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应用于高密度沉淀池的水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1、由于传统污水处理中沉淀池负荷低、占地面积大、处理效率低,因此需要开发或引进新型工艺来解决污水的溢流污染问题、一级强化处理出水达标以及深度处理对出水ss的严格限制等。为实现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或优于一级a标准,在常规二级处理流程后会设置深度处理设施。在污水处理厂中,有应用较多的有高密度沉淀池和v型滤池,运行效果较好。
2、近年来,在常规高密度沉淀池基础上,增加微砂等加载物,通过加载物的加重絮凝作用,提高了设计负荷,也保障了处理效果。与传统高密度沉淀池相比,具有处理负荷高、土建占地省、建设周期短、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运行效果稳定等特点。这种高密度沉淀池与传统的高密度沉淀池原理一样,都使用混凝剂脱稳,高分子絮凝剂聚集悬浮物,斜管(板)沉淀去除悬浮物。加载高密度沉淀池工艺的改进是加入了微砂等材料作为形成高密度絮体的“种子”,使絮体从而具有较大的密度而更容易被沉淀去除。
3、目前常规技术的特点是在高密池中投加微砂,人为增加絮凝反应中的晶核,诱导絮状物颗粒的形成和迅速成长,同时增加絮状物的密度,使絮状物颗粒密实、体积大且沉降速度快。但是除了微砂对其他材料晶核的研究和应用较少,使得沉淀速度的上限难以突破。另外,化学药剂与微砂的微妙配合对絮凝区的处理效果有较明显的影响,高密池中絮凝区常规药剂种类较为单一,遇到难处理的特种废水沉淀效果无法满足出水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应用于高密度沉淀池的水处理方法,所述高密度沉淀池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凝区、加载絮凝区和沉淀区,其中,所述混凝区连通有进水口,所述沉淀区连通有出水口;
3、所述水处理方法包括:
4、污水通过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混凝区,向所述混凝区内投放混凝剂并对污水进行混凝处理,以使所述混凝区内形成若干细小的絮状物;
5、经所述混凝区处理后的污水和细小的絮状物进入所述加载絮凝区,向所述加载絮凝区内投放絮凝剂和加载物,以使污水和细小的絮状物在所述絮凝剂的作用下,以所述加载物为晶核产生絮凝物,絮凝物附着于所述加载物形成较大的絮状物;
6、所述絮凝剂包括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铵,所述加载物包括微砂、石榴石和火山岩;
7、在所述絮凝区形成的絮状物进入所述沉淀区进行泥水分离,经分离后的水通过所述出水口排出。
8、进一步的,微砂的粒径为100-150μm,所述石榴石的粒径为200-300μm,所述火山岩的粒径为100-150μm;
9、进一步的,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铵的配比为(7-9):(1-3)。
10、进一步的,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铵的配比为8:2。
11、进一步的,微砂、所述石榴石和所述火山岩的配比为6:(2-3):(1-2)。
12、进一步的,微砂、所述石榴石和所述火山岩的配比为6:3:1。
13、进一步的,混凝剂的投放量为0.05-0.2ml/l,所述加载物的投放量为3-5mg/l,所述絮凝剂的浓度为0.05-0.2%,所述絮凝剂的投放量为1-3mg/l。
14、进一步的,高密度沉淀池还包括水力旋流器,所述水力旋流器的入口端与所述沉淀区的污泥排放口连通,所述水力旋流器包括溢流口和底流口,所述底流口与所述加载絮凝区上的其中一个加载物投放口连通,所述溢流口连通有排污管;
15、经所述沉淀区分离后的污泥进入所述水力旋流器,经所述水力旋流器处理后部分加载物通过所述底流口进入加载絮凝区内。
16、进一步的,沉淀区包括斜板分离区,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斜板分离区对应,所述斜板分离区包括膨胀螺栓、支撑网和斜板模组;其中。
17、所述膨胀螺栓设置为多个并固定在斜板分离区的四周侧壁上,所述支撑网包括横纵交错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两端与对应的所述膨胀螺栓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斜板模组设置为多个并沿水平方向堆叠在所述支撑网上,在纵向上,相邻的所述斜板模组之间固定连接。
18、进一步的,支撑网上设置有与所述斜板模组对应的挂钩,所述斜板模组中的至少一块板体上设置有与挂钩勾连的连接孔。
19、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污水通过进水口进入混凝区,向混凝区内投放混凝剂并对污水进行混凝处理,以使混凝区内形成若干细小的絮状物;经混凝区处理后的污水和细小的絮状物进入加载絮凝区,向加载絮凝区内投放絮凝剂和加载物,以使污水和细小的絮状物在絮凝剂的作用下,以加载物为晶核产生絮凝物,絮凝物附着于加载物形成较大的絮状物;絮凝剂包括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铵,加载物包括微砂、石榴石和火山岩;在所述絮凝区形成的絮状物进入所述沉淀区进行泥水分离,经分离后的水通过所述出水口排出,一方面,增加了加载物的比重和粒径范围,使以加载物为中心形成的絮凝物变得更大且更密实,增加了所形成的絮体的密度,使得絮体沉降性更佳,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出水的水质,对浊度和cod的去处率提高5%-10%;系统的处理效率更高,能够有效解决现场进水水质波动的影响,使出水水质稳定达标,从而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在进行水处理时絮状物的沉淀速度较慢的问题;
20、另一方面,通过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铵组成的絮凝剂能够对针对多种水质进行絮凝,能够有效解决现场进水水质波动的影响,使出水水质稳定达标,并且增加了系统的处理效率,同能够减少药剂投加量,从而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对于难处理的特种废水沉淀效果无法满足出水要求的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高密度沉淀池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高密度沉淀池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凝区、加载絮凝区和沉淀区,其中,所述混凝区连通有进水口,所述沉淀区连通有出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砂的粒径为100-150μm,所述石榴石的粒径为200-300μm,所述火山岩的粒径为100-150μ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铵的配比为(7-9):(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铵的配比为8: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砂、所述石榴石和所述火山岩的配比为6:(2-3):(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砂、所述石榴石和所述火山岩的配比为6:3:1。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剂的投放量为0.05-0.2mL/L,所述加载物的投放量为3-5mg/L,所述絮凝剂的浓度为0.0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密度沉淀池还包括水力旋流器,所述水力旋流器的入口端与所述沉淀区的污泥排放口连通,所述水力旋流器包括溢流口和底流口,所述底流口与所述加载絮凝区上的其中一个加载物投放口连通,所述溢流口连通有排污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包括斜板分离区,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斜板分离区对应,所述斜板分离区包括膨胀螺栓、支撑网和斜板模组;其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网上设置有与所述斜板模组对应的挂钩,所述斜板模组中的至少一块板体上设置有与挂钩勾连的连接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高密度沉淀池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高密度沉淀池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凝区、加载絮凝区和沉淀区,其中,所述混凝区连通有进水口,所述沉淀区连通有出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砂的粒径为100-150μm,所述石榴石的粒径为200-300μm,所述火山岩的粒径为100-150μ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铵的配比为(7-9):(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铵的配比为8: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砂、所述石榴石和所述火山岩的配比为6:(2-3):(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砂、所述石榴石和所述火山岩的配比为6: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阳,谢晓朋,王岩,王耀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翰祺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