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震升降机构及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02350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22:07
本技术提供一种避震升降机构及自行车。内管设置于外管内,内管包含内通道,且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外通道。活塞插设于内管,且将内通道区分为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活塞包含至少一活塞流道。升降控制杆可动地插设于活塞内,且用以开启或封闭活塞流道。尾塞设置于内管的一端且包含至少一尾塞流道。避震控制阀门耦合于尾塞,且用以开启或封闭尾塞流道。其中,升降控制杆使活塞流道开启时,油体自第一腔室流往第二腔室;避震控制阀门使尾塞流道开启时,活塞受压使油体由第二腔室流往外通道,且气体被压缩以产生避震效果。借此达升降及避震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一种避震升降机构及自行车,且尤其是有关一种用以调整长度或高度的避震升降机构及自行车。


技术介绍

1、一般而言,自行车具有座杆安装于中管上,座杆供坐垫设置,通过座杆与中管的相对移动,可调整坐垫的高度。

2、又,座杆可包含上管及下管,且可进一步设置升降机构于上管及下管内,升降机构可包含管体,管体内部容设气体、油体或油气两者,并设置活塞及阀门以改变活塞于管体内的相对位置,进而改变上管及下管的相对高度。

3、然而,此种座杆一般都没有避震功能,因此在骑乘时仍会因路面不平整而产生不适,因此,如何改善此问题,遂成相关业者欲追求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避震升降机构及自行车,通过其结构配置,可以产生调整高度及避震的功能。

2、依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避震升降机构,其包含外管、内管、活塞、升降控制杆、尾塞以及避震控制阀门。内管设置于外管内,内管包含内通道,且内管的外管壁与外管的内管面之间形成外通道。活塞插设于内管,且将内通道区分为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活塞包含至少一活塞流道。升降控制杆可动地插设于活塞内,且用以开启或封闭前述至少一活塞流道。尾塞设置于内管的一端且抵接外管的内管面,尾塞包含至少一尾塞流道。避震控制阀门耦合于尾塞,且用以开启或封闭前述至少一尾塞流道。其中,气体容设于外通道的一部分,油体容设于外通道的另一部分、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升降控制杆使前述至少一活塞流道开启时,油体自第一腔室流往第二腔室,或自第二腔室流往第一腔室,以改变活塞于内管中的位置;避震控制阀门使前述至少一尾塞流道开启,活塞受压使油体由第二腔室流往外通道,且气体被压缩以产生避震效果。

3、借此,通过升降控制杆可调控高度,并通过于尾塞设置尾塞流道,并由避震控制阀门控制尾塞流道开启,可使油体流动以压缩气体,而能有避震功能。

4、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避震升降机构,可还包含浮动活塞,浮动活塞套于内管外以将外通道区分为第三腔室及第四腔室,第三腔室容设气体,第四腔室容设油体且邻近尾塞。

5、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避震升降机构,其中,尾塞可包含中心部、外围部及至少一尾塞通孔,中心部对应凸入第二腔室,外围部抵接于外管的内管面,前述至少一尾塞通孔沿轴向贯穿中心部,前述至少一尾塞流道沿轴向贯穿尾塞的外围部,避震控制阀门包含沟槽,当避震控制阀门旋转使沟槽与前述至少一尾塞通孔及前述至少一尾塞流道同时对位时,允许油体自第二腔室由前述至少一尾塞通孔流往沟槽,再自前述至少一尾塞流道流入外通道。

6、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避震升降机构,其中,尾塞可还包含下凹槽,避震控制阀门还包含柄部及头部,头部连接于柄部且插入下凹槽,沟槽位于头部且其延伸方向正交于轴向,转动柄部带动头部及沟槽相对尾塞旋转。

7、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避震升降机构,其中,前述至少一尾塞通孔的数量可为至少两,尾塞还包含第一逆止阀及第二逆止阀,前述至少两尾塞通孔间隔排列于中心部,第一逆止阀设置于前述至少两尾塞通孔中的一者,且前述一者包含第一大孔对应内通道及第一小孔,第二逆止阀设置于前述至少两尾塞通孔中的另一者,前述另一者包含第二小孔对应内通道及第二大孔,且第二小孔的孔径小于第一小孔的孔径;避震控制阀门包含沟槽,当避震控制阀门旋转使沟槽与前述至少两尾塞通孔及前述至少一尾塞流道同时对位时,油体自前述至少两尾塞通孔中前述一者的第一大孔流入并推动第一逆止阀以流入第一小孔,再经沟槽自前述至少一尾塞流道流入外通道,或油体自外通道由前述至少一尾塞流道流入沟槽及前述至少两尾塞通孔中前述另一者的第二大孔,推动第二逆止阀后流入第二小孔,再流入第二腔室。

8、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避震升降机构,其中,第一逆止阀可包含第一套筒及第一弹簧,第一套筒容设于前述至少两尾塞通孔中的前述一者,第一弹簧容设于前述至少两尾塞通孔中的前述一者并推抵第一套筒封闭第一大孔;第二逆止阀包含第二套筒及第二弹簧,第二套筒容设于前述至少两尾塞通孔中的前述另一者,第二弹簧容设于前述至少两尾塞通孔中的前述另一者并推抵第二套筒封闭第二大孔。

9、依据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自行车,其包含车架、两车轮以及前述实施方式的避震升降机构。车架包含座杆,前述两车轮设置于车架,避震升降机构设置于座杆内。

10、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自行车,其中,避震升降机构可还包含浮动活塞,浮动活塞套于内管外以将外通道区分为第三腔室及第四腔室,第三腔室容设气体,第四腔室容设油体且邻近尾塞。

11、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自行车,其中,自行车可还包含升降开关,座杆包含上管及下管,上管插设于下管内,外管固定于上管内,活塞与下管连接,升降控制杆的一端受升降开关推抵以开启前述至少一活塞流道。

12、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自行车,其中,尾塞可包含中心部、外围部、下凹槽及至少一尾塞通孔,中心部对应凸入第二腔室,外围部抵接于外管的内管面,前述至少一尾塞通孔沿轴向贯穿中心部,前述至少一尾塞流道沿轴向贯穿尾塞的外围部,避震控制阀门包含柄部、头部及沟槽,头部连接于柄部且插入下凹槽,沟槽位于头部且其延伸方向正交于轴向,转动柄部带动头部及沟槽相对尾塞旋转,使沟槽与前述至少一尾塞通孔及前述至少一尾塞流道同时对位时,允许油体自第二腔室由前述至少一尾塞通孔流往沟槽,再自前述至少一尾塞流道流入外通道。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避震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浮动活塞,所述浮动活塞套于所述内管外以将所述外通道区分为第三腔室及第四腔室,所述第三腔室容设所述气体,所述第四腔室容设所述油体且邻近所述尾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尾塞包含中心部、外围部及至少一尾塞通孔,所述中心部对应凸入所述第二腔室,所述外围部抵接于所述外管的所述内管面,所述至少一尾塞通孔沿轴向贯穿所述中心部,所述至少一尾塞流道沿所述轴向贯穿所述尾塞的所述外围部,所述避震控制阀门包含沟槽,当所述避震控制阀门旋转使所述沟槽与所述至少一尾塞通孔及所述至少一尾塞流道同时对位时,允许所述油体自所述第二腔室由所述至少一尾塞通孔流往所述沟槽,再自所述至少一尾塞流道流入所述外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避震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尾塞还包含下凹槽,所述避震控制阀门还包含柄部及头部,所述头部连接于所述柄部且插入所述下凹槽,所述沟槽位于所述头部且其延伸方向正交于所述轴向,转动所述柄部带动所述头部及所述沟槽相对所述尾塞旋转。</p>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避震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尾塞通孔的数量为至少两,所述尾塞还包含第一逆止阀及第二逆止阀,所述至少两尾塞通孔间隔排列于所述中心部,所述第一逆止阀设置于所述至少两尾塞通孔中的一者,且所述一者包含第一大孔对应所述内通道及第一小孔,所述第二逆止阀设置于所述至少两尾塞通孔中的另一者,所述另一者包含第二小孔对应所述内通道及第二大孔,且所述第二小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小孔的孔径;所述避震控制阀门包含沟槽,当所述避震控制阀门旋转使所述沟槽与所述至少两尾塞通孔及所述至少一尾塞流道同时对位时,所述油体自所述至少两尾塞通孔中所述一者的所述第一大孔流入并推动所述第一逆止阀以流入所述第一小孔,再经所述沟槽自所述至少一尾塞流道流入所述外通道,或所述油体自所述外通道由所述至少一尾塞流道流入所述沟槽及所述至少两尾塞通孔中所述另一者的所述第二大孔,推动所述第二逆止阀后流入所述第二小孔,再流入所述第二腔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避震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逆止阀包含第一套筒及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套筒容设于所述至少两尾塞通孔中的所述一者,所述第一弹簧容设于所述至少两尾塞通孔中的所述一者并推抵所述第一套筒封闭所述第一大孔;所述第二逆止阀包含第二套筒及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套筒容设于所述至少两尾塞通孔中的所述另一者,所述第二弹簧容设于所述至少两尾塞通孔中的所述另一者并推抵所述第二套筒封闭所述第二大孔。

7.一种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含: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升降机构还包含浮动活塞,所述浮动活塞套于所述内管外以将所述外通道区分为第三腔室及第四腔室,所述第三腔室容设所述气体,所述第四腔室容设所述油体且邻近所述尾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自行车还包含升降开关,所述座杆包含上管及下管,所述上管插设于所述下管内,所述外管固定于所述上管内,所述活塞与所述下管连接,所述升降控制杆的一端受所述升降开关推抵以开启所述至少一活塞流道。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尾塞包含中心部、外围部、下凹槽及至少一尾塞通孔,所述中心部对应凸入所述第二腔室,所述外围部抵接于所述外管的所述内管面,所述至少一尾塞通孔沿轴向贯穿所述中心部,所述至少一尾塞流道沿所述轴向贯穿所述尾塞的所述外围部,所述避震控制阀门包含柄部、头部及沟槽,所述头部连接于所述柄部且插入所述下凹槽,所述沟槽位于所述头部且其延伸方向正交于所述轴向,转动所述柄部带动所述头部及所述沟槽相对所述尾塞旋转,使所述沟槽与所述至少一尾塞通孔及所述至少一尾塞流道同时对位时,允许所述油体自所述第二腔室由所述至少一尾塞通孔流往所述沟槽,再自所述至少一尾塞流道流入所述外通道。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避震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浮动活塞,所述浮动活塞套于所述内管外以将所述外通道区分为第三腔室及第四腔室,所述第三腔室容设所述气体,所述第四腔室容设所述油体且邻近所述尾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尾塞包含中心部、外围部及至少一尾塞通孔,所述中心部对应凸入所述第二腔室,所述外围部抵接于所述外管的所述内管面,所述至少一尾塞通孔沿轴向贯穿所述中心部,所述至少一尾塞流道沿所述轴向贯穿所述尾塞的所述外围部,所述避震控制阀门包含沟槽,当所述避震控制阀门旋转使所述沟槽与所述至少一尾塞通孔及所述至少一尾塞流道同时对位时,允许所述油体自所述第二腔室由所述至少一尾塞通孔流往所述沟槽,再自所述至少一尾塞流道流入所述外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避震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尾塞还包含下凹槽,所述避震控制阀门还包含柄部及头部,所述头部连接于所述柄部且插入所述下凹槽,所述沟槽位于所述头部且其延伸方向正交于所述轴向,转动所述柄部带动所述头部及所述沟槽相对所述尾塞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避震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尾塞通孔的数量为至少两,所述尾塞还包含第一逆止阀及第二逆止阀,所述至少两尾塞通孔间隔排列于所述中心部,所述第一逆止阀设置于所述至少两尾塞通孔中的一者,且所述一者包含第一大孔对应所述内通道及第一小孔,所述第二逆止阀设置于所述至少两尾塞通孔中的另一者,所述另一者包含第二小孔对应所述内通道及第二大孔,且所述第二小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小孔的孔径;所述避震控制阀门包含沟槽,当所述避震控制阀门旋转使所述沟槽与所述至少两尾塞通孔及所述至少一尾塞流道同时对位时,所述油体自所述至少两尾塞通孔中所述一者的所述第一大孔流入并推动所述第一逆止阀以流入所述第一小孔,再经所述沟槽自所述至少一尾塞流道流入所述外通道,或所述油体自所述外通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卓子见郑志成杨尧钦刘桓玮
申请(专利权)人:立盟智能科技东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