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地铁车站施工,具体涉及一种地铁车站端头井施工装置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为满足盾构机接收或始发空间要求,地铁车站端头井部位一般要比标准段下沉3m左右,且结构平面尺寸大。目前在拆撑回筑工况,一般会设置钢换撑来减小支护结构的弯矩及变形。底板浇筑后,拆除最下钢支撑,浇筑侧墙并预埋钢换撑钢板,换撑架设好后才能拆除中板下的支撑,浇筑剩余侧墙及中板,等中板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钢换撑。传统的施工工序存在以下问题:一、钢换撑设置增加了架设、拆撑两道工序,完成换撑工序需一个月时间,影响结构回筑工效;二、由于钢换撑的设置,端墙预埋钢环需要分上、下两个半圆分别在端墙内焊接拼装,施工精度难以保证,焊接质量难以控制;三、钢换撑需要等侧墙结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方可架设,存在传力空窗期,侧墙容易发生变形,造成侵限问题。因此,有必要专利技术一种地铁车站端头井施工装置及施工方法,取消钢换撑,简化车站端头井结构回筑工序,控制预埋钢环精度和质量,为盾构顺利始发或接收提供有利条件。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铁车站端头井施工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2、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地铁车站端头井施工装置,包括:
4、围护结构体、冠梁、砼支撑、钢支撑、侧撑组件和钢环;
5、所述围护结构体和冠梁相连接并围设形成作用空间,所述冠梁、砼支撑、钢支撑设于所述作用空间内并与所述围
6、所述作业空间内设有车站主体,所述侧撑组件分别与所述车站主体的底部及侧面连接;
7、所述钢环设于所述车站主体的侧面。
8、优选的,所述砼支撑设为第一砼支撑,所述钢支撑设为第二钢支撑、第三钢支撑和第四钢支撑,所述第一砼支撑、第二钢支撑、第三钢支撑的第四钢支撑的相对位置依次从上往下设置。
9、优选的,所述车站主体包括底板、中板、顶板、侧墙、压顶梁和立柱,所述侧撑组件分别与所述底板、侧墙连接。
10、优选的,所述侧撑组件包括预埋钢板和钢模组件,所述预埋钢板与所述底板连接;
11、所述钢模组件包括钢模钢板、钢模钢梁、钢模钢管撑、钢模钢桁架及钢模钢肋条,所述钢模钢板与所述钢模钢肋条、钢模钢梁焊接,所述钢模钢梁竖向居中设置于所述钢模钢板,所述钢模钢肋条沿竖向每间隔1.5m~2m设置,长度沿所述钢模钢板横向通长方向设置,所述钢模钢管撑数量为两个且平行设置,所述钢模钢管撑的顶部与钢模钢梁焊接,所述钢模钢管撑的底部与所述预埋钢板焊接,所述钢模钢桁架为三角形并设置于两个所述钢模钢管撑之间,所述钢模钢桁架与所述钢模钢管撑焊接。
12、优选的,所述预埋钢板采用q235b,厚度20mm,平面尺寸400mmx400mm,在所述预埋钢板上设有锚筋,所述锚筋的直径25mm,长度600mm,所述锚筋的数量9根,呈三排三列均匀布置,所述锚筋的间距150mm,处于外侧的所述锚筋中心距离所述预埋钢板的边缘为50mm。
13、优选的,所述底板采用c35混凝土,厚度900mm;所述中板采用c35混凝土,厚度400mm;所述压顶梁采用c35混凝土,尺寸800mmx800mm,所述压顶梁与所述围护结构体连接,所述压顶梁的底部与所述顶板之间设有7cm厚的垫层;所述立柱采用c50混凝土;所述侧墙采用c35混凝土,厚度800mm。
14、优选的,所述侧墙设有洞口,所述钢环设于所述洞口,所述钢环的厚度10mm,强度等级为q235b,洞口预埋钢环的安装精度要求:钢环中心位置与洞口的洞门中心误差±10mm,钢环的内径允差+10mm。
15、优选的,所述砼支撑为采用c35混凝土,截面尺寸800mmx900mm,砼支撑的顶部与冠梁的顶部对齐;
16、所述钢支撑采用q235b,截面直径609mm或800mm,壁厚16mm。
17、优选的,所述冠梁设置于所述围护结构体的顶部,所述围护结构体的主筋锚入冠梁内。
18、本专利技术还包括一种地铁车站端头井的施工方法,采用上述所述的地铁车站端头井施工装置,所述施工方法的步骤如下:
19、s1、施工围护结构体,向下开挖至第一砼支撑处,浇筑冠梁及砼支撑;
20、s2、向下开挖至第二钢支撑,架设钢围檩及第二钢支撑;
21、s3、向下开挖至第三钢支撑,架设钢围檩及第三钢支撑;
22、s4、向下开挖至第四钢支撑,架设钢围檩及第四钢支撑;
23、s5、向下开挖至基坑底并浇筑垫层及底板,底板平面与钢模斜撑支点处位置设置预埋钢板;
24、s6、将预制的钢模组件吊装至底板,拆除第三、四钢支撑,拆撑应从车站主体的端墙往车站方向依次拆除,边拆撑边安装钢模组件,钢模组件的钢模钢管撑及时与底板处的预埋钢板焊接牢靠;
25、s7、预埋钢环整体组装成型后,吊装至车站主体的负二层端墙内安装固定,钢环拼装完成后,车站主体的负二层侧墙一次性浇筑;
26、s8、施工中板及负二层的剩余侧墙、立柱,中板模板处的脚手架应避开钢模组件布置;
27、s9、车站主体的负二层侧墙及中板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钢模组件及第二钢支撑,继续向上浇筑负一层侧墙、立柱;
28、s10、浇筑顶板及负一层剩余侧墙、立柱,车站主体结构完成后,施工压顶梁,拆除第一砼支撑。
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有:
30、通过上述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施工装置安装后可将负二层两道钢支撑一次性拆除,不需要设置钢换撑,大大减小了钢换撑架设、拆除工序,且车站主体的负二层侧墙可一次性浇筑,减少侧墙施工缝数量,提高侧墙防水性能;盾构进出洞预埋的钢环在地面拼装成型后,整体吊入端头井侧墙内预埋,便于控制安装精度及焊接质量。地铁车站端头井施工装置为预制装配式,可重复利用,节点连接可靠,承载能力强,施工方法简便可行。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铁车站端头井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车站端头井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砼支撑设为第一砼支撑,所述钢支撑设为第二钢支撑、第三钢支撑和第四钢支撑,所述第一砼支撑、第二钢支撑、第三钢支撑的第四钢支撑的相对位置依次从上往下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车站端头井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站主体包括底板、中板、顶板、侧墙、压顶梁和立柱,所述侧撑组件分别与所述底板、侧墙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铁车站端头井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撑组件包括预埋钢板和钢模组件,所述预埋钢板与所述底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铁车站端头井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钢板采用Q235B,厚度20mm,平面尺寸400mmx400mm,在所述预埋钢板上设有锚筋,所述锚筋的直径25mm,长度600mm,所述锚筋的数量9根,呈三排三列均匀布置,所述锚筋的间距150mm,处于外侧的所述锚筋中心距离所述预埋钢板的边缘为50m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铁车站端头井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铁车站端头井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设有洞口,所述钢环设于所述洞口,所述钢环的厚度10mm,强度等级为Q235B,洞口预埋钢环的安装精度要求:钢环中心位置与洞口的洞门中心误差±10mm,钢环的内径允差+1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车站端头井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砼支撑为采用C35混凝土,截面尺寸800mmx900mm,砼支撑的顶部与冠梁的顶部对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车站端头井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冠梁设置于所述围护结构体的顶部,所述围护结构体的主筋锚入冠梁内。
10.一种地铁车站端头井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上述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地铁车站端头井施工装置,所述施工方法的步骤如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铁车站端头井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车站端头井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砼支撑设为第一砼支撑,所述钢支撑设为第二钢支撑、第三钢支撑和第四钢支撑,所述第一砼支撑、第二钢支撑、第三钢支撑的第四钢支撑的相对位置依次从上往下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车站端头井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站主体包括底板、中板、顶板、侧墙、压顶梁和立柱,所述侧撑组件分别与所述底板、侧墙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铁车站端头井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撑组件包括预埋钢板和钢模组件,所述预埋钢板与所述底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铁车站端头井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钢板采用q235b,厚度20mm,平面尺寸400mmx400mm,在所述预埋钢板上设有锚筋,所述锚筋的直径25mm,长度600mm,所述锚筋的数量9根,呈三排三列均匀布置,所述锚筋的间距150mm,处于外侧的所述锚筋中心距离所述预埋钢板的边缘为50m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铁车站端头井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才,刘坚,崔永超,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