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曲面天线立体高效冷板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曲面天线立体高效冷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2562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7:53
针对传统单层串联小通道平面冷板散热能力差、流阻高、温度一致性差、不适用曲面阵面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曲面天线立体高效冷板,将单层串联平面流道改为包含集分液层+散热层的多层立体曲面随形流道,通过集分液层的均匀流量分配,实现了阵列高功率芯片的全并联,大大缩短了流程,降低了流阻并提高了温度一致性;通过散热层的局部强化微通道结构,在低流量下实现了单点高热流密度散热;通过3D打印实现内嵌复杂立体流道的曲面冷板一体化成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子器件冷却,具体涉及一种曲面天线立体高效冷板


技术介绍

1、天线阵面一般由大规模组件组成,组件内部芯片热流密度已超百瓦平方厘米。天线阵面装载在无人机、直升机等平台时,为了满足威力提升的需求,逐渐向多口径、曲面共形的方向发展。但是曲面阵面冷却的相关工作报道较少,目前主流的平面天线阵面一般采用主动液冷方式,常用散热架构为:高功率芯片通过载片、基板等与组件壳体焊接,组件壳体通过界面材料与金属冷板压接;高功率芯片产生的热量经过载片/基板的热扩展后传导至组件壳体,在金属冷板中与低温冷却液进行对流换热,最后将热量带走。

2、现有技术中大多采用单层串联小通道平面液冷冷板,不适用于未来高热流密度曲面阵面的发展需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阵面功率提升导致冷却液流量需求增加,串联流道的流阻大幅上升;2)小通道翅片对流换热面积小,散热能力有限(<100w/cm2);3)串联流道的芯片温度一致性差;4)平面冷板不满足曲面阵面需求。

3、因此,亟需发展一种低流阻高效曲面冷板,解决阵面高功率和高热流密度的散热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传统单层串联小通道平面冷板散热能力差、流阻高、温度一致性差、不适用曲面阵面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曲面天线立体高效冷板,将单层串联平面流道改为包含集分液层+散热层的多层立体曲面随形流道,通过集分液层的均匀流量分配,实现了阵列高功率芯片的全并联,大大缩短了流程,降低了流阻并提高了温度一致性;通过散热层的局部强化微通道结构,在低流量下实现了单点高热流密度散热;通过3d打印实现内嵌复杂立体流道的曲面冷板一体化成型。

2、本专利技术的低流阻高效曲面冷板由五层曲面结构组成,从下到上分别为盖板层(1)、散热层(2)、中间层(3)、集分液层(4)和底板层(5),散热层(2)和集分液层(3)为流体层,其余三层为结构层;盖板层(1)背面以阵列形式排布多个组件(6),组件(6)内部以阵列形式排布多个高功率芯片(7);散热层(2)设有与高功率芯片(7)一一对应的阵列曲面微通道(8),曲面微通道(8)由进液腔(9)、并联微通道(10)和出液腔(11)组成;中间层(3)设有与所述阵列曲面微通道(8)一一对应的阵列供液口(12)和阵列回液口(13);集分液层(4)设有水平并排的多个曲面供液静压腔(14)和多个曲面回液静压腔(15),曲面供液静压腔(14)一端布置主进液口(16),另一端封闭,曲面回液静压腔(15)在与主进液口(16)的相反端布置主出液口(17),另一端封闭。

3、散热层(2)的所述并联微通道(10)为直肋结构,特征尺度为0.2mm~0.5mm,深宽比为5~10。

4、中间层(3)的供液口(12)和回液口(13)为大尺寸矩形,对应流速低于1m/s。

5、集分液层(4)的曲面供液静压腔(14)和曲面回液静压腔(15)截面积与流量匹配,保证平均流速不大于5m/s,曲面供液静压腔(14)和曲面所述回液静压腔(15)之间用厚度为1.5mm~3mm的筋隔开。

6、冷板材料为alsi10mg、alsi7mg等高导热、低密度铝合金,采用3d打印一体化成型。

7、中间层(3)的供液口(12)与散热层(2)的进液腔(11)、集分液层(4)的曲面供液静压腔(14)连通,中间层(3)的回液口(13)与散热层(2)的出液腔(11)、集分液层(4)的曲面回液静压腔(15)连通;低温冷却液从主进液口(16)进入曲面供液静压腔(14),经过分配后进入阵列供液口(12),随之进入进液腔(9),并在并联微通道(10)内部与高功率芯片(7)进行对流换热升温,高温冷却液回到出液腔(11)并进入回液口(13),并汇集到曲面回液静压腔(15),最后从主出液口(17)流出。

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9、本专利技术采用集分液层+散热层的多层立体曲面随形流道结构,集分液层结构实现了阵列高功率芯片的全并联冷却,散热层采用高换热效率的并联微通道结构,在低流阻条件下大幅提升散热能力和温度一致性;通过3d打印实现内嵌复杂立体流道的曲面冷板一体化成型,避免了多层流道焊接漏液风险。为高功率密度、轻薄化、曲面天线阵面散热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且设计合理、工程实现性高,相比目前串联小通道平面冷板,散热能力提升2倍,流阻降低40%,温度一致性提升50%,厚度降低30%。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曲面天线立体高效冷板,其特征在于:由五层曲面结构组成,从下到上分别为盖板层(1)、散热层(2)、中间层(3)、集分液层(4)和底板层(5);所述散热层(2)和所述集分液层(3)为流体层,其余三层为结构层;所述盖板层(1)背面以阵列形式排布多个组件(6),所述组件(6)内部以阵列形式排布多个高功率芯片(7);所述散热层(2)设有与所述高功率芯片(7)一一对应的阵列曲面微通道(8),所述曲面微通道(8)由进液腔(9)、并联微通道(10)和出液腔(11)组成;所述中间层(3)设有与所述阵列曲面微通道(8)一一对应的阵列供液口(12)和阵列回液口(13);所述集分液层(4)设有水平并排的多个曲面供液静压腔(14)和多个曲面回液静压腔(15),所述曲面供液静压腔(14)一端布置主进液口(16),另一端封闭,所述曲面回液静压腔(15)在与所述主进液口(16)的相反端布置主出液口(17),另一端封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曲面天线立体高效冷板,其特征在于:低温冷却液从所述主进液口(16)进入所述曲面供液静压腔(14),经过分配后进入所述阵列供液口(12),随之进入所述进液腔(9),并在所述并联微通道(10)内部与所述高功率芯片(7)进行对流换热升温,高温冷却液回到所述出液腔(11)并进入所述回液口(13),并汇集到所述曲面回液静压腔(15),最后从所述主出液口(17)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曲面天线立体高效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功率芯片(7)尺寸在1-3mm,厚度约0.1-0.2mm,热流密度约200~400W/cm2,通过高导热焊料或导热胶固定在组件(6)正面,组件(6)和高功率芯片(7)的阵列排布包括但不限于矩形、圆形或其他形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曲面天线立体高效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并联微通道(10)为直肋结构,特征尺度为0.2mm~0.5mm,深宽比为5~1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曲面天线立体高效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口(12)和所述回液口(13)为大尺寸矩形,对应流速低于1m/s。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曲面天线立体高效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供液静压腔(14)和所述曲面回液静压腔(15)之间用厚度为1.5mm~3mm的筋隔开。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曲面天线立体高效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板材料为AlSi10Mg、AlSi7Mg铝合金,采用3D打印一体化成型。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曲面天线立体高效冷板,其特征在于:由五层曲面结构组成,从下到上分别为盖板层(1)、散热层(2)、中间层(3)、集分液层(4)和底板层(5);所述散热层(2)和所述集分液层(3)为流体层,其余三层为结构层;所述盖板层(1)背面以阵列形式排布多个组件(6),所述组件(6)内部以阵列形式排布多个高功率芯片(7);所述散热层(2)设有与所述高功率芯片(7)一一对应的阵列曲面微通道(8),所述曲面微通道(8)由进液腔(9)、并联微通道(10)和出液腔(11)组成;所述中间层(3)设有与所述阵列曲面微通道(8)一一对应的阵列供液口(12)和阵列回液口(13);所述集分液层(4)设有水平并排的多个曲面供液静压腔(14)和多个曲面回液静压腔(15),所述曲面供液静压腔(14)一端布置主进液口(16),另一端封闭,所述曲面回液静压腔(15)在与所述主进液口(16)的相反端布置主出液口(17),另一端封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曲面天线立体高效冷板,其特征在于:低温冷却液从所述主进液口(16)进入所述曲面供液静压腔(14),经过分配后进入所述阵列供液口(12),随之进入所述进液腔(9),并在所述并联微通道(10)内部与所述高功率芯片(7)进行对流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预谱胡长明魏涛钱吉裕张彦吕晓卫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