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特别是涉及一种挂车的自转向系统及挂车。
技术介绍
1、为了运货方便,现有汽车设计为挂车和牵引车两部分,挂车自身没有驱动装置,只能在牵引车的牵引下移动。由于挂车的整体长度较长,且挂车的车轮通常不具备转向的功能,因此在转弯或者掉头时所需的转弯半径较大,在一些狭小的路段里强行转弯容易导致吃胎,轮胎磨损加剧,降低轮胎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挂车的自转向系统,能够在牵引车转弯时带动挂车的后转向轮偏转,且牵引车的偏转方向和挂车的转向轮的偏转方向相反,以减小转弯半径。
2、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挂车的自转向系统的挂车。
3、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挂车的自转向系统,应用于具有车架的挂车,所述挂车的自转向系统包括:
4、前转向组件,包括第一转动件、第一偏心座和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转动件用于和牵引车的鞍座固定连接并能够与所述鞍座同步转动,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用于和所述车架连接,所述第一偏心座固设于所述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一偏心座包括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中心轴线和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轴线间隔设置;
5、后转向组件,包括第二转动件、第二安装座和第二偏心座,所述第二安装座用于和所述车架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座且用于和所述车架的至少一组后转向轮连接,所述第二偏心座固设于所述第二转动件,所述第
6、推杆,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
7、其中,所述第一转动件能够在所述鞍座的驱动下带动所述第一偏心座转动,并通过所述推杆带动所述第二偏心座和所述第二转动件同步转动,所述第二转动件能够带动至少一组所述后转向轮转向,且所述后转向轮的转向和所述第一偏心座的转向相反。
8、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挂车的自转向系统,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9、通过设置前转向组件的第一转动件转动连接于第一安装座,第一偏心座固设于第一转动件,后转向组件的第二转动件连接于第二安装座且和挂车的后转向轮驱动连接,第二偏心座固设于第二转动件,推杆的两端分别铰接于第一偏心座的第一转轴和第二偏心座的第二转轴。因此牵引车在转向时会带动第一转动件转动,使得第一偏心座通过推杆推动第二偏心座和第二转动件同步转动。第二转动件能够驱动挂车的转向轮转向,由于第一偏心座的转动方向反映的是牵引车的前转向轮的偏转方向,因此牵引车的前转向轮的偏转方向和挂车的后转向轮的偏转方向相反,因此能够减小转弯半径,有效减少吃胎的情况出现。同时采用机械结构之间的联动来实现自动转向,能够提高转向的可靠性。
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转动中心和所述第二转动件的转动中心的连线的两侧。
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轴线和所述第一转轴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为l1,所述第二转动件的转动轴线和所述第二转轴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为l2,满足:0.37≤l1/l2≤0.74。
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角度大于所述第二转动件的转动角度。
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范围为α,满足:-22°≤α≤22°。
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挂车的自转向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设有限位孔,所述推杆穿设于所述限位孔,所述限位装置用于限制所述推杆的摆动角度。
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限位装置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限位装置沿所述推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限位装置包括固定座、挡板和限位杆,所述挡板位于所述固定座的上方且和所述固定座间隔设置,所述推杆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有所述限位杆,所述限位杆连接于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挡板,所述限位杆、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挡板之间形成有所述限位孔。
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固定座朝向所述推杆的一侧设有第一抗磨块,所述第一抗磨块能够和所述推杆抵接配合;和/或所述挡板朝向所述推杆的一侧设有第二抗磨块。
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安装座包括第一转动装置,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包括第一转环、第二转环和多个滚动体,所述第一转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件,且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转环,所述第一转环和所述第二转环之间形成有滚道,多个所述滚动体设于所述滚道内。
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安装座还包括第一油封环和第二油封环,所述第一油封环套设于所述第一转环和所述第二转环的外侧,且封闭所述第一转环和所述第二转环之间的外侧缝隙,所述第二油封环嵌套于所述第一转环和所述第二转环的内侧,且封闭所述第一转环和所述第二转环之间的内侧缝隙。
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安装座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用于和所述车架固定连接,且所述支架还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转环。
2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转动件设有避让孔,所述第二偏心座连接于所述避让孔的侧壁,所述后转向组件还包括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偏心座,所述加强杆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件。
22、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挂车,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自转向系统。
23、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挂车,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4、通过设置前转向组件的第一转动件转动连接于第一安装座,第一偏心座固设于第一转动件,后转向组件的第二转动件连接于第二安装座且和挂车的后转向轮驱动连接,第二偏心座固设于第二转动件,推杆的两端分别铰接于第一偏心座的第一转轴和第二偏心座的第二转轴。因此牵引车在转向时会带动第一转动件转动,使得第一偏心座通过推杆推动第二偏心座和第二转动件同步转动。第二转动件能够驱动挂车的转向轮转向,由于第一偏心座的转动方向反映的是牵引车的前转向轮的偏转方向,因此牵引车的前转向轮的偏转方向和挂车的后转向轮的偏转方向相反,因此能够减小转弯半径,有效减少吃胎的情况出现。同时采用机械结构之间的联动来实现自动转向,能够提高转向的可靠性。
2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挂车还包括车架和至少一组后转向轮,所述后转向轮连接于所述车架且和所述第二转动件驱动连接,所述后转向轮的摆动角度范围为β,满足:-10°≤β≤10°。
26、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挂车的自转向系统,应用于具有车架的挂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车的自转向系统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车的自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转动中心和所述第二转动件的转动中心的连线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车的自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轴线和所述第一转轴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为L1,所述第二转动件的转动轴线和所述第二转轴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为L2,满足:0.37≤L1/L2≤0.7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车的自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角度大于所述第二转动件的转动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挂车的自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范围为α,满足:-22°≤α≤2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车的自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车的自转向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设有限位孔,所述推杆穿设于所述限位孔,所述限位装置用于限制所述推杆的摆动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挂车的自转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挂车的自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包括固定座、挡板和限位杆,所述挡板位于所述固定座的上方且和所述固定座间隔设置,所述推杆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有所述限位杆,所述限位杆连接于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挡板,所述限位杆、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挡板之间形成有所述限位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挂车的自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朝向所述推杆的一侧设有第一抗磨块,所述第一抗磨块能够和所述推杆抵接配合;和/或所述挡板朝向所述推杆的一侧设有第二抗磨块。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车的自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座包括第一转动装置,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包括第一转环、第二转环和多个滚动体,所述第一转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件,且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转环,所述第一转环和所述第二转环之间形成有滚道,多个所述滚动体设于所述滚道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挂车的自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座还包括第一油封环和第二油封环,所述第一油封环套设于所述第一转环和所述第二转环的外侧,且封闭所述第一转环和所述第二转环之间的外侧缝隙,所述第二油封环嵌套于所述第一转环和所述第二转环的内侧,且封闭所述第一转环和所述第二转环之间的内侧缝隙。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挂车的自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座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用于和所述车架固定连接,且所述支架还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转环。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车的自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件设有避让孔,所述第二偏心座连接于所述避让孔的侧壁,所述后转向组件还包括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偏心座,所述加强杆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件。
14.挂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挂车的自转向系统。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挂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车还包括车架和至少一组后转向轮,所述后转向轮连接于所述车架且和所述第二转动件驱动连接,所述后转向轮的摆动角度范围为β,满足:-10°≤β≤10°。
...【技术特征摘要】
1.挂车的自转向系统,应用于具有车架的挂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车的自转向系统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车的自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转动中心和所述第二转动件的转动中心的连线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车的自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轴线和所述第一转轴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为l1,所述第二转动件的转动轴线和所述第二转轴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为l2,满足:0.37≤l1/l2≤0.7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车的自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角度大于所述第二转动件的转动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挂车的自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范围为α,满足:-22°≤α≤2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车的自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车的自转向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设有限位孔,所述推杆穿设于所述限位孔,所述限位装置用于限制所述推杆的摆动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挂车的自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限位装置沿所述推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挂车的自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包括固定座、挡板和限位杆,所述挡板位于所述固定座的上方且和所述固定座间隔设置,所述推杆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有所述限位杆,所述限位杆连接于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挡板,所述限位杆、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挡板之间形成有所述限位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挂车的自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志强,卢大君,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富华重工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