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冷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80370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8 19:28
本技术涉及控制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风冷控制器,包括壳体结构、风扇和防脱结构,壳体结构,其内设置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电路板,壳体结构的上表面设置有安装区,安装区的侧边设置至少两组散热鳍片组,各组散热鳍片组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每组散热鳍片组均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散热鳍片,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位于安装区的同一侧的散热鳍片组中的相邻两组散热鳍片组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线束通道,壳体结构上设置有连通容纳腔的通孔;风扇设置于安装区,风扇的线束容置于线束通道内,并通过通孔伸入容纳腔内与电路板电连接;防脱结构安装于线束通道的两侧的散热鳍片组上,以止挡线束,防止线束脱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控制器,尤其涉及一种风冷控制器


技术介绍

1、目前,风冷控制器的主要散热部件为风扇,风扇外置于风冷控制器的壳体上表面,风扇的线束需要穿过壳体上表面的开孔连接到壳体内的pcb板上,壳体的开孔需要用橡胶塞密封。风扇的线束通常用耐温胶带粘贴于壳体表面,这种固定方式可靠性差,在经过长时间的环境负荷和振动负荷后胶带容易脱落,导致线束失去固定,从而在振动时存在线束与pcb板的接触不良甚至脱落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风冷控制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风冷控制器的风扇的线束固定不牢固,存在线束与pcb板的接触不良甚至脱落的风险的问题。

2、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本技术提供一种风冷控制器,包括:

4、壳体结构,其内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电路板,所述壳体结构的上表面设置有安装区,所述安装区的侧边设置至少两组散热鳍片组,各组所述散热鳍片组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每组所述散热鳍片组均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散热鳍片,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位于所述安装区的同一侧的所述散热鳍片组中的相邻两组所述散热鳍片组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线束通道,所述壳体结构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容纳腔的通孔;

5、风扇,设置于所述安装区,所述风扇的线束容置于所述线束通道内,并通过所述通孔伸入所述容纳腔内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及

6、防脱结构,安装于所述线束通道的两侧的所述散热鳍片组上,以止挡所述线束。p>

7、该风冷控制器的壳体结构的上表面设置有安装区,风扇设置于安装区,安装区的侧边设置至少两组散热鳍片组,各组所述散热鳍片组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每组所述散热鳍片组均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散热鳍片,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位于安装区的同一侧的散热鳍片组中的相邻两组散热鳍片组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线束通道,风扇的线束容置于线束通道内,并通过壳体结构上的通孔伸入容纳腔内与电路板电连接,通过防脱结构安装于线束通道两侧的散热鳍片组上,以止挡线束,防止线束脱出线束通道,提高了线束固定的可靠性,避免线束与电路板的接触产生不良。

8、作为上述风冷控制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每组所述散热鳍片组的各所述散热鳍片的排列方向与所述散热鳍片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0°,并小于等于90°。

9、作为上述风冷控制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通孔设置于所述壳体结构的周向侧壁。

10、通孔设置于壳体结构的周向侧壁,避免了壳体结构的上表面开孔,提高了壳体结构防水防尘的可靠性。

11、作为上述风冷控制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线束的至少一端和/或所述线束的弯折处设置所述防脱结构。

12、通过在上述的位置设置防脱结构,能够便于将整个线束进行固定,防止线束脱出线束通道。

13、作为上述风冷控制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防脱结构为卡接结构,所述卡接结构与对应的所述散热鳍片相卡接。

14、防脱结构为卡接结构,通过与对应的散热鳍片相卡接,以实现与散热鳍片的快速安装。

15、作为上述风冷控制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风扇设置两组,两组所述风扇并排设置于所述安装区,每组所述风扇均对应设置有所述线束通道,每组所述风扇的所述线束容置于对应的所述线束通道内。

16、通过每组风扇对应设置线束通道,以便于线束的合理排布。

17、作为上述风冷控制器的一种优选方案,两组所述风扇的所述线束的长度相等。

18、上述两个风扇的线束长度相等,可以换位安装,避免出现由于线束长度不一致,安装位置错误导致的无法安装的情况;同时减少因两根线束长度不同引起的零件维护、包装等成本增加。

19、作为上述风冷控制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线束通道的宽度大于所述线束的直径;

20、所述防脱结构的下端与所述防脱结构的所在位置的所述壳体结构的表面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线束的外径。

21、线束通道的宽度大于线束的直径,避免线束通道过度挤压线束,避免线束长期处于应力状态下造成疲劳破坏。

22、防脱结构的下端与防脱结构的所在位置的壳体结构的表面之间的间距大于线束的外径,能够避免防脱结构对线束的过度挤压,从而避免线束长期处于应力状态下造成疲劳破坏。

23、作为上述风冷控制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线束通道的宽度比所述线束的直径大0.5mm-1mm;

24、所述防脱结构的下端与所述防脱结构的所在位置的所述壳体结构的表面之间的间距比所述线束的外径大0.5mm-2mm。

25、线束通道的宽度比线束的直径大0.5mm-1mm既能够方便线束的顺利安装,又能够防止线束在线束通道内任意晃动。

26、防脱结构的下端与防脱结构的所在位置的壳体结构的表面之间的间距比线束的外径大0.5mm-2mm,使得线束自然上翘后与防脱结构的下端接触,避免防脱结构对线束的过度挤压,从而避免线束长期处于应力状态下造成疲劳破坏。

27、作为上述风冷控制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线束的外侧套设有弹性护套。

28、弹性护套具有一定的弹性,起到对线束的保护作用。

2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30、本技术提出的风冷控制器,该风冷控制器的壳体结构的上表面设置有安装区,风扇设置于安装区,安装区的侧边设置至少两组散热鳍片组,各组所述散热鳍片组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每组所述散热鳍片组均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散热鳍片,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位于安装区的同一侧的散热鳍片组中的相邻两组散热鳍片组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线束通道,风扇的线束容置于线束通道内,并通过壳体结构上的通孔伸入容纳腔内与电路板电连接,通过防脱结构安装于线束通道两侧的散热鳍片组上,以止挡线束,防止线束脱出线束通道,提高了线束固定的可靠性,避免线束与电路板的接触产生不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风冷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散热鳍片组(13)的各所述散热鳍片的排列方向与所述散热鳍片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0°,并小于等于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111)设置于所述壳体结构(1)的周向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的至少一端和/或所述线束的弯折处设置所述防脱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结构为卡接结构,所述卡接结构与对应的所述散热鳍片相卡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设置至少两组,各组所述风扇并排设置于所述安装区,每组所述风扇均对应设置有所述线束通道,每组所述风扇的所述线束容置于对应的所述线束通道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冷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各组所述风扇的所述线束的长度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风冷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通道的宽度大于所述线束的直径;p>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冷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通道的宽度比所述线束的直径大0.5mm-1mm;所述防脱结构的下端与所述防脱结构的所在位置的所述壳体结构(1)的表面之间的间距比所述线束的外径大0.5mm-2mm。

10.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风冷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的外侧套设有弹性护套。

...

【技术特征摘要】

1.风冷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散热鳍片组(13)的各所述散热鳍片的排列方向与所述散热鳍片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0°,并小于等于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111)设置于所述壳体结构(1)的周向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的至少一端和/或所述线束的弯折处设置所述防脱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结构为卡接结构,所述卡接结构与对应的所述散热鳍片相卡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设置至少两组,各组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涛涛付春鑫宋伟强何常源
申请(专利权)人:吉咖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