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路结构及齿轮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081359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25 10:35
本技术属于齿轮箱润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润滑油路结构及齿轮箱。该润滑油路结构包括第一导油组件、第二导油组件以及输油管,第一导油组件具有第一注油通道,第一注油通道与第一行星架上的注油管连通,第一行星架上的注油管用于向第一注油通道注入润滑油;第二导油组件具有第二注油通道,第二注油通道的一端与第二行星架上的注油管连通;第一行星架和管轴之间存在安装空间,安装空间沿第一方向延伸至第二行星架处,输油管沿第一方向设置安装空间中,输油管的一端与第一注油通道连通,输油管的另一端与第二注油通道连通,输油管用于输送润滑油。该润滑油路结构能够对齿轮箱内部的零部件进行润滑并有效防止润滑油渗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齿轮箱润滑,尤其涉及一种润滑油路结构及齿轮箱


技术介绍

1、目前齿轮箱内一、二级行星架之间在进行润滑时,通常是利用设置在一、二级行星架之间的带有油孔的滑环将润滑油从二级行星架传递至一级行星架,再由一级行星架内部的油道分配至各个润滑点,从而完成行星架的润滑。现有的滑环多被包围在一级行星架的内部,无法对滑环的日常运行状态及使用情况进行观察,并且滑环失效后需要将齿轮箱整体拆解后才能更换滑环,给齿轮箱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由于注油点靠近一级行星架,导致各级油路之间的偏心量较大,从而增大了润滑油的泄漏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润滑油路结构及齿轮箱,能够对齿轮箱内部的零部件进行润滑并有效防止润滑油渗漏。

2、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润滑油路结构,包括:

4、第一导油组件,所述第一导油组件具有第一注油通道,所述第一注油通道与第一行星架上的注油管连通,所述第一行星架上的注油管用于向所述第一注油通道注入润滑油;

5、第二导油组件,所述第二导油组件具有第二注油通道,所述第二注油通道的一端与第二行星架上的注油管连通;

6、输油管,所述第一行星架和管轴之间存在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沿第一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二行星架处,所述输油管沿第一方向设置安装空间中,所述输油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注油通道连通,所述输油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注油通道连通,所述输油管用于输送润滑油。

7、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油组件包括导油环、滑环以及第一安装环,所述导油环设置在所述第一行星架上且所述滑环的轴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滑环设置在所述导油环的内圈上;所述第一安装环套设在所述管轴上,所述第一安装环与所述输油管连接;所述导油环具有第一油路,所述滑环具有第二油路,所述第一安装环具有第三油路,所述第一油路、所述第二油路以及所述第三油路组成所述第一注油通道。

8、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油组件还包括第一环形挡板,所述管轴的外壁上设置有周向的卡挡凸起,所述第一环形挡板沿所述第一方向抵靠在所述卡挡凸起上,所述第一安装环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抵靠在所述卡挡凸起上,所述第一安装环和所述第一环形挡板螺栓连接。

9、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环形挡板包括相连接的挡板座和抵接板,所述挡板座套设在所述卡挡凸起上,且所述挡板座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安装环14抵靠,所述抵接板沿所述第一方向抵靠在所述卡挡凸起上,所述挡板座与所述输油管连接。

10、作为优选地,所述导油环上沿径向设置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沿所述导油环的轴向与所述滑环抵靠,以使所述第二油路对准所述第一油路。

11、作为优选地,所述输油管设置有多根。

12、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二导油组件包括第二安装环和第二环形挡板,所述第二安装环套设在所述管轴上,所述第二安装环与所述输油管连接,所述第二环形挡板设置在所述第二行星架上,所述第二环形挡板和所述第二安装环围合形成导油空腔,所述第二安装环具有第四油路,所述第二环形挡板具有第五油路,所述第四油路、所述导油空腔以及所述第五油路组成所述第二注油通道。

13、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二环形挡板具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沿所述第二环形挡板的轴向与所述第二行星架抵靠,以使所述第五油路对准所述第二行星架的注油管。

14、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二环形挡板和所述管轴之间设置有密封件。

15、齿轮箱,包括上述润滑油路结构。

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7、本技术提供的润滑油路结构,第一行星架和管轴之间存在安装空间且安装空间沿第一方向延伸至端部的第二行星架处,由于用于向第二行星架输送润滑油的输油管设置在安装空间中,因此无需费力在第一行星架和第二行星架上开设输油通道,降低了制造难度,同时也节省了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由于第一导油组件和第二导油组件分别设置在输油管的两端,且用于注入润滑油的第一导油组件远离第二行星架,因此第一行星架上的注油管在向第一导油组件中的第一注油通道中注入润滑油时,能够避免第二行星架转动对管轴端部带来的偏心影响,从而减小第一导油组件处的偏心间隙量、进一步降低第一导油组件处的漏油量,同时由于第一注油通道、第二注油通道以及输油管均设置在齿轮箱箱体的内部,因此进一步降低了管路的外部渗漏风险。

18、本技术提供的齿轮箱,采用上述的润滑油路结构,能够实现对箱体内部零部件的润滑,同时能够减小管轴偏心运动造成的偏心间隙,从而有效防止润滑油渗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润滑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油组件(1)包括导油环(12)、滑环(13)以及第一安装环(14),所述导油环(12)设置在所述第一行星架(100)上且所述滑环(13)的轴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滑环(13)设置在所述导油环(12)的内圈上;所述第一安装环(14)套设在所述管轴(400)上,所述第一安装环(14)与所述输油管(3)连接;所述导油环(12)具有第一油路(122),所述滑环(13)具有第二油路(131),所述第一安装环(14)具有第三油路(141),所述第一油路(122)、所述第二油路(131)以及所述第三油路(141)组成所述第一注油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润滑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油组件(1)还包括第一环形挡板(15),所述管轴(400)的外壁上设置有周向的卡挡凸起,所述第一环形挡板(15)沿所述第一方向抵靠在所述卡挡凸起上,所述第一安装环(14)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抵靠在所述卡挡凸起上,所述第一安装环(14)和所述第一环形挡板(15)螺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润滑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挡板(15)包括相连接的挡板座(151)和抵接板(152),所述挡板座(151)套设在所述卡挡凸起上,且所述挡板座(151)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安装环(14)抵靠,所述抵接板(152)沿所述第一方向抵靠在所述卡挡凸起上,所述挡板座(151)与所述输油管(3)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润滑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环(12)上沿径向设置有第一定位部(121),所述第一定位部(121)沿所述导油环(12)的轴向与所述滑环(13)抵靠,以使所述第二油路(131)对准所述第一油路(12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油管(3)设置有多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油组件(2)包括第二安装环(22)和第二环形挡板(23),所述第二安装环(22)套设在所述管轴(400)上,所述第二安装环(22)与所述输油管(3)连接,所述第二环形挡板(23)设置在所述第二行星架(200)上,所述第二环形挡板(23)和所述第二安装环(22)围合形成导油空腔,所述第二安装环(22)具有第四油路(221),所述第二环形挡板(23)具有第五油路(231),所述第四油路(221)、所述导油空腔以及所述第五油路(231)组成所述第二注油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润滑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形挡板(23)具有第二定位部(232),所述第二定位部(232)沿所述第二环形挡板(23)的轴向与所述第二行星架(200)抵靠,以使所述第五油路(231)对准所述第二行星架(200)的注油管。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润滑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形挡板(23)和所述管轴(400)之间设置有密封件。

10.齿轮箱,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润滑油路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润滑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油组件(1)包括导油环(12)、滑环(13)以及第一安装环(14),所述导油环(12)设置在所述第一行星架(100)上且所述滑环(13)的轴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滑环(13)设置在所述导油环(12)的内圈上;所述第一安装环(14)套设在所述管轴(400)上,所述第一安装环(14)与所述输油管(3)连接;所述导油环(12)具有第一油路(122),所述滑环(13)具有第二油路(131),所述第一安装环(14)具有第三油路(141),所述第一油路(122)、所述第二油路(131)以及所述第三油路(141)组成所述第一注油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润滑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油组件(1)还包括第一环形挡板(15),所述管轴(400)的外壁上设置有周向的卡挡凸起,所述第一环形挡板(15)沿所述第一方向抵靠在所述卡挡凸起上,所述第一安装环(14)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抵靠在所述卡挡凸起上,所述第一安装环(14)和所述第一环形挡板(15)螺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润滑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挡板(15)包括相连接的挡板座(151)和抵接板(152),所述挡板座(151)套设在所述卡挡凸起上,且所述挡板座(151)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安装环(14)抵靠,所述抵接板(152)沿所述第一方向抵靠在所述卡挡凸起上,所述挡板座(151)与所述输油管(3)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中奎曹洪苏景鹤
申请(专利权)人:南高齿淮安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