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雾报警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882410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08 18:24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烟雾报警器,包括壳体以及与之配对的电路板,所述壳体中空开设有用于收集外界烟雾的收集腔,所述壳体外周壁上环向排布有若干与收集腔连通的通槽,所述收集腔顶面上设置有用于向收集腔中发射光线的发射件和用于感应收集腔中折射光线的强度的感应件,所述发射件输出端,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用于接受感应件输出信号并根据信号数值计算烟雾浓度值的控制中枢,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用于与外界火警报警信息处理服务器进行网络连接的传输模块,所述传输模块与控制中枢通讯连接,本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烟雾报警器容易受温湿度变化、光线变化以及各项因素而误报火警且传统烟雾报警器其布线量大施工和检修难度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烟雾报警器,具体为一种烟雾报警器。


技术介绍

1、烟雾报警器,别称火灾烟雾报警器、烟雾传感器、烟雾感应器等,现有技术中的烟雾报警器容易受到温湿度变化、光线变化以及电池电压变化影响而误报火警,且现有技术中的烟雾报警器需要大量布线来与外界火灾报警信息服务器进行网络连接,大量布线极大的延缓了施工进度,且维护难度大,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进行排查检修,且因布线和烟雾报警器内部结构问题使得专业技术人员很难发现故障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烟雾报警器,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烟雾报警器容易受温湿度变化、光线变化以及各项因素而误报火警且传统烟雾报警器其布线量大施工和检修难度较高的问题。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烟雾报警器,包括壳体以及与之配对的电路板,所述壳体中空开设有用于收集外界烟雾的收集腔,所述壳体外周壁上环向排布有若干与收集腔连通的通槽,所述收集腔顶面上设置有用于向收集腔中发射光线的发射件和用于感应收集腔中折射光线的强度的感应件,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用于接受感应件输出信号并根据信号数值计算烟雾浓度值的控制中枢,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用于与外界火警报警信息处理服务器进行网络连接的传输模块,所述传输模块与控制中枢通讯连接。

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的是:在正常环境下,发射件发射的光线在收集腔中定点照射,因为收集腔特质结构使得光线不会在收集腔中发生折射现象,而感应件只能接收到收集腔所折射的光线,无法接收到定点照射的光线,当火灾发生时会产生浓厚烟雾,浓厚烟雾颗粒进入到收集腔中使定点照射光线发生折射、散射现象,该折射光线会被感应件感应到,此时感应件根据该折射光线强度生成信号并传输给控制中枢,控制中枢根据该折射光线强度来判定烟雾浓度,因散射光线强度与烟雾浓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使得感应件能够通过采用电路对微弱电信号进行放大量化处理,并使控制中枢通过上述变化量数值来确定是否发生火灾,如果发生火灾其会产生信号并将该火警信号传输给外界火警报警信息处理服务器;上述技术中感应件和发射件基于烟雾对光的散射原理来进行火警检测,使其不会受到温湿度变化、外界光线变化以及电池电压等因素而误报火警,提高了检测精准度和检测效率,同时上述技术中通过控制中枢和传输模块的设置加快了火警信号的传递,且不需要在安装烟雾报警器前进行大量布线,方便烟雾报警器的安装和后期检修;上述技术中可设置火灾指示灯以及蜂鸣器,当确认是火灾时火灾指示灯高亮且蜂鸣器持续鸣叫报警,进而提醒用户。

4、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发射件为红外线发射器,所述收集腔顶面上开设有第一开槽,所述第一开槽内壁与收集腔顶面之间连接有第一倾斜面,所述红外线发射器居于第一开槽中且其输出端对准第一倾斜面设置,所述红外线发射器与电路板电连接设置。

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的是:上述技术中红外线发射器其输出端对准第一倾斜面设置,使得在正常环境下红外线发射器其输出端对第一倾斜面进行定点照射,当浓雾进入到收集腔且因浓雾漂浮原理进入到第一开槽时其会散射光线,进而使得红外线出现散射现象,确保感应件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感应;上述技术中第一倾斜面的设置能够容置部分浓雾,使得浓雾能够进入到第一开槽中并对红外线进行散射;上述技术中采用红外线因为红外线与烟雾浓度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进而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精准度。

6、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感应件为红外线接收管,所述收集腔顶面上开设有第二开槽,所述第二开槽内壁与收集腔顶面之间连接有第二倾斜面,所述红外线接收管居于第二开槽中且其输入端对准第二倾斜面设置,所述红外线接收管位置与红外线发射器位置沿壳体中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红外线接收管与电路板电连接设置。

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的是:上述技术中红外线接收管输入端对准第二倾斜面设置,使得在正常环境下红外线接收管不会接收到红外线发射器发射出来的红外线,当浓雾进入到收集腔且因浓雾漂浮原理会进入到第二开槽中,进一步的散射第一开槽中的红外线,提高了红外线接收管接受效率和信号生成效率。

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控制中枢为设置在电路板上的单片机,所述单片机与红外线接收管通讯连接设置,所述单片机与传输模块通讯连接设置。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的是:上述技术中单片机的设置能够第一时间红外线接收管传输的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对比来判定是否产生火警,若判定是火警其会产生火警信号并传输给传输模块,传输模块会将该报警信号实时上报给外界火警报警信息服务器,进而达到报警目的;上述技术中传输模块可为nb-iot联网模块,进而加快信息传输以及与外界火警报警信息服务器的稳定网络连接。

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收集腔底面上设置有透镜,所述透镜居于红外传感器和红外接收管之间设置,所述透镜上开设有若干散射洞。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的是:上述技术中透镜的设置方便折射光线在收集腔中的散射,同时若干散射洞的设置方便浓雾穿过,且散射光线散射至散射洞内壁上时能够进一步发生散射现象,进而提高红外线接收管接受效率,加快烟雾报警处理速率;上述技术中透镜可为透光玻璃材质等,进而方便折射的红外线进一步散射。

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壳体外周壁上设置有聚拢板,所述聚拢板呈环状设置,所述聚拢板设置在通槽上方且聚拢板由收集腔顶面至收集腔底面方向向外倾斜设置。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的是:上述技术中聚拢板的设置能够有效的聚拢浓雾,加快浓雾进入到收集腔中的速率,进而提高检测效率,同时聚拢板的设置还能够聚拢浓雾,提高浓雾进入到收集腔中的浓度,进而提高检测精准度。

14、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每个所述通槽上均设置有用于阻隔外界大颗粒杂质的纱网。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的是:上述技术中纱网的设置能够阻隔外界大颗粒杂质侵入到收集腔中,进而避免红外线接收管和红外线发射器受到影响。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烟雾报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与之配对的电路板,所述壳体中空开设有用于收集外界烟雾的收集腔,所述壳体外周壁上环向排布有若干与收集腔连通的通槽,所述收集腔顶面上设置有用于向收集腔中发射光线的发射件和用于感应收集腔中折射光线的强度的感应件,所述发射件输出端,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用于接受感应件输出信号并根据信号数值计算烟雾浓度值的控制中枢,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用于与外界火警报警信息处理服务器进行网络连接的传输模块,所述传输模块与控制中枢通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烟雾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件为红外线发射器,所述收集腔顶面上开设有第一开槽,所述第一开槽内壁与收集腔顶面之间连接有第一倾斜面,所述红外线发射器居于第一开槽中且其输出端对准第一倾斜面设置,所述红外线发射器与电路板电连接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烟雾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件为红外线接收管,所述收集腔顶面上开设有第二开槽,所述第二开槽内壁与收集腔顶面之间连接有第二倾斜面,所述红外线接收管居于第二开槽中且其输入端对准第二倾斜面设置,所述红外线接收管位置与红外线发射器位置沿壳体中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红外线接收管与电路板电连接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烟雾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中枢为设置在电路板上的单片机,所述单片机与红外线接收管通讯连接设置,所述单片机与传输模块通讯连接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烟雾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腔底面上设置有透镜,所述透镜居于红外传感器和红外接收管之间设置,所述透镜上开设有若干散射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烟雾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外周壁上设置有聚拢板,所述聚拢板呈环状设置,所述聚拢板设置在通槽上方且聚拢板由收集腔顶面至收集腔底面方向向外倾斜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烟雾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通槽上均设置有用于阻隔外界大颗粒杂质的纱网。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烟雾报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与之配对的电路板,所述壳体中空开设有用于收集外界烟雾的收集腔,所述壳体外周壁上环向排布有若干与收集腔连通的通槽,所述收集腔顶面上设置有用于向收集腔中发射光线的发射件和用于感应收集腔中折射光线的强度的感应件,所述发射件输出端,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用于接受感应件输出信号并根据信号数值计算烟雾浓度值的控制中枢,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用于与外界火警报警信息处理服务器进行网络连接的传输模块,所述传输模块与控制中枢通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烟雾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件为红外线发射器,所述收集腔顶面上开设有第一开槽,所述第一开槽内壁与收集腔顶面之间连接有第一倾斜面,所述红外线发射器居于第一开槽中且其输出端对准第一倾斜面设置,所述红外线发射器与电路板电连接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烟雾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件为红外线接收管,所述收集腔顶面上开设有第二开槽,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来明张海龙彭旭强林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多格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