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水气混合,尤其涉及一种水气二次混合输出装置。
技术介绍
1、水气混合是将水与某种作用的气体混合,例如氧气、臭氧、氢气等;水气混合会在水中形成微纳米气泡。水与气体混合一般是通过对气体和水加压,使得气体与液体混合。
2、公开号cn113845199a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富氢水生产设备及方法,包括成品水箱、变频恒压泵、气液混合泵、氢气发生器、静态混合器和超声振荡混合器,成品水箱上开设有进水口,成品水箱的出水端与变频恒压泵的输入端相连,变频恒压泵的输出端与气液混合泵的输入端相连,氢气发生器的输出端与气液混合泵的输入端相连,气液混合泵的输出端与静态混合器输入端相连,静态混合器的输出端与超声振荡混合器的输入端相连,超声振荡混合器的一侧下部开设有可关闭的出水管;氢气发生器的内部设有水槽、电解槽和压力控制阀,水槽的输出端通过导管与电解槽内部相连,电解槽的输出端设有氧气输送管和氢气输送管,氧气输送管的输出端与水槽的内腔相连,氢气输送管的输出端与压力控制阀的输入端相连,压力控制阀的输出端为氢气发生器的输出端,水槽的顶部开设有贯穿氢气发生器的排气管;还包括plc控制器,成品水箱的内部安装有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的输出端与plc控制器电连接,变频恒压泵、气液混合泵、氢气发生器和超声振荡混合器均与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步,将成品水箱内的饮用水和氢气发生器产生的氢气分别通过变频恒压泵和压力控制阀按3/10的比例均衡通入气液混合泵中进行混合形成混合液;第二步,混合液从静态混合器内流过,与静态混合器内机构撞击打散后重新汇合形成
3、上述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方案中,氢气与水混合后,输送到罐装平台罐装,而在罐装时经过长距离和长时间的输送,水中的大部的氢气会外溢,则会降低水中氢气的含量,从而降低罐装后富氢水的氢含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气二次混合输出装置及水气混合装置,解决富氢水在输送罐装的过程中会导致氢气外溢,降低水中的氢含量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气二次混合输出装置,设置在水管的出水口一端;包括水阀、水流检测装置、加压泵和水气混合装置;水阀连接在水管的出水口,加压泵与水阀管连接,水流检测装置连接水阀与加压泵之间的水流道,水流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是否存在水流,且水流检测装置连接控制系统;水气混合装置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连接加压泵;打开水阀,水流检测装置检测到水流后,控制系统控制加压泵对水流加压并泵入水气混合装置。
3、进一步,水流检测装置系水流传感器。
4、进一步,水气混合装置包括管体和螺旋轴;管体的一端与加压泵连通,管体的另一端为开口结构;螺旋轴的外径与管体的内径大小一致,螺旋轴的外侧表面设有一螺旋槽,螺旋轴卡设于管体内,螺旋槽与管体的内侧壁形成螺旋管体;管体的外侧设有连接螺纹,用于连接设有内螺纹的管接头。
5、进一步,管体与加压泵连接的一端设有台阶端面,台阶端面设有卡槽,螺旋轴的一侧设有卡键,卡键卡设于卡槽内。
6、进一步,卡键卡入卡槽内,卡键的端部抵接在卡槽的内端面,使螺旋轴的端部与台阶端面形成有间距。
7、进一步,螺旋轴的外端与管体的端面平齐,螺旋轴靠近外端的一侧还设有支撑部,支撑部支撑在管体的内侧壁;且支撑部与卡键相对设置在螺旋轴的两端。
8、进一步,螺旋槽更靠近进水口一侧的螺旋面分布有不规则的凹坑,不规则的凹坑使螺旋面形成凹凸面,凹凸面用于增加水流的阻力。
9、进一步,螺旋槽背离进水口的螺旋面系光滑面。
10、进一步,螺旋槽的侧壁还设有若干个通孔,通孔的孔径小于2mm。
11、进一步,螺旋槽为单向的左旋槽或右旋槽。
12、进一步,加压泵系离心泵,包括泵体和泵盖,管体与泵盖一体成型。
13、进一步,水气二次混合输出装置还包括缓冲件,缓冲件包括有缓冲腔,缓冲腔的一端连接水气混合装置,另一端设有排水管。
14、进一步,缓冲腔连接有多组u形管,各u形管的出口连接排水管。
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水气二次混合输出装置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6、在需要取用或者罐装时,打开水阀,水流经过水阀并流向加压泵,水流检测装置检测到水流经过,则可通过控制系统控制加压泵启动,在加压泵的作用下,可对水流及从水流中外溢氢气加压后输送到水气混合装置内二次混合,则将外溢出来的氢气重新混合到到水分子与水分子中,再次增加水中的氢含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气二次混合输出装置,设置在水管的出水口一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水阀、水流检测装置、加压泵和水气混合装置;所述水阀连接在所述水管的出水口,所述加压泵与所述水阀管连接,所述水流检测装置连接所述水阀与所述加压泵之间的水流道,所述水流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是否存在水流,且所述水流检测装置连接控制系统;所述水气混合装置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连接所述加压泵;打开所述水阀,所述水流检测装置检测到水流后,控制系统控制所述加压泵对水流加压并泵入到所述水气混合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气二次混合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流检测装置系水流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气二次混合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气混合装置包括管体和螺旋轴;所述管体的一端与所述加压泵连通,所述管体的另一端为开口结构;所述螺旋轴的外径与所述管体的内径大小一致,所述螺旋轴的外侧表面设有一螺旋槽,所述螺旋轴卡设于所述管体内,所述螺旋槽与所述管体的内侧壁形成螺旋管体;所述管体的外侧设有连接螺纹,用于连接设有内螺纹的管接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气二次混合输出装置,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气二次混合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键卡入所述卡槽内,所述卡键的端部抵接在所述卡槽的内端面,使所述螺旋轴的端部与所述台阶端面形成有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气二次混合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轴的外端与所述管体的端面平齐,所述螺旋轴靠近外端的一侧还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支撑在所述管体的内侧壁;且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卡键相对设置在所述螺旋轴的两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气二次混合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槽更靠近所述进水口一侧的螺旋面分布有不规则的凹坑,不规则的所述凹坑使所述螺旋面形成凹凸面,所述凹凸面用于增加水流的阻力。
8.根据权利要求3~7任一项所述的水气二次混合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槽背离所述进水口的螺旋面系光滑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气二次混合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槽的侧壁还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通孔的孔径小于2mm。
10.根据权利要求3~7任一项所述的水气二次混合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槽为单向的左旋槽或右旋槽。
11.根据权利要求3~7任一项所述的水气二次混合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泵系离心泵,包括泵体和泵盖,所述管体与所述泵盖一体成型。
12.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水气二次混合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缓冲件,所述缓冲件包括有缓冲腔,所述缓冲腔的一端连接所述水气混合装置,另一端设有排水管。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水气二次混合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腔连接有多组U形管,各所述U形管的出口连接所述排水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气二次混合输出装置,设置在水管的出水口一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水阀、水流检测装置、加压泵和水气混合装置;所述水阀连接在所述水管的出水口,所述加压泵与所述水阀管连接,所述水流检测装置连接所述水阀与所述加压泵之间的水流道,所述水流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是否存在水流,且所述水流检测装置连接控制系统;所述水气混合装置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连接所述加压泵;打开所述水阀,所述水流检测装置检测到水流后,控制系统控制所述加压泵对水流加压并泵入到所述水气混合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气二次混合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流检测装置系水流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气二次混合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气混合装置包括管体和螺旋轴;所述管体的一端与所述加压泵连通,所述管体的另一端为开口结构;所述螺旋轴的外径与所述管体的内径大小一致,所述螺旋轴的外侧表面设有一螺旋槽,所述螺旋轴卡设于所述管体内,所述螺旋槽与所述管体的内侧壁形成螺旋管体;所述管体的外侧设有连接螺纹,用于连接设有内螺纹的管接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气二次混合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与所述加压泵连接的一端设有台阶端面,所述台阶端面设有卡槽,所述螺旋轴的一侧设有卡键,所述卡键卡设于所述卡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气二次混合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键卡入所述卡槽内,所述卡键的端部抵接在所述卡槽的内端面,使所述螺旋轴的端部与所述台阶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闽雄,
申请(专利权)人:中科新能广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