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93944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14:57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外壳,包括安装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围绕所述安装板设置以形成安装空间;压缩机和水泵,其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冷凝器和风机,分布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多个回风结构,其至少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上。本技术通过在多个支撑板上设置回风结构,当风机工作时,可以使得空气能够从外壳的多个方向进入,提高了流经电器部件和冷凝器的风量,降低了整机的风阻,同时降低了风机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的,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


技术介绍

1、随着新能源车辆的快速发展,重卡换电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而车用空调系统由于需要车载电池供电,所以会产生电池发热量大的问题。

2、综上,先需要设计一种空调器能够解决车载空调器散热需求量大的问题。

3、本
技术介绍
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
技术介绍
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
技术介绍
中指出的问题,本技术将空调的外壳上设置多个回风结构,从而提高整机的风量以解决电池散热量大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3、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

4、外壳,包括安装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围绕所述安装板设置以形成安装空间;

5、压缩机和水泵,其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

6、冷凝器和风机,分布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

7、多个回风结构,其至少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上。

8、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风结构为呈阵列分布的多边形结构;所述回风结构至少包括第一回风结构、第二回风结构和第三回风结构;所述第一回风结构贯穿所述第二支撑板设置,所述第二回风结构贯穿所述第三支撑板设置,所述第三回风结构贯穿所述第四支撑板设置。

9、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支撑板包括固定区和回风区,其中,所述固定区位于所述回风区的外围,所述第二回风结构贯穿于所述回风区设置。

10、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四支撑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回风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远离所述安装板的位置;所述第三回风结构位于所述第四支撑板上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位置。

11、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回风结构包括第一标准回风部和第一增强回风部;所述第一标准回风部包括第一标准进风口和第一标准出风口,其中,所述第一标准进风口和第一标准出风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增强回风部包括第一增强进风口和第一增强出风口,其中,所述第一增强进风口相对第一增强出风口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

12、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回风结构包括第二标准回风部和第二增强回风部;所述第二标准回风部包括第二标准进风口和第二标准出风口,其中,所述第二标准进风口和第二标准出风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增强回风部包括第二增强进风口和第二增强出风口,其中,所述第二增强进风口相对第二增强出风口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

13、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和所述水泵固定于所述安装板并靠近所述第四支撑板的位置;所述换热器固定于所述安装板并靠近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位置。

14、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

15、外壳,包括安装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围绕所述安装板设置以形成安装空间;

16、压缩机和水泵,其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

17、冷凝器,其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形成正压腔;

18、风机,其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外,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形成负压腔;

19、其中,当所述风机工作时,空气由所述正压腔流向所述负压腔。

20、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具有回风功能;当所述风机工作时,空气由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进入安装空间内,并经过所述冷凝器后再由所述正压腔流向所述负压腔。

21、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凝器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进风侧,所述冷凝器与所述第一支撑板之间设有密封件;所述风机通过风机导流罩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出风口侧。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23、本技术通过在多个支撑板上设置回风结构,当风机工作时,可以使得空气能够从外壳的多个方向进入,提高了流经电器部件和冷凝器的风量,降低了整机的风阻,同时降低了风机效率。

24、结合附图阅读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结构为呈阵列分布的多边形结构;所述回风结构至少包括第一回风结构、第二回风结构和第三回风结构;所述第一回风结构贯穿所述第二支撑板设置,所述第二回风结构贯穿所述第三支撑板设置,所述第三回风结构贯穿所述第四支撑板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支撑板包括固定区和回风区,其中,所述固定区位于所述回风区的外围,所述第二回风结构贯穿于所述回风区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四支撑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回风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远离所述安装板的位置;所述第三回风结构位于所述第四支撑板上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风结构包括第一标准回风部和第一增强回风部;所述第一标准回风部包括第一标准进风口和第一标准出风口,其中,所述第一标准进风口和第一标准出风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增强回风部包括第一增强进风口和第一增强出风口,其中,所述第一增强进风口相对第一增强出风口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回风结构包括第二标准回风部和第二增强回风部;所述第二标准回风部包括第二标准进风口和第二标准出风口,其中,所述第二标准进风口和第二标准出风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增强回风部包括第二增强进风口和第二增强出风口,其中,所述第二增强进风口相对第二增强出风口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水泵固定于所述安装板并靠近所述第四支撑板的位置;换热器固定于所述安装板并靠近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位置。

8.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具有回风功能;当所述风机工作时,空气由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进入安装空间内,并经过所述冷凝器后再由所述正压腔流向所述负压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进风侧,所述冷凝器与所述第一支撑板之间设有密封件;所述风机通过风机导流罩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出风口侧。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结构为呈阵列分布的多边形结构;所述回风结构至少包括第一回风结构、第二回风结构和第三回风结构;所述第一回风结构贯穿所述第二支撑板设置,所述第二回风结构贯穿所述第三支撑板设置,所述第三回风结构贯穿所述第四支撑板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支撑板包括固定区和回风区,其中,所述固定区位于所述回风区的外围,所述第二回风结构贯穿于所述回风区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四支撑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回风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远离所述安装板的位置;所述第三回风结构位于所述第四支撑板上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风结构包括第一标准回风部和第一增强回风部;所述第一标准回风部包括第一标准进风口和第一标准出风口,其中,所述第一标准进风口和第一标准出风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增强回风部包括第一增强进风口和第一增强出风口,其中,所述第一增强进风口相对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毕建民杨罡刘金霖郭强宋彬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信网络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