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差分连接器中的金属端子及接触模块、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98859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21:31
本技术涉及专门适用于高频的导电连接领域,尤其涉及应用于差分连接器中的金属端子及接触模块、连接器。本技术的应用于差分连接器中的金属端子,为差分信号接触件或屏蔽件,包括条状或板状本体,本体的至少部分表面上设有绝缘介质层,以在应用于差分接触模块中时,实现不同端子之间的绝缘隔离。本技术对现有的应用于差分连接器中的金属端子如差分信号接触件以及屏蔽件进行改进,在其本体的至少部分表面上设有绝缘介质层,在使用时,能够隔离游离的导电异物,起到改善连接器耐压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专门适用于高频的导电连接领域,尤其涉及应用于差分连接器中的金属端子及接触模块、连接器


技术介绍

1、随着通讯信息技术的发展,高密度、高传输速率的差分连接器应用越来越广泛。如申请公布号为cn112310690a的中国技术专利申请所公开的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组件和第二连接器组件,两个连接器组件分别为公端组件和母端组件,两个组件分别包括外壳以及安装在外壳内的触头模块,触头模块包括电介质框架即绝缘片体和引线框架即信号接触件,信号接触件装于绝缘片体内,且在绝缘片体的两侧分别安装有板状屏蔽件,以对绝缘片体内的信号接触件进行屏蔽,保证连接器组件的壳体中所安装的多个层叠排布的触头模块之间的信号屏蔽,保证信号传输质量。

2、现有的这种连接器的接触件均采用机械加工(模具连续冲压、车削等)方式形成,在此过程中极易产生金属碎屑,例如在冲头或者刀具的发生磨损,接触件与模具的配合间隙变化时,容易造成冲压毛边,产生金属屑;在端子进行镶件注塑过程,接触件端子与模具封胶位置干涉刮擦,容易产生金属屑;在产品组装过程,存在连料裁切位置,容易产生金属屑;此外,在加工环境中也存在一定的金属屑等导电异物;这些金属碎屑等导电异物粘覆在接触件上进入到连接器内部,会给连接器造成绝缘耐压风险。因此,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特殊要求来避免游离金属屑的产生。

3、目前,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其一使连接器处于高度清洁环境中进行生产,其二,提高冲压的精度。但是这样的措施管控较为繁琐,而且不能完全的避免游离金属屑带来的产品耐压风险。因此,如何更好的避免游离金属屑对高速连接器带来的耐压风险对于连接器的可靠性十分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端子,用以解决现有的接触模块因游离金属屑所带来的耐压风险的问题。同时,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接触模块,用以解决现有的接触模块引游离金属屑所带来的耐压风险的问题。而且,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用以解决现有的连接器存在耐压风险的问题。

2、本技术的应用于差分连接器中的金属端子,为差分信号接触件或屏蔽件,包括条状或板状本体,本体的至少部分表面上设有绝缘介质层,以在应用于差分接触模块中时,实现不同端子之间的绝缘隔离。

3、本技术对现有的应用于差分连接器中的金属端子如差分信号接触件以及屏蔽件进行改进,在其本体的至少部分表面上设有绝缘介质层,在使用时,能够隔离游离的导电异物,起到改善连接器耐压的作用。

4、进一步的,所述金属端子为差分信号接触件,其条状本体至少在其用于与另一接触件耦合构成差分对的耦合面上设置有所述的绝缘介质层。通过在接触件的耦合面上设置绝缘介质层能够在使用中隔离游离的导电异物,起到改善连接器耐压的作用。

5、进一步的,条状本体的对应于走线区的外周面上均设有所述的绝缘介质层。这样能够在走线区对条状本体进行全面的包裹,隔离游离导电异物的效果较好,对于连接器耐压性能的改进较好。

6、进一步的,所述金属端子为屏蔽件,其板状本体上至少在其朝向差分接触件的一侧面上设有所述绝缘介质层。通过在屏蔽件的朝向差分接触件的一侧面上设置绝缘介质层能够在使用中隔离游离的导电异物,起到改善连接器耐压的作用。

7、进一步的,所述绝缘介质层的厚度在0.1mm以内。这样能够在保证较好的绝缘隔离作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小金属端子占用的空间,保证连接器的小型化。

8、进一步的,所述绝缘介质层为喷覆层或浸覆层。这样在保证绝缘介质层的包覆性的同时,加工成本较低。

9、本技术的接触模块为公端模块或母端模块,包括绝缘片体以及设于绝缘片体内部或表面的金属端子,所述金属端子为差分信号接触件或屏蔽件,包括条状或板状本体,本体的至少部分表面上设有绝缘介质层,以在应用于差分接触模块中时,实现不同端子之间的绝缘隔离。

10、本技术对现有的接触模块进行改进,对绝缘片体内部或表面的金属端子的至少部分表面上设置绝缘介质层,如此在使用时实现了不同端子之间的绝缘隔离,能够隔离游离的导电异物,起到改善连接器耐压的作用。

11、进一步的,所述接触模块为公端模块,所述绝缘片体内设有成对的差分信号接触件,所述差分信号接触件的宽边耦合,差分信号接触件处于绝缘片体内的部分为走线区,成对的两个差分信号接触件中,至少一个的条状本体的走线区在朝向另一个的耦合面上的至少部分区域设有所述的绝缘介质层。如此能够保证差分信号接触件的走线区部分能够隔离游离的导电异物,起到改善连接器耐压的作用。

12、进一步的,差分信号接触件的条状本体的外周面在走线区所对应的位置完全被所述绝缘介质层所覆盖。这样能够在走线区对条状本体进行全面的包裹,隔离游离导电异物的效果较好,对于连接器耐压性能的改进较好。

13、进一步的,成对的两个差分信号接触件在绝缘片体的厚度方向并列,绝缘片体在其厚度方向上相对的至少一侧面上设有屏蔽件,屏蔽件的板状本体上至少在朝向差分信号接触件的侧面上设有所述的绝缘介质层。这样能够较好的保证屏蔽件与差分信号接触件之间的位置具有更好地隔离游离导电异物的效果。

14、进一步的,屏蔽件的板状本体的外周面完全被所述绝缘介质层覆盖。这样能够使屏蔽件整体都能够具有较好的隔离游离导电异物的作用,更好地改善连接器的耐压。

15、进一步的,所述接触模块为母端模块,所述绝缘片体内设有成对的差分信号接触件,所述差分信号接触件的窄边耦合,差分信号接触件处于绝缘片体内的部分为走线区,成对的两个差分信号接触件中,至少一个的条状本体的走线区在朝向另一个的耦合面上的至少部分区域设有所述的绝缘介质层。如此能够保证差分信号接触件的走线区部分能够隔离游离的导电异物,起到改善连接器耐压的作用。

16、进一步的,差分信号接触件的条状本体的外周面在走线区所对应的位置完全被所述绝缘介质层所覆盖。这样能够在走线区对条状本体进行全面的包裹,隔离游离导电异物的效果较好,对于连接器耐压性能的改进较好。

17、进一步的,成对的两个差分信号接触件在垂直于绝缘片体厚度的方向并列,绝缘片体在其厚度方向上相对的至少一侧面上设有屏蔽件,屏蔽件的板状本体上至少在朝向差分信号接触件的侧面上设有所述的绝缘介质层。这样能够较好的保证屏蔽件与差分信号接触件之间的位置具有更好地隔离游离导电异物的效果。

18、进一步的,屏蔽件的板状本体的外周面完全被所述绝缘介质层覆盖。这样能够使屏蔽件整体都能够具有较好的隔离游离导电异物的作用,更好地改善连接器的耐压。

19、进一步的,所述绝缘介质层的厚度在0.1mm以内。这样能够在保证较好的绝缘隔离作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小金属端子占用的空间,保证连接器的小型化。

20、进一步的,所述绝缘介质层为喷覆层或浸覆层。这样在保证绝缘介质层的包覆性的同时,加工成本较低。

21、本技术的连接器包括壳体以及安装在壳体内的接触模块,接触模块包括绝缘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应用于差分连接器中的金属端子,为差分信号接触件(100)或屏蔽件(101),包括条状或板状本体,其特征是,本体的至少部分表面上设有绝缘介质层(3),以在应用于差分接触模块中时,实现不同端子之间的绝缘隔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差分连接器中的金属端子,其特征是,所述金属端子为差分信号接触件(100),其条状本体至少在其用于与另一接触件耦合构成差分对的耦合面上设置有所述的绝缘介质层(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差分连接器中的金属端子,其特征是,条状本体的对应于走线区的外周面上均设有所述的绝缘介质层(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差分连接器中的金属端子,其特征是,所述金属端子为屏蔽件(101),其板状本体上至少在其朝向差分接触件的一侧面上设有所述绝缘介质层(3)。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应用于差分连接器中的金属端子,其特征是,所述绝缘介质层(3)的厚度在0.1mm以内。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应用于差分连接器中的金属端子,其特征是,所述绝缘介质层(3)为喷覆层或浸覆层

7.接触模块,为公端模块或母端模块,包括绝缘片体(102)以及设于绝缘片体(102)内部或表面的金属端子,其特征是,所述金属端子为差分信号接触件(100)或屏蔽件(101),包括条状或板状本体,本体的至少部分表面上设有绝缘介质层(3),以在应用于差分接触模块中时,实现不同端子之间的绝缘隔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触模块,其特征是,所述接触模块为公端模块,所述绝缘片体(102)内设有成对的差分信号接触件(100),所述差分信号接触件(100)的宽边耦合,差分信号接触件(100)处于绝缘片体(102)内的部分为走线区,成对的两个差分信号接触件(100)中,至少一个的条状本体的走线区在朝向另一个的耦合面上的至少部分区域设有所述的绝缘介质层(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触模块,其特征是,差分信号接触件(100)的条状本体的外周面在走线区所对应的位置完全被所述绝缘介质层(3)所覆盖。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触模块,其特征是,成对的两个差分信号接触件(100)在绝缘片体(102)的厚度方向并列,绝缘片体(102)在其厚度方向上相对的至少一侧面上设有屏蔽件(101),屏蔽件(101)的板状本体上至少在朝向差分信号接触件(100)的侧面上设有所述的绝缘介质层(3)。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触模块,其特征是,屏蔽件(101)的板状本体的外周面完全被所述绝缘介质层(3)覆盖。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触模块,其特征是,所述接触模块为母端模块,所述绝缘片体(102)内设有成对的差分信号接触件(100),所述差分信号接触件(100)的窄边耦合,差分信号接触件(100)处于绝缘片体(102)内的部分为走线区,成对的两个差分信号接触件(100)中,至少一个的条状本体的走线区在朝向另一个的耦合面上的至少部分区域设有所述的绝缘介质层(3)。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触模块,其特征是,差分信号接触件(100)的条状本体的外周面在走线区所对应的位置完全被所述绝缘介质层(3)所覆盖。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触模块,其特征是,成对的两个差分信号接触件(100)在垂直于绝缘片体(102)厚度的方向并列,绝缘片体(102)在其厚度方向上相对的至少一侧面上设有屏蔽件(101),屏蔽件(101)的板状本体上至少在朝向差分信号接触件(100)的侧面上设有所述的绝缘介质层(3)。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触模块,其特征是,屏蔽件(101)的板状本体的外周面完全被所述绝缘介质层(3)覆盖。

16.根据权利要求7-15任意一项所述的接触模块,其特征是,所述绝缘介质层(3)的厚度在0.1mm以内。

17.根据权利要求7-15任意一项所述的接触模块,其特征是,所述绝缘介质层(3)为喷覆层或浸覆层。

18.连接器,包括壳体以及安装在壳体内的接触模块,其特征是,所述接触模块为权利要求7-17任意一项所述的接触模块。

...

【技术特征摘要】

1.应用于差分连接器中的金属端子,为差分信号接触件(100)或屏蔽件(101),包括条状或板状本体,其特征是,本体的至少部分表面上设有绝缘介质层(3),以在应用于差分接触模块中时,实现不同端子之间的绝缘隔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差分连接器中的金属端子,其特征是,所述金属端子为差分信号接触件(100),其条状本体至少在其用于与另一接触件耦合构成差分对的耦合面上设置有所述的绝缘介质层(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差分连接器中的金属端子,其特征是,条状本体的对应于走线区的外周面上均设有所述的绝缘介质层(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差分连接器中的金属端子,其特征是,所述金属端子为屏蔽件(101),其板状本体上至少在其朝向差分接触件的一侧面上设有所述绝缘介质层(3)。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应用于差分连接器中的金属端子,其特征是,所述绝缘介质层(3)的厚度在0.1mm以内。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应用于差分连接器中的金属端子,其特征是,所述绝缘介质层(3)为喷覆层或浸覆层。

7.接触模块,为公端模块或母端模块,包括绝缘片体(102)以及设于绝缘片体(102)内部或表面的金属端子,其特征是,所述金属端子为差分信号接触件(100)或屏蔽件(101),包括条状或板状本体,本体的至少部分表面上设有绝缘介质层(3),以在应用于差分接触模块中时,实现不同端子之间的绝缘隔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触模块,其特征是,所述接触模块为公端模块,所述绝缘片体(102)内设有成对的差分信号接触件(100),所述差分信号接触件(100)的宽边耦合,差分信号接触件(100)处于绝缘片体(102)内的部分为走线区,成对的两个差分信号接触件(100)中,至少一个的条状本体的走线区在朝向另一个的耦合面上的至少部分区域设有所述的绝缘介质层(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触模块,其特征是,差分信号接触件(100)的条状本体的外周面在走线区所对应的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陆飞周国奇申超男尹新剑袁俊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