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处理,尤其涉及一种冷拉钢卧式退火设备。
技术介绍
1、退火是一种金属材料热处理方法,指的是将金属材料迟缓加温到一定温度,保持良好时间,随后以适合速率制冷。目的是减少强度,改进钻削工艺性能;减少剩余应力,平稳规格,降低形变与裂痕趋向;优化晶体,调节机构,清除机构缺点。
2、经检索,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1678710u的专利,公开了卧式连续退火炉,包括加热段、均热段和缓冷段,在均热段和缓冷段之间设置有双功能区段,双功能区段与均热段之间设置有前炉喉,双功能区段与缓冷段之间设置有后炉喉,双功能区段的炉体的炉墙上安装有加热装置;前炉喉与均热段、后炉喉与缓冷段均以气密焊接方式连接;前炉喉与后炉喉上各安装有板温检测装置;双功能区段的炉体的炉墙、炉顶铺设耐火陶瓷纤维,炉体的底部砌筑高强度轻质漂珠砖;耐火陶瓷纤维工作面采用耐热不锈钢板;炉体的炉墙一侧设置两个检修人孔。
3、上述专利存在以下不足:由于在退火过程中,冷轧钢在冷却之前都会具有相对较高的温度,这些温度在冷却前会以热传递的形式传递至空气中,这就会导致热量损失较多,从而使得能耗增加。
4、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冷拉钢卧式退火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冷拉钢卧式退火设备。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冷拉钢卧式退火设备,包括由输送上游至下游依次布置的第一输送机构、第二输送机
4、所述第一输送机构与第二输送机构之间设置有加热段,所述第二输送机构与第三输送机构之间设置有保温段,所述第三输送机构的另一侧设置有冷却段;
5、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第二输送机构与第三输送机构的结构相同,其均包括底座、通过伸缩导向柱活动连接于底座顶部的升降座以及通过旋转连接感应机构连接于升降座顶部的输送机,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升降座升降的升降驱动机构;
6、所述输送机包括输送架以及多个通过空心轴转动连接于输送架内侧的空心“v”型辊,多个所述空心轴通过同步组件传动配合,所述输送架的一侧通过支架固定有电动机,电动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空心轴的端部。
7、优选地:所述空心轴的侧壁开设有透孔,空心轴位于透孔两侧的外壁焊接有限位环,位于同一个空心轴外壁的两个所述限位环的外壁转动连接有同一个过渡环,过渡环固定于输送架的内壁。
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输送机构与第三输送机构两侧的空心轴均连通有多通管,且两个所述多通管分别连接于第一输送机构的空心轴两侧,且所述空心“v”型辊与空心轴的内腔冲注有冷却液。
9、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空心轴的端部还设置有流体驱动组件,所述流体驱动组件包括固定于输送架内壁的柔性管以及转动连接于空心轴外壁的多个滚轮,所述滚轮接触并挤压配合于柔性管,且所述柔性管的两个开口分别连接于过渡环、多通管。
10、在前述方案中更佳的方案是:所述限位环的内壁开设有密封腔,密封腔的外端内侧壁固定有柔性耐磨垫。
11、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限位环的相对一侧开设有与限位环连通的连通腔。
12、同时,所述旋转连接感应机构包括连接杆以及相对连接杆对称布置的两组感应件,所述连接杆的底部固定于升降座的顶部外壁,所述连接杆的顶部转动连接于输送架的底部。
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所述感应件包括焊接于输送架底部的柔性耐磨垫以及通过螺栓固定于升降座顶部外壁的缸体一,所述缸体一的内壁滑动配合有活塞一,活塞一的顶部通过活塞杆连接有活动架,活动架通过其内壁开设有腰型孔活动限位配合于活动轴的外壁。
14、同时,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包括两组对置的驱动件以及传动配合于驱动件相对一侧的传动件。
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更优的方案:所述传动件包括螺杆、通过键连接于螺杆外壁的蜗轮以及啮合于支撑板一侧的蜗杆,所述螺杆转动连接于底座,螺杆的侧壁通过螺纹连接于升降座,所述蜗杆的两端外壁仅可轴向地滑动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焊接于底座的外壁,所述驱动件包括通过螺栓固定于底座顶部外壁的缸体二以及活动配合于缸体二内壁的活塞二,所述活塞二通过活塞杆连接于蜗杆的端部,且所述缸体二与和其同侧的缸体一连通。
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7、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输送机构、第二输送机构和第三输送机构,分别与加热段、保温段、冷却段交错布置,从而能实现退火的自动化输送过程,提高效率也能降低安全隐患,并且通过设置交错布置的形式,保证输送的同时也能防止冷轧钢悬臂过长导致的弯曲,增加了退火质量。
18、2.本专利技术,通过将空心“v”型辊与空心轴设置为空心,配合多通管的作用,实现冷却液沿着第一输送机构、第二输送机构、第三输送机构的循环,在循环过程中,能进行散热,同时第二输送机构与第三输送机构中的热冷却液会接触第一输送机构,从而使得第一输送机构中的空心“v”型辊升温,从而对初始输送的冷轧钢进行预热升温,一方面保证了第二输送机构与第三输送机构运行可靠性,另一方面也可实现一定量的热量回收,降低能耗。
19、3.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流体驱动组件,其由柔性管与滚轮组成,利用输送时空心轴的旋转特性,从而形成蠕动泵结构,一方面增加了整个设备运行的同步性,简化控制逻辑,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动力源布置,便于成本控制和体积优化。
20、4.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柔性耐磨垫,其能实现限位环与过渡环之间的密封功能,防止泄露,且通过设置密封腔与连通腔,利用过渡环输送冷却液时具有一定的流体压力特性,利用流体压力对柔性耐磨垫施压,从而保证密封的可靠性。
21、5.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升降驱动机构与旋转连接感应机构,当第一输送机构、第二输送机构、第三输送机构的高度不同时,其能通过输送架的旋转进行高度高低的感应,然后再利用输送架旋转时不同的感应件压力变化传递至驱动件,从而再利用传动件对升降座进行负反馈调整,从而保证了第一输送机构、第二输送机构与第三输送机构的高度相同,避免冷轧钢出现悬臂造成的弯曲,并且整个调节过程完全自动化进行且无能源输入。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拉钢卧式退火设备,包括由输送上游至下游依次布置的第一输送机构(1)、第二输送机构(3)和第三输送机构(5),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拉钢卧式退火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环(20)的内壁开设有密封腔(24),密封腔(24)的外端内侧壁固定有柔性耐磨垫(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冷拉钢卧式退火设备,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限位环(20)的相对一侧开设有与限位环(20)连通的连通腔(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拉钢卧式退火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连接感应机构(22)包括连接杆(29)以及相对连接杆(29)对称布置的两组感应件(2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冷拉钢卧式退火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29)的底部固定于升降座(10)的顶部外壁,所述连接杆(29)的顶部转动连接于输送架(12)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冷拉钢卧式退火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件(28)包括焊接于输送架(12)底部的柔性耐磨垫(23)以及通过螺栓固定于升降座(10)顶部外壁的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冷拉钢卧式退火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架(34)通过其内壁开设有腰型孔(33)活动限位配合于活动轴(32)的外壁。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冷拉钢卧式退火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驱动机构(9)包括两组对置的驱动件(31)以及传动配合于驱动件(31)相对一侧的传动件(3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冷拉钢卧式退火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30)包括螺杆(40)、通过键连接于螺杆(40)外壁的蜗轮(37)以及啮合于支撑板(39)一侧的蜗杆(38),所述螺杆(40)转动连接于底座(7),螺杆(40)的侧壁通过螺纹连接于升降座(10),所述蜗杆(38)的两端外壁仅可轴向地滑动连接有支撑板(39),支撑板(39)焊接于底座(7)的外壁,所述驱动件(31)包括通过螺栓固定于底座(7)顶部外壁的缸体二(41)以及活动配合于缸体二(41)内壁的活塞二(42),所述活塞二(42)通过活塞杆连接于蜗杆(38)的端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冷拉钢卧式退火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二(41)与和其同侧的缸体一(35)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拉钢卧式退火设备,包括由输送上游至下游依次布置的第一输送机构(1)、第二输送机构(3)和第三输送机构(5),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拉钢卧式退火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环(20)的内壁开设有密封腔(24),密封腔(24)的外端内侧壁固定有柔性耐磨垫(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冷拉钢卧式退火设备,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限位环(20)的相对一侧开设有与限位环(20)连通的连通腔(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拉钢卧式退火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连接感应机构(22)包括连接杆(29)以及相对连接杆(29)对称布置的两组感应件(2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冷拉钢卧式退火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29)的底部固定于升降座(10)的顶部外壁,所述连接杆(29)的顶部转动连接于输送架(12)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冷拉钢卧式退火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件(28)包括焊接于输送架(12)底部的柔性耐磨垫(23)以及通过螺栓固定于升降座(10)顶部外壁的缸体一(35),所述缸体一(35)的内壁滑动配合有活塞一(36),活塞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秋旭,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中旭冷拉型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