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汽车安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提升汽车碰撞兼容性的前部吸能防护结构。
技术介绍
1、随着汽车碰撞法规要求不断提升,新车的自我保护性能得到显著改善,但却忽视了汽车在两车正面碰撞中对于碰撞另一方车辆上人员的保护。由于车辆质量、刚度和前端结构的差异,交通事故中弱势车辆往往承受更大的碰撞冲击载荷,并对其所载乘员造成更严重的碰撞损伤。于是,业内越来越意识到,在汽车碰撞安全性设计中,在要求车辆具有良好的自我保护性能的同时,还需要降低对其他车辆的“攻击性”,即改善车辆的“碰撞兼容性”。
2、为改善这种碰撞不相容的问题,减小强势车辆的攻击性,目前我国要求最为严格的汽车安全测评规程: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2021版,引入了新的mpdb(movingprogressive deformable barrier可移动渐进式变形壁障)工况对车辆的兼容性进行测评。在mpdb测评方案中,采用均匀性指标sd(standard deviation)、台车乘员载荷指标olc(occupant load criterion)和壁障是否击穿3个指标来评价车辆的兼容性。其中,sd值是对壁障变形均匀性的考查。目前,传统的车身前端结构多是以保险杠、吸能盒和纵梁为主。保险杠和壁障(吸能盒)接触面积小,碰撞载荷比较集中,因此在碰撞测试中,可能发生壁障被击穿,导致测试的得分偏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提升汽车碰撞兼容性的前部吸能防护结构,旨在提升汽车碰撞兼容性。
2
3、所述前保险杠、发动机散热器、吸能件、前横梁和支撑架均呈横向设置;
4、所述前横梁位于前保险杠的下侧,所述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固定架的下部连接;
5、所述前保险杠位于整个前部吸能防护结构的最前端,用于在受碰撞时进行一级吸能;
6、所述两吸能盒的后端分别与所述两固定架的上部前端连接,所述两吸能盒的前端与所述前保险杠连接;
7、所述纵梁呈纵向设置并分别位于所述两固定架的上部后端连接;
8、所述支撑架位于所述前保险杠和发动机散热器之间,所述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固定架连接;
9、所述吸能件位于所述前保险杠和发动机散热器之间,且所述吸能件与所述前保险杠和发动机散热器均呈间隔设置,所述吸能件与所述支撑架及前横梁连接,所述吸能件的两端分别靠近所述两吸能盒,所述吸能件上设有呈蜂窝状的多个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吸能件的前后两端面,所述吸能件用于所述前保险杠受碰撞时进行二级吸能。
10、优选地,所述吸能件的材料为蜂窝铝。
11、优选地,所述通孔为正六边形孔。
12、优选地,所述吸能件的前端面设有横向的凹槽,所述前保险杠设于所述凹槽内,且所述前保险杠的前端凸出所述吸能件的前端面。
13、优选地,所述吸能件的前端面由所述吸能件的顶部所视为弧面状,且所述前端面的中间相对于所述前端面的左右两侧向前凸出。
14、优选地,所述凹槽的槽底面为弧面状。
15、优选地,所述吸能件的顶面由所述吸能件的左侧或右侧所视为弧面状。
16、优选地,所述支撑架为采用经辊压冷弯成梯形波型的压型板。
17、优选地,所述固定架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后侧并与所述第一固定板连接,所述前横梁和吸能盒与所述固定架的第一固定板连接,所述纵梁和支撑架与所述固定架的第二固定板连接。
18、优选地,所述连接采用螺栓连接、铆接、焊接或者螺钉连接。
19、本申请提出的,用于提升汽车碰撞兼容性的前部吸能防护结构,通过在前保险杠和发动机散热器之间设置吸能件,并将吸能件与支撑架和前横梁连接,能够使前部吸能防护结构整体吸收动能更加均匀,提升汽车碰撞兼容性,以使配置有所述前部吸能防护结构汽车受到mpdb碰撞测试工况的碰撞时,不仅能够具备对自身乘员的保护效果,还能够减少对对方车辆乘员的伤害,从而能够提高汽车的mpdb碰撞测试的得分。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提升汽车碰撞兼容性的前部吸能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吸能防护结构包括前保险杠、发动机散热器、吸能件、前横梁、支撑架、两固定架、两纵梁及两吸能盒,其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提升汽车碰撞兼容性的前部吸能防护结构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件的材料为蜂窝铝。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提升汽车碰撞兼容性的前部吸能防护结构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为正六边形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提升汽车碰撞兼容性的前部吸能防护结构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件的前端面设有横向的凹槽,所述前保险杠设于所述凹槽内,且所述前保险杠的前端凸出所述吸能件的前端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提升汽车碰撞兼容性的前部吸能防护结构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件的前端面由所述吸能件的顶部所视为弧面状,且所述前端面的中间相对于所述前端面的左右两侧向前凸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提升汽车碰撞兼容性的前部吸能防护结构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槽底面为弧面状。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提升汽车碰撞兼容性的前部吸能防护结构置,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提升汽车碰撞兼容性的前部吸能防护结构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为采用经辊压冷弯成梯形波型的压型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提升汽车碰撞兼容性的前部吸能防护结构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后侧并与所述第一固定板连接,所述前横梁和吸能盒与所述固定架的第一固定板连接,所述纵梁和支撑架与所述固定架的第二固定板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至9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提升汽车碰撞兼容性的前部吸能防护结构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采用螺栓连接、铆接、焊接或者螺钉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提升汽车碰撞兼容性的前部吸能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吸能防护结构包括前保险杠、发动机散热器、吸能件、前横梁、支撑架、两固定架、两纵梁及两吸能盒,其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提升汽车碰撞兼容性的前部吸能防护结构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件的材料为蜂窝铝。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提升汽车碰撞兼容性的前部吸能防护结构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为正六边形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提升汽车碰撞兼容性的前部吸能防护结构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件的前端面设有横向的凹槽,所述前保险杠设于所述凹槽内,且所述前保险杠的前端凸出所述吸能件的前端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提升汽车碰撞兼容性的前部吸能防护结构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件的前端面由所述吸能件的顶部所视为弧面状,且所述前端面的中间相对于所述前端面的左右两侧向前凸出。
6.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远朋,王方,龙春光,胡林,王兴华,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