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拍摄设备,特别是一种转动模组及云台。
技术介绍
1、随着云台的不断发展,用户对于云台的拍摄也逐渐提高。云台包括多个电机,各电机的转动和控制,需要通过导线进行电连接。目前云台的导线都是穿设于电机轴的中间通孔。使得云台电机的转动不能进行无限位的转动,以防止转动角度过大对导线产生扭断或短路等情况。目前云台电机都通过增加机械限位来防止对导线的破坏。然而增加机械限位使得云台电机的转动受限,进而使云台拍摄的转动角度和运用场景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转动模组及云台,能够使云台的至少一个电机无限位转动,以改善云台拍摄的转动角度和运用场景受限的问题。
2、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动模组,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电机组件、导电柱、导电组件、第一驱动电路板和控制组件;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设有第一空心轴;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设有第二空心轴,所述第一空心轴插设于所述第二空心轴内,且所述第一空心轴与所述第二空心轴转动连接;第一电机组件包括第一定子和第一转子,所述第一定子固定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中,所述第一转子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二空心轴上;导电柱插设于所述第一空心轴中,所述导电柱包括相互绝缘设置的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导电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一导电部抵接,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部抵接;第一驱动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连接
3、可选地,所述导电柱还包括第三导电部,所述导电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第三导电端子;所述第三导电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绝缘设置,所述第三导电端子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导电部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板连接,所述第三导电部还与所述控制组件连接。
4、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还形成有第一容纳空间和安装空间,所述第一定子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所述控制组件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第二壳体还形成有第二容纳空间,所述导电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所述导电柱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一空心轴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的端部上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空心轴抵持;所述导电组件还包括第四导电端子,所述第四导电端子与所述限位件或所述第一空心轴抵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板与所述第四导电端子连接,所述第一空心轴还与所述控制组件连接;其中,所述限位件和所述第一空心轴采用导电材料制成,且所述第三导电部分别与限位件和所述第一空心轴绝缘设置。
5、可选地,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部弹性抵接,所述第三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三导电部弹性抵接,所述第四导电端子与所述限位件弹性抵接。
6、可选地,所述导电柱沿径向从中心朝向外围的方向依次包括套设的第一导电部、第一绝缘层、第二导电部、第二绝缘层、第三导电部和第三绝缘层;在所述导电柱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的一端,所述第一绝缘层沿所述导电柱的径向形成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二绝缘层沿所述导电柱的径向形成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三绝缘层沿所述导电柱的径向形成有第三翻边;沿所述导电柱的轴向,所述第二导电部露出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之间,所述第三导电部露出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三翻边之间。
7、可选地,所述第一空心轴上套设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空心轴和所述第二空心轴;所述限位件包括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套设在所述第一空心轴上,且与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圈抵接,所述第三翻边设于所述限位件上,且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抵持于第一导电部和第一驱动电路板之间。
8、可选地,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三导电端子与所述第四导电端子中至少一个的数量设有多个。
9、可选地,所述转动模组还包括:第三壳体、第二电机组件和第二驱动电路板,所述第三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组件包括转动连接第二定子和第二转子,所述第二定子固定设于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第二转子与所述第三壳体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二壳体或所述第三壳体上,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板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板和所述第二转子连接。
10、可选地,所述转动模组还包括:夹持组件、第三电机组件和第三驱动电路板,所述夹持组件与所述第三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三电机组件包括转动连接的第三定子和第三转子,所述第三定子固定设于所述第三壳体上,所述第三转子与所述夹持组件连接;所述第三驱动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三壳体或夹持组件上,所述第三驱动电路板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板和所述第三转子连接。
11、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云台,包括上述转动模组。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模组和云台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壳体的一端设有第一空心轴,第二壳体靠近第一壳体的一端设有第二空心轴,将第一空心轴插设于第二空心轴内;第一电机组件的第一定子固定在第一壳体中,第一电机组件的第一转子固定套设在第二空心轴中,第一定子固定设于第一壳体,第一转子的转动带动第二壳体运动,实现第二壳体在第一壳体上转动的目的;同时在第一空心轴中插设有导电柱,导电柱的两端分别与导电组件和控制组件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为,导电柱包括相互绝缘设置的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导电组件包括设于第二壳体内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其中,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一导电部抵接,第二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部地接;当第二壳体在第一壳体上转动时,导电组件随着第一壳体一起运动,上述导电组件与导电柱的抵接关系可以使导电组件环绕导电柱运动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连接状态,上述连接关系代替了传统中导线连接第一驱动电路板和控制组件的方式,因此本申请的转动模组和云台的至少一个电机可进行无限转动,使云台拍摄的转动角度和运用场景不受限。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柱(40)还包括第三导电部(430),所述导电组件(50)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壳体(20)内的第三导电端子(530);所述第三导电部(430)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部(410)和所述第二导电部(420)绝缘设置,所述第三导电端子(430)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导电部(430)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板(60)连接,所述第三导电部(430)还与所述控制组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0)还形成有第一容纳空间(120)和安装空间(130),所述第一定子(310)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120)内,所述控制组件位于所述安装空间(130)内;所述第二壳体(20)还形成有第二容纳空间(220),所述导电组件(50)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220)内,所述导电柱(40)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220)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520)与所述第二导电部(420)弹性抵接,所述第三导电端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柱(40)沿径向从中心朝向外围的方向依次包括套设的第一导电部(410)、第一绝缘层(440)、第二导电部(420)、第二绝缘层(450)、第三导电部(430)和第三绝缘层(460);在所述导电柱(40)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220)的一端,所述第一绝缘层(440)沿所述导电柱(40)的径向形成有第一翻边(441),所述第二绝缘层(450)沿所述导电柱(40)的径向形成有第二翻边(451),所述第三绝缘层(460)沿所述导电柱(40)的径向形成有第三翻边(46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心轴(110)上套设有第一轴承(150)和第二轴承(160),所述第一轴承(150)和第二轴承(160)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空心轴(110)和所述第二空心轴(210);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510)、所述第二导电端子(520)、所述第三导电端子(530)与所述第四导电端子(540)中至少一个的数量设有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模组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模组还包括:
10.一种云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转动模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柱(40)还包括第三导电部(430),所述导电组件(50)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壳体(20)内的第三导电端子(530);所述第三导电部(430)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部(410)和所述第二导电部(420)绝缘设置,所述第三导电端子(430)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导电部(430)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板(60)连接,所述第三导电部(430)还与所述控制组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0)还形成有第一容纳空间(120)和安装空间(130),所述第一定子(310)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120)内,所述控制组件位于所述安装空间(130)内;所述第二壳体(20)还形成有第二容纳空间(220),所述导电组件(50)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220)内,所述导电柱(40)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220)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520)与所述第二导电部(420)弹性抵接,所述第三导电端子(530)与所述第三导电部(430)弹性抵接,所述第四导电端子(540)与所述限位件(140)弹性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动模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龙,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景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