软硬胶产品需要使用软胶模具和硬胶模具切换使用,在生产时,后模是不变的,前模则根据注塑不同作出变化,注塑软硬时,前模使用硬胶模具,注塑结束后分模,更换前模为软胶模具,注塑软胶,最终成型为软硬胶产品。

2、但在软硬胶产品成型过程中,在软胶注塑时,软胶温度高,超过了硬胶的熔点,则硬胶与软胶接触面出现熔化,则接触面处不稳定,软胶会下沉或移动,也会与熔化的硬胶产生融合,因此,会导致硬胶与软胶接触面的成型效果达不到预设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基于软硬胶切换模具的整体智能温控方法及系统,本技术方案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在软硬胶产品成型过程中,在软胶注塑时,软胶温度高,超过了硬胶的熔点,则硬胶与软胶接触面出现熔化,则接触面处不稳定,软胶会下沉或移动,也会与熔化的硬胶产生融合,因此,会导致硬胶与软胶接触面的成型效果达不到预设效果的问题。

2、为达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基于软硬胶切换模具的整体智能温控方法,包括:

4、建立温度流失速度模型,建立热量传导速度模型;

5、获取硬胶的第一冷却成型温度,在后模和第一前模合模后,形成第一合模腔体,硬胶注塑液体进入第一合模腔体内,控制第一合模腔体内温度为第一冷却成型温度;

6、硬胶成型后,后模和第一前模分模,后模与硬胶旋转预设角度,后模和第二前模合模后,形成第二合模腔体,软胶注塑液体进入第二合模腔体内;

7、获取软胶注塑液体的注塑温度,获取硬胶的熔点,获取软胶的第二冷却成型温度,按第二冷却成型温度对第二合模腔体进行整体降温;

8、对硬胶进行三维建模,获取硬胶与软胶的接触面的第一拟合函数,获取第二前模内位于第二合模腔体两侧的冷却流道的表面的第二拟合函数;

9、根据温度流失速度模型和热量传导速度模型,计算得出满足预设条件的冷却流道内的冷却液体的冷却温度,所述预设条件为使用温度为冷却温度的冷却液体降温时,硬胶与软胶的接触面的温度低于硬胶的熔点;

10、使用温度为冷却温度的冷却液体对硬胶与软胶的接触面进行局部降温;

11、降温时,监测从冷却流道流出的冷却液体的实时温度,判断实时温度与冷却温度的差距是否小于预设温度,若是,则不作任何处理,若否,则以预设间距增大冷却液体流速,直到实时温度与冷却温度的差距小于预设温度。

12、优选的,所述建立温度流失速度模型包括以下步骤:

13、根据硬胶与软胶的接触面的第一拟合函数和冷却流道的表面的第二拟合函数,计算得出冷却流道上的点到硬胶与软胶的接触面上的点的距离取值范围;

14、等间距分割距离取值范围,得到至少一个识别值;

15、获取冷却流道内冷却液体的冷却温度的常用范围;

16、等间距分割常用范围,得到至少一个取样值;

17、将至少一个取样值与至少一个识别值相互配对,得到至少一个温度流失组;

18、使用温度流失组的数据进行测试,在定位点处以取样值为温度进行降温,得到与定位点距离为识别值的位置的温度流失速度;

19、对至少一个温度流失组及对应所述温度流失速度进行拟合,得到第三拟合函数,其中,第三拟合函数以温度流失组为自变量,以温度流失速度为因变量;

20、根据第三拟合函数和第二拟合函数,求出冷却流道中冷却液体对硬胶与软胶的接触面上的点产生的温度流失速度,得到温度流失函数a=f(b,c,d),其中,a为硬胶与软胶的接触面上的点的温度流失速度,b为冷却液体的冷却温度,(c,d)为硬胶与软胶的接触面上的点的坐标;

21、将温度流失函数作为温度流失速度模型。

22、优选的,所述建立热量传导速度模型包括以下步骤:

23、获取软胶注塑液体的注塑温度范围,对软胶注塑液体的注塑温度范围进行等间距分割,得到至少一个标记值;

24、在固定点使用标记值为温度,测量与固定点接触时的温度升高速度;

25、将标记值作为自变量,温度升高速度作为因变量,拟合得到温度升高函数;

26、将温度升高函数作为热量传导速度模型。

27、优选的,所述对硬胶进行三维建模包括以下步骤:

28、在后模上选择基准点,作为建模原点,过建模原点,作xyz坐标系,其中,x轴沿东西方向,y轴沿南北方向,z轴沿垂直方向;

29、对硬胶表面进行均匀分割,得到至少一个切割块;

30、对切割块的中心进行拟合,得到包含所有切割块的中心的硬胶三维曲面函数;

31、将硬胶三维曲面函数作为硬胶的三维建模。

32、优选的,所述获取硬胶与软胶的接触面的第一拟合函数包括以下步骤:

33、将后模和第二前模分模,记录第二前模相对于后模的移动矢量;

34、扫描分模后的第二前模中用于注塑软胶部分的曲面,拟合得到软胶预备三维曲面函数;

35、根据移动矢量,得到软胶三维曲面函数,软胶三维曲面函数表示的曲面为后模和第二前模合模时,第二前模中用于注塑软胶部分的曲面;

36、联合硬胶三维曲面函数和软胶三维曲面函数,求解得出获取硬胶与软胶的接触面的第一拟合函数。

37、优选的,所述获取第二前模内位于第二合模腔体两侧的冷却流道的表面的第二拟合函数包括以下步骤:

38、对冷却流道表面进行均匀分割,得到至少一个曲面块;

39、对曲面块的中心进行拟合,得到包含所有曲面块的中心的第二拟合函数,使用第二拟合函数表示冷却流道表面的点。

40、优选的,所述根据温度流失速度模型和热量传导速度模型,计算得出满足预设条件的冷却流道内的冷却液体的冷却温度包括以下步骤:

41、获取软胶注塑液体的注塑温度,根据热量传导速度模型,计算得出硬胶与软胶的接触面的实际温度升高速度;

42、在温度流失速度模型中,在冷却液体的温度为第一冷却温度的条件下,对温度流失函数a=f(b,c,d)求导;

43、得出硬胶与软胶的接触面上的温度流失速度最慢的点的坐标(e,g);

44、在温度流失速度模型中,在硬胶与软胶的接触面上的点的坐标为(e,g)的条件下,求解满足于f(b,e,g)大于实际温度升高速度的b的取值范围;

45、将b的最小值作为冷却流道内的冷却液体的冷却温度。

46、基于软硬胶切换模具的整体智能温控系统,用于实现上述的基于软硬胶切换模具的整体智能温控方法,包括:

47、模型建立模块,所述模型建立模块建立温度流失速度模型,建立热量传导速度模型

48、数据获取模块,所述数据获取模块获取硬胶的第一冷却成型温度,获取软胶注塑液体的注塑温度,获取硬胶的熔点,获取软胶的第二冷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软硬胶切换模具的整体智能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软硬胶切换模具的整体智能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温度流失速度模型包括以下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软硬胶切换模具的整体智能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热量传导速度模型包括以下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软硬胶切换模具的整体智能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硬胶进行三维建模包括以下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软硬胶切换模具的整体智能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硬胶与软胶的接触面的第一拟合函数包括以下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软硬胶切换模具的整体智能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第二前模内位于第二合模腔体两侧的冷却流道的表面的第二拟合函数包括以下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软硬胶切换模具的整体智能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温度流失速度模型和热量传导速度模型,计算得出满足预设条件的冷却流道内的冷却液体的冷却温度包括以下步骤:

8.基于软硬胶切换模具的整体智能温控系统,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基于软硬胶切换模具的整体智能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软硬胶切换模具的整体智能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软硬胶切换模具的整体智能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温度流失速度模型包括以下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软硬胶切换模具的整体智能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热量传导速度模型包括以下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软硬胶切换模具的整体智能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硬胶进行三维建模包括以下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软硬胶切换模具的整体智能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硬胶与软胶的接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荣贵曹道军汤云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三品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