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车身下部结构制造技术_技高网

车身下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87063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08 16: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具备:将在底板部(13)的下方配置的蓄电池包(20)与下边梁(12)连结的侧框架(50);以及在蓄电池包(20)的内部支承蓄电池(27)的蓄电池框架(38)。侧框架(50)中的与壳体底部(41)接合的第一接合凸缘(55)以蓄电池框架(38)中的与壳体底部(41)接合的第二接合凸缘(75)在上下方向上重叠于上侧的方式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下部结构


技术介绍

1、作为车身下部结构,已知有将在内部收纳有多个蓄电池的蓄电池壳体配置在车辆的底板部的下方的结构。作为车身下部结构,已知有将蓄电池壳体中的车宽方向的两侧部架设于车身侧部下方的一对下边梁的结构。

2、在这种车辆中,为了确保碰撞安全性能,在向车身输入了碰撞载荷时,保护蓄电池壳体内的高压的蓄电池至关重要。

3、因此,作为蓄电池的保护对策,提出了在与下边梁连结的横梁中的位于比蓄电池壳体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部位设有筋等易压坏部(容易压坏的部分)的车身下部结构(例如,参照日本国专利第3132261号公报)。

4、该车身下部结构在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碰撞载荷从车辆侧方输入到下边梁时,横梁以易压坏部为起点而开始压坏。因此,在碰撞载荷使蓄电池壳体变形之前能够吸收碰撞能量。


技术实现思路

1、然而,在上述以往的车身下部结构中,在碰撞载荷的输入时易压坏部压坏之后,易压坏部成为块而向蓄电池的方向位移。因此,从易压坏部向蓄电池传递载荷,可能会使蓄电池损伤。由此,从碰撞安全性能的观点出发还留有改良的余地。

2、本专利技术的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碰撞载荷的输入时,能够防止搭载的蓄电池的损伤,且同时高效地吸收碰撞能量的车身下部结构。并且,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碰撞安全性能,且能够有助于可持续的运输系统的发展的车身下部结构。

3、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车身下部结构具备:侧框架,其将在底板部的下方配置的蓄电池包与下边梁连结;以及蓄电池框架,其在所述蓄电池包的内部支承蓄电池,其中,所述侧框架中的与所述蓄电池包接合的第一接合凸缘以所述蓄电池框架中的与所述蓄电池包接合的第二接合凸缘在上下方向上重叠于上侧的方式配置。

4、通过这样构成,第二接合凸缘相对于第一接合凸缘以在上下方向上重叠于上侧的方式配置。第一接合凸缘及第二接合凸缘以相对于碰撞载荷而允许变形的方式形成。以下,有时将包含第一接合凸缘及第二接合凸缘的部位称为“碰撞吸收部”。

5、在此,例如,在因侧面柱碰撞等侧面碰撞而向侧框架的第一接合凸缘输入了碰撞载荷时,通过第二接合凸缘从上方压住第一接合凸缘。由此,通过碰撞载荷能够使碰撞吸收部向下方变形。以下,有时将侧面柱碰撞等侧面碰撞简记为“侧面碰撞”。

6、在碰撞吸收部的下方能够确保接纳碰撞吸收部的变形的空间。因此,能够抑制在碰撞吸收部产生压溃残留的情况,能够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效率。通过使碰撞吸收部向下方变形,由此能够抑制碰撞吸收部与在蓄电池包的内部配置的蓄电池接触的情况。

7、由此,在碰撞载荷的输入时,能够防止搭载的蓄电池的损伤,且同时高效地吸收碰撞能量。由此,根据本车身下部结构,能够提高碰撞安全性能,能够有助于可持续的运输系统的发展。

8、在上述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蓄电池框架在所述第二接合凸缘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形成有弯曲部,且具备从所述弯曲部向上方突出的凸部,所述第一接合凸缘的所述蓄电池侧的缘部延伸至所述弯曲部侧,所述缘部具备与所述蓄电池包接合的第一接合部。

9、通过这样构成,第一接合凸缘的缘部延伸至蓄电池框架的弯曲部侧(即,车宽内侧),且缘部的第一接合部与蓄电池包接合。因此,能够将碰撞载荷向蓄电池框架的弯曲部传递。由此,能够将弯曲部作为相对于碰撞载荷的弯折的基点,能够使第一接合凸缘与蓄电池框架一起向下方更可靠地变形(折弯)。

10、在上述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接合凸缘具备与所述蓄电池包接合的第二接合部,所述第一接合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二接合部靠所述蓄电池侧的位置。

11、通过这样构成,第二接合凸缘的第二接合部与蓄电池包接合,第一接合部配置在比第二接合部靠蓄电池侧(即,车宽内侧)的位置。第二接合凸缘配置在蓄电池包的上侧,第一接合凸缘配置在蓄电池包的下侧。由此,能够抑制第一接合凸缘与蓄电池直接接触的情况。

12、具体而言,也考虑有例如在因侧面碰撞而向侧框架的第一接合凸缘输入了过度的碰撞载荷时,第一接合凸缘向上方变形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缘部(即,第一接合部)也与蓄电池框架接触。因此,通过蓄电池框架能够抑制第一接合凸缘向上方较大地变形的情况。由此,通过蓄电池框架能够保护蓄电池。

13、在上述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蓄电池框架在所述凸部与所述蓄电池包一起形成中空截面,所述蓄电池紧固连结于所述蓄电池框架的所述凸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

14、通过这样构成,蓄电池紧固连结于凸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因此,在侧面碰撞时能够从凸部的车宽方向中央侧将车宽方向外侧的部位凸折地折弯。由此,在第一接合凸缘向下方变形而缘部凹折时,能够与缘部的凹折协作地将凸部凸折地折弯。即,能够良好地引导蓄电池包中的蓄电池的外侧部位(即,碰撞吸收部)引起的向下方的变形。因此,能够提高碰撞吸收部产生的碰撞能量的吸收效率,并且良好地抑制碰撞吸收部与蓄电池接触的情况。

15、在上述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蓄电池框架的所述凸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具备多个与所述蓄电池包接合的凹部。

16、通过这样构成,在凸部具备与蓄电池包接合的凹部,能够将凹部配置在凸部中的宽度方向中央侧。因此,通过凹部提高凸部中的宽度方向中央侧的刚性,相对于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即,弯曲部侧的部位)能够带有强度差。由此,能够将弯曲部更可靠地作为弯折的基点来利用,能够使第一接合凸缘更可靠地向下方变形(折弯)。

17、在上述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蓄电池框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具备多个与所述凸部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部及所述第二接合凸缘连续而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棱线。

18、通过这样构成,在蓄电池框架上,与凸部的外侧面部及第二接合凸缘连续地形成有棱线,棱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因此,相对于因侧面碰撞输入的碰撞载荷,能够提高第二接合凸缘的刚性。由此,能够增大具备第二接合凸缘的碰撞吸收部产生的碰撞能量的吸收量。

19、在上述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侧框架具备在所述下边梁的下部固定的水平部和将所述水平部与所述第一接合凸缘连结的垂直部,所述水平部与所述垂直部形成为包含多个中空单元的实质上l字截面的中空部,所述蓄电池框架的所述第二接合凸缘配置在从所述垂直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分离的位置。

20、通过这样构成,侧框架的水平部和垂直部形成为实质上l字截面的中空部,在中空部包含多个中空单元。中空部相对于因侧面碰撞输入的碰撞载荷而将刚性形成得高。因此,通过使蓄电池框架的第二接合凸缘相对于垂直部(即,中空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分离,从而能够隔开蓄电池框架与中空部的间隔。由此,能够良好地确保碰撞吸收部相对于因侧面碰撞输入的碰撞载荷的变形量,能够进一步增加碰撞能量的吸收量。

21、在上述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水平部的下表面中,在所述垂直部侧形成的内侧部位的壁厚比在车宽方向外侧形成的外侧部位的壁厚形成得薄。

22、通过这样构成,在因侧面碰撞而碰撞载荷输入时,通过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家村侑安井健立胁正章川边悟矢板理志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