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润滑系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和车辆。
技术介绍
1、车辆中一般都设置有发动机润滑系统,以对发动机内的机油进行润滑,目前,发动机润滑系统通常有湿式润滑系统和干式润滑系统两种。然而,一些性能较佳的车辆在极限使用工况(例如急加减速、急转弯等)时,湿式润滑系统并不能满足极限使用工况下的机油回流要求,因此,通常采用干式润滑系统。然而,干式润滑系统的系统并不完善,也存在不能及时回油导致车辆无法发挥出加速、制动、操控等性能的问题。
2、现有技术中的干式润滑系统通常通过优化干式油底壳,例如,将干式油底壳设置为平板状,在其内部设置有若干挡板以分隔油室从而及时回油,以完善干式润滑系统的系统。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干式油底壳结构复杂,生产工艺难度大,且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和车辆,该发动机润滑系统中的油底壳构件中设置有多个第一供油通道,且各第一供油通道的入口位于油槽的槽底壁的不同位置,使得发动机润滑系统能够满足各种极限使用工况下的机油回流要求,从而提升润滑系统的稳定性,且油底壳构件的高度较低,结构简单,生产工艺难度小。
2、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该发动机润滑系统包括:油底壳构件、至少两个回油泵、机油罐以及供油泵,油底壳构件设置有油槽以及至少两个第一供油通道,油槽用于承接发动机本体排出的机油,每一第一供油通道包括入口和出口,至少两个第一供油通道的入口连通于油槽,并位于油槽的槽底壁的不同位置;回油泵的数量与第
3、上述技术方案中,本申请提供的油底壳构件设置有多个第一供油通道,且每一供油通道的入口位于油槽的槽底壁的不同位置,且该位置涵盖了加速、减速、左转、右转等不同极限工况下的机油聚集位置,使得不同极限使用工况下,第一供油通道皆可以对流至油槽的机油进行吸取,以满足发动机润滑系统在各种不同极限使用工况下的顺利回油,即提高了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回油稳定性。且,本申请中的油底壳构件无需具备储油功能,如此,油底壳构件的整体高度设置较低,从而降低了整车的质心,且提升了车辆整体的操控性。
4、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油底壳构件包括油底壳本体和机油收集器;油底壳本体形成油槽,机油收集器设置在油槽内并且内部形成第一供油通道,机油收集器与油底壳本体可拆卸连接。
5、上述技术方案中,机油收集器与油底壳本体可拆卸连接,以在机油收集器使用较长时间后,方便检修和更换。
6、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油底壳本体于油槽的槽底壁凹陷形成有集油槽,机油收集器嵌入集油槽内,且,机油收集器位于集油槽内的部分开设有入口。
7、上述技术方案中,当机油流至油底壳构件后,会先流至油槽的槽底壁,再流至集油槽的槽底壁,且此时,机油收集器嵌入在该集油槽内,且,机油收集器位于集油槽内的部分开设有入口,如此,在不同极限使用工况下,第一供油通道所对应的入口皆可以对流至油槽的机油进行吸取,以满足发动机润滑系统的稳定回油。且,油底壳本体于油槽的槽底壁凹陷形成的集油槽与发动机回油道的出口对应,如此,在极限使用工况下,晃动的机油会被油槽的槽底壁与集油槽的槽底壁之间的高度差构成的台阶进行阻挡,以进一步提高第一供油通道的吸取效果。
8、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机油收集器的底面与集油槽的槽底面间隔设置,且入口朝向集油槽的槽底面。
9、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油底壳构件的油槽的槽底壁形成有第二供油通道,第二供油通道的一端与罐体出口连通,第二供油通道的另一端与供油泵的第二进油口连通。
10、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两个回油泵和供油泵的泵体并排连接,且同轴驱动。
11、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动机润滑系统还包括回油管和供油管;回油管,回油管的一端与第一出油口连通,回油管的另一端与罐体入口连通;供油管,供油管的一端与罐体出口连通,供油管的另一端与述第二进油口连通。
12、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动机润滑系统还包括冷却器、滤清器、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以及缸体主油道;冷却器通过第一连接管与供油泵的第二出油口连通;滤清器通过第二连接管与冷却器连通;缸体主油道,缸体主油道的一端通过第三连接管与滤清器连通,缸体主油道的另一端与车辆中的运动副以及液压部件连接;其中,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以及第三连接管形成于发动机本体内。
13、上述技术方案中,机油先经供油泵的第二出油口流出,进入第一连接管的一端,再由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进入冷却器,经过冷却器降温后流出,进入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再由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进入滤清器,经滤清器过滤后进入第三连接管,最后流入缸体主油道。如此,机油经过滤清器过滤后,保证了机油的清洁度,且机油先经冷却器冷却控温后,再经滤清器过滤,可降低滤清器的工作负载,避免因高温机油冲蚀导致的器件失效,即通过先冷后滤的设计,在保证了机油的清洁度以及延长滤清器的使用寿命的同时,降低了滤清器器件的失效风险。且,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以及第三连接管形成于发动机本体内,减少了管路外露的风险,同时节省了不必要的零件数量,降低了发动机整体的质心,实现了轻量化发展。
14、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动机润滑系统还包括机油泵电磁阀,与供油泵连接,用于调节供油泵的供油腔排量。
15、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控制机油泵电磁阀,达到了机油压力与发动机转速解耦目的,改善了发动机高转速时的功率损失,使得发动机可以在更经济的区域内运行,以降低一定的燃油消耗,同时降低运动副及液压部件的失效风险。
16、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发动机以及与发动机连接的第一方面任一可选方式所述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其中,油底壳构件、回油泵和供油泵设置于发动机本体上。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构件(1)包括油底壳本体(12)和机油收集器(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本体(12)于所述油槽(1a)的槽底壁凹陷形成有集油槽(1b),所述机油收集器(13)嵌入所述集油槽(1b)内,且,所述机油收集器(13)位于所述集油槽(1b)内的部分开设有所述入口(11a)。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收集器(13)的底面与所述集油槽(1b)的槽底面间隔设置,且所述入口(11a)朝向所述集油槽(1b)的槽底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构件(1)的所述油槽(1a)的槽底壁形成有第二供油通道(14),所述第二供油通道(14)的一端与所述罐体出口(32)连通,所述第二供油通道(14)的另一端与所述供油泵(4)的所述第二进油口(4a)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回油泵(2)和所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润滑系统还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润滑系统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润滑系统还包括: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本体以及与发动机连接的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其中,所述油底壳构件(1)、所述回油泵(2)和所述供油泵(4)设置于所述发动机本体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构件(1)包括油底壳本体(12)和机油收集器(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本体(12)于所述油槽(1a)的槽底壁凹陷形成有集油槽(1b),所述机油收集器(13)嵌入所述集油槽(1b)内,且,所述机油收集器(13)位于所述集油槽(1b)内的部分开设有所述入口(11a)。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收集器(13)的底面与所述集油槽(1b)的槽底面间隔设置,且所述入口(11a)朝向所述集油槽(1b)的槽底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构件(1)的所述油槽(1a)的槽底壁形成有第二供油通道(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米龙,彭哲彬,王义夫,李佳,陈根生,高磊洋,王建伟,赵景广,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