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泵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泵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012932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21:49
一种泵油装置,包括:油泵体组件、油泵盖组件、转子组件、阀组件和分隔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油泵体为泵油装置提供正向旋转时的油路通道,油泵盖为泵油装置提供反向旋转时的油路通道。与传统的泵油装置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控制滑阀的左右移动,在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工作时均能为液压系统提供所需的流量和压力,且无需其它辅助机构就能实现泵油装置的正反转工作。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由电机直接驱动,对实现汽车的轻量化和智能化具有前瞻性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液压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泵油装置


技术介绍

1、传统的汽车液压系统采用齿轮泵或摆线泵提供动力,采用发动机通过变速机构驱动液压泵以获得所需的流量和压力。传统的这种泵油装置只能正向旋转工作而不能反向旋转。

2、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动汽车和混合电动汽车的成熟运用,其液压系统中的液压泵会直接采用动力电机驱动。当车辆前进时,电机正向旋转;车辆倒车或后退时,电机反向旋转。因此,传统的泵油装置由于存在上述缺点,不能适用于这种动力电机直驱的液压系统中。

3、现有技术利用单向阀短暂实现油泵的反转并提供无压力工况下的少量润滑油。但这种泵油装置只能提供短时的润滑油,不能长时提供液压系统所需的压力和流量。特别是在常用工况下需要长时间反转且需要提供压力和流量的液压系统中受到了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泵油装置,包括:油泵体组件、油泵盖组件、转子组件、阀组件和分隔组件。

2、所述油泵体组件包括油泵体、油泵体衬套。

3、所述油泵体为由圆柱体和矩形块组成的组合体。

4、所述油泵体的圆柱体的顶部设有转子腔,且转子腔内设有驱动轴轴套孔i、正转进油道、正转出油道。

5、所述驱动轴轴套孔i位于转子腔中心。

6、所述正转进油道和正转出油道环绕在转子腔的两侧,且正转进油道和正转出油道是连通的。

7、所述油泵体的矩形块的一侧向内设有阀孔。

8、所述阀孔的顶部从阀口向内依次设有控制油槽i、反转进油槽i、进油槽i、正转进油槽、反转出油槽i、出油槽i、正转出油槽、控制油槽ii。

9、所述正转进油槽和正转进油道是连通的。

10、所述正转进油槽、进油槽i、反转进油槽i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同。

11、所述正转出油槽和正转出油道是连通的。

12、所述正转出油槽、出油槽i、反转出油槽i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同。

13、所述正转进油槽、进油槽i、反转进油槽i之间的间隔和正转出油槽、出油槽i、反转出油槽i之间的间隔相同。

14、所述阀孔的前端设有进油口、出油口。

15、所述进油口与进油槽i是连通的。

16、所述出油口与出油槽i是连通的。

17、所述阀孔靠近阀口的一侧设有螺塞端阀腔,远离阀口的一侧设有弹簧端阀腔。

18、所述控制油槽i与螺塞端阀腔是连通的。

19、所述控制油槽ii与弹簧端阀腔是连通的。

20、所述油泵体的顶面上设有若干销孔i和若干螺孔i,所述销孔i和螺孔i贯穿上下表面。

21、所述油泵体衬套为环形衬套,放置于驱动轴轴套孔i内。

22、所述油泵盖组件包括油泵盖、油泵盖衬套。

23、所述油泵盖的端面上设有与驱动轴轴套孔i对应的驱动轴轴套孔ii、与正转进油道对应的反转出油道、与正转出油道对应的反转进油道、与反转进油槽i对应的反转进油槽ii、与反转出油槽i对应的反转出油槽ⅱ、与控制油槽i对应的控制油槽iii、与控制油槽ii对应的控制油槽iv、与销孔i对应的销孔ii、与螺孔i对应的螺孔ii。

24、所述反转进油道与反转出油道是连通的。

25、所述反转进油道与反转进油槽ii是连通的。

26、所述反转出油道与反转出油槽ii是连通的。

27、所述控制油槽iii通过控制油道i与反转出油道连通。

28、所述控制油槽iv通过控制油道ii与反转进油道连通。

29、所述油泵盖衬套为环形衬套,放置于驱动轴轴套孔ii内。

30、所述转子组件包括外转子、内转子、驱动轴。

31、所述外转子的外侧为圆柱体结构,内侧与内转子的外侧相互啮合。

32、所述内转子的内侧设有驱动轴轴孔i。

33、所述驱动轴的中部连接在内转子的驱动轴轴孔i内。

34、所述阀组件包括螺塞、滑阀、弹簧。

35、所述螺塞位于阀组件的一侧,阀组件的另一侧设有弹簧。

36、所述滑阀为等间隔滑阀,且滑阀的一侧与弹簧相连。

37、所述滑阀的间隔等于进油槽i靠近反转进油槽i的一侧到正转进油槽远离进油槽i一侧的距离。

38、所述分隔组件为分隔板。

39、所述分隔组件的端面上设有与与驱动轴轴套孔i对应的驱动轴轴孔ii、与正转进油道对应的出油道、与正转出油道对应的进油道、与反转进油槽i对应的进油槽ii、与反转出油槽i对应的出油槽ii、与控制油槽i对应的控制油槽v、与控制油槽ii对应的控制油槽vi、与销孔i对应的销孔iii、与螺孔i对应的螺孔iii。

40、所述内转子放置于外转子内,外转子放置在油泵体的转子腔内。

41、所述驱动轴依次插入油泵盖衬套、分隔组件的驱动轴轴孔ii、内转子的驱动轴轴孔i、油泵体衬套内。

42、所述阀组件的弹簧放置在油泵体的弹簧端阀腔内,滑阀放置在油泵体的阀孔内,通过螺塞对油泵体的阀孔进行封堵及对滑阀进行限位。

43、所述油泵盖对应放置在分隔组件的端面上,所述分隔组件对应放置在油泵体的顶部。

44、所述油泵盖、分隔组件、油泵体通过定位销和螺钉进行固定连接,形成包括进油口和出油口的密封结构。

45、所述油泵体的正转进油道、分隔组件的出油道、油泵盖的反转出油道是连通的。

46、所述油泵体的正转出油道、分隔组件的进油道、油泵盖的反转进油道是连通的。

47、所述油泵体的反转进油槽i、分隔组件的进油槽ii、油泵盖的反转进油槽ii是连通的。

48、所述油泵体的反转出油槽i、分隔组件的出油槽ii、油泵盖的反转出油槽ⅱ是连通的。

49、所述油泵体的控制油槽i、分隔组件的控制油槽v、油泵盖的控制油槽iii是连通的。

50、所述油泵体的控制油槽ii、分隔组件的控制油槽vi、油泵盖的控制油槽iv是连通的。

51、进一步,所述转子组件还包括滚针。

52、所述滚针位于内转子的驱动轴轴孔i内,用于固定驱动轴。

53、进一步,所述转子组件还包括挡圈。

54、所述挡圈位于驱动轴和分隔组件的驱动轴轴孔ii之间。

55、进一步,所述阀组件还包括o型密封圈。

56、所述o型密封圈装配在螺塞的环槽内。

57、进一步,所述泵油装置的工作模式包括正向旋转模式、反向旋转模式。

58、进一步,所述正向旋转模式的工作原理如下所示:

59、所述泵油装置正向旋转开始工作时,滑阀在弹簧的作用下向螺塞端阀腔移动,此时螺塞端阀腔内存储的液压油从控制油槽i流出,流出的液压油依次经过控制油槽v、控制油槽iii、控制油道i后进入反转出油道。

60、当滑阀移动到螺塞端阀腔内最深处时,滑阀关闭了反向旋转油路,外部动力驱动驱动轴转动,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泵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油泵体组件(1)、油泵盖组件(2)、转子组件(3)、阀组件(4)和分隔组件(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组件(3)还包括滚针(3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组件(3)还包括挡圈(3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组件(4)还包括O型密封圈(42);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泵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油装置的工作模式包括正向旋转模式、反向旋转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泵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旋转模式的工作原理如下所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泵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向旋转模式的工作原理如下所示: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泵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向旋转模式的工作原理如下所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泵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油泵体组件(1)、油泵盖组件(2)、转子组件(3)、阀组件(4)和分隔组件(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组件(3)还包括滚针(3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组件(3)还包括挡圈(3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组件(4)还包括o型密封圈(4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昌林王大维袁林邓吟李家驹邹江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红宇精密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