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芯成组模块及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86559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01 16:05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芯成组模块及电池包,电芯成组模块包括:模组,包括:第一电芯,一端设置第一极柱,第一极柱设置有第一连接面,第一连接面相对第一电芯倾斜设置;第二电芯,一端设置有第二极柱,第二极柱面对第一极柱设置;第二极柱设置有第二连接面,第二连接面相对第二电芯倾斜设置;汇流连接件,与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连接。本申请提供的电芯成组模块,通过对电芯极柱的异形设计对极柱进行了结构优化,加强了汇流连接件与极柱的连接面贴合的紧密性,扩大了汇流连接件的弯折角度、减轻了汇流连接件的弯折幅度,从而显著降低了汇流连接件弯折位置发生开裂的风险,进而提高了使用本电芯成组模块的电池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池,尤其是涉及一种电芯成组模块及电池包


技术介绍

1、当代汽车产业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即传统燃油汽车正在逐步被新能源汽车所代替,其中纯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种正在兴起,许多传动燃油车平台直接通过将发动机结构更换为动力电池包结构,将汽车动力源由燃油更换为电池,随着市场上新能源汽车的浮现。随人们对电动汽车的续航有了更高的需求,同样的电池参数意味着更高的续航里程电动汽车的电池包中需要布置更多的电池,一种矩阵式电池包可以大幅提升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升整车续驶里程。电池数量增多后,电芯与汇流排的连接点位数量随之增多,不仅占据了大量空间,难以控制整包体积,而且容易出现电芯极柱与汇流排发生开裂甚至发生连接失败的情况,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芯成组模块及电池包,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现有电池包难以控制整包尺寸,还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芯成组模块,模组,所述模组包括:第一电芯,所述第一电芯的一端设置第一极柱,所述第一极柱设置有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相对所述第一电芯的端面倾斜设置;

3、第二电芯,所述第二电芯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极柱,所述第二极柱面对所述第一极柱设置;所述第二极柱设置有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二连接面相对所述第二电芯的端面倾斜设置;

4、汇流连接件,所述汇流连接件以弯折姿态设置于所述第一电芯与所述第二电芯之间,所述汇流连接件同时与所述第一连接面和所述第二连接面连接。

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极柱呈长条状,沿着所述第一极柱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极柱的厚度逐渐减小;

6、所述第二极柱呈长条状,沿着所述第二极柱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极柱的厚度逐渐减小。

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汇流连接件包括:

8、第一导通部,所述第一导通部与所述第一极柱连接;

9、第二导通部,所述第二导通部与所述第二极柱连接;

10、折弯部,所述折弯部的一端所述第一导通部连接,所述折弯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通部连接;

11、所述汇流连接件折弯后,所述第一导通部与所述第二导通部形成预定角度α,0°<α≤40°。

1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汇流连接件还包括第三导通部,所述第一导通部设置有所述第三导通部,所述第三导通部与所述第一电芯的外壳连接;所述第二导通部设置有另一个所述第三导通部,所述第三导通部与所述第二电芯的外壳连接。

13、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汇流连接件在所述折弯部处形成底部,所述第一导通部远离所述折弯部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导通部远离所述折弯部的一端形成开口;

14、沿着从所述底部至所述开口的方向,所述第一极柱的厚度和所述第二极柱的厚度逐渐减小。

15、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电芯成组模块,因而,具有该电芯成组模块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电池包还包括:

16、底壳,所述模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模组顺次排布于所述底壳内;

17、横梁,所述横梁设置于所述底壳内,所述第一电芯和/或所述第二电芯与所述底壳连接。

18、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芯具有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电芯的大面面对所述底壳的侧壁设置;或者所述第一电芯具有柱状结构,所述第一电芯的侧壁面面对所述底壳的侧壁设置;所述第一电芯的长度沿所述底壳的宽度方向延伸;

19、所述第二电芯具有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二电芯的大面面对所述底壳的侧壁设置;或者所述第二电芯具有柱状结构,所述第二电芯的侧壁面面对所述底壳的侧壁设置;所述第二电芯的长度沿所述底壳的宽度方向延伸。

2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电池包还包括防爆阀,所述第一电芯和所述第二电芯均设置有所述防爆阀;所述底壳包括:

21、边框;

22、底托板,所述底托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底托板间隔设置于所述边框的底部;相邻连个所述底托板之间形成有疏散间隙,所述防爆阀面对所述疏散间隙设置;

23、所述边框的至少一个侧边设置有边梁通孔。

2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疏散间隙内避让所述防爆阀对应的区域设置有隔热构件。

25、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电池包还包括采集构件,所述第一电芯远离所述第二电芯的一端设置有所述采集构件,所述第二电芯远离所述第一电芯的一端设置有另一个采集构件。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27、本申请提供的电芯成组模块包括:模组,其中模组包括:第一电芯,第一电芯的一端设置第一极柱,第一极柱设置有第一连接面,第一连接面相对第一电芯的端面倾斜设置;第二电芯,第二电芯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极柱,第二极柱面对第一极柱设置;第二极柱设置有第二连接面,第二连接面相对第二电芯的端面倾斜设置;汇流连接件,汇流连接件以弯折姿态设置于第一电芯与第二电芯之间,汇流连接件同时与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连接。

28、本申请提供的电芯成组模块,通过设置汇流连接件,省去中间采样总成的使用,拉近了电芯与电芯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整包的空间利用率,同时,通过电芯极柱的异形设计对极柱进行了结构优化,加强了汇流连接件与极柱的连接面贴合的紧密性,扩大了汇流连接件的弯折角度、减轻了汇流连接件的弯折幅度,从而显著降低了汇流连接件弯折位置发生开裂的风险,进而提高了使用本电芯成组模块的电池的安全性能。

29、本申请提供的电池包,通过设置上述的电芯成组模块,显著提高了本电池包的储电量,同时也提高了安全性能,适应范围广,实用性强。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芯成组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模组,所述模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成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呈长条状,沿着所述第一极柱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极柱的厚度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成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连接件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成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连接件还包括第三导通部,所述第一导通部设置有所述第三导通部,所述第三导通部与所述第一电芯的外壳连接;所述第二导通部设置有另一个所述第三导通部,所述第三导通部与所述第二电芯的外壳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成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连接件在所述折弯部处形成底部,所述第一导通部远离所述折弯部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导通部远离所述折弯部的一端形成开口;

6.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成组模块,所述电池包还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芯具有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电芯的大面面对所述底壳的侧壁设置;或者所述第一电芯具有柱状结构,所述第一电芯的侧壁面面对所述底壳的侧壁设置;所述第一电芯的长度沿所述底壳的宽度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还包括防爆阀,所述第一电芯和所述第二电芯均设置有所述防爆阀;所述底壳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散间隙内避让所述防爆阀对应的区域设置有隔热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还包括采集构件,所述第一电芯远离所述第二电芯的一端设置有所述采集构件,所述第二电芯远离所述第一电芯的一端设置有另一个采集构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成组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模组,所述模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成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呈长条状,沿着所述第一极柱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极柱的厚度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成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连接件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成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连接件还包括第三导通部,所述第一导通部设置有所述第三导通部,所述第三导通部与所述第一电芯的外壳连接;所述第二导通部设置有另一个所述第三导通部,所述第三导通部与所述第二电芯的外壳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成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连接件在所述折弯部处形成底部,所述第一导通部远离所述折弯部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导通部远离所述折弯部的一端形成开口;

6.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毅轩唐丽娟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