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强型变径微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79031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8 19:20
本技术涉及一种加强型变径微导管,包括管座、扩散应力管、导管、显影环,所述扩散应力管设有内腔,所述导管与管座被扩散应力管的两端包裹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的层结构由内至外依次为内层、粘接层、编织层、外层,所述外层结构设有纵向贯穿管体的加强筋,所述外层外表面涂覆有亲水涂层。该导管具有推送性强、柔顺性好、抗拉能力及抗弯折能力强的特点,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术效率,同时良好的术后效果也会让患者受益,更利于临床的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微导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强型变径微导管


技术介绍

1、随着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微导管作为手术的常备器械,已广泛应用于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病变、分叉病变、严重钙化病变及严重扭曲病变等复杂病变的治疗中,已成为cto病变介入治疗,特别是逆向pci治疗的必备器械。微导管可以降低上述病变介入操作的复杂性,提高手术成功率,同时通过减少对比剂的使用量,降低介入治疗时血管破裂的风险。微导管目前已经成为介入手术的重要器械,其市场需求也日益剧增。

2、现有技术中微导管基本为三层或四层结构,三层结构的微导管由内向外依次是内层、金属层、外层;四层结构的微导管由内向外依次是内层、弹簧层、编织层、外层,在一些微导管中,弹簧层和编织层的位置也可互换,或在远端采用四层结构,近端采用三层结构。目前,大多数微导管采用上述结构,内层与外层材质和硬度不同,结合后会有分层的风险,影响微导管的操控性和扭力的传递;部分微导管柔顺性好,但管体硬度低,不利于力的传递,不易把控头端的运动方向;部分微导管推送性及柔顺性好,但导管的抗弯折能力差。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加强型变径微导管。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加强型变径微导管,包括管座、扩散应力管、导管、显影环,所述扩散应力管设有内腔,所述导管与管座被扩散应力管的两端包裹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的层结构由内至外依次为内层、粘接层、编织层、外层,所述外层结构设有纵向贯穿管体的加强筋,所述外层外表面涂覆有亲水涂层。

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管包括非变径的近端导管段与变径的远端导管段。

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近端导管段长度为800mm-1800mm,所述远端导管段的长度为50mm-250mm,所述远端导管段的一端与近端导管段的尺寸一致,另一端为变径后的尺寸。

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层的厚度为0.01mm-0.03mm,所述粘接层的厚度为0.01mm-0.02mm,所述编织层的厚度为0.013mm-0.075mm,所述外层的厚度为0.02mm-0.12mm。

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编织层为八根丝或十六根丝或三十二根丝的编织丝(91)编织而成,编织层所处远端导管段编织密度为80目-100目,所处近端导管段编织密度为60目-80目。

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层在轴向方向上由四段不同硬度的外层管组成,其硬度从靠近扩散应力管端到导管段头端依次降低,不同硬度的外层管通过流变工艺连接在一起。

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强筋的硬度不同于外层的管材硬度。

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强筋的数量为3-5条,加强筋均匀分布在外层的圆周;同一横截面上,所述加强筋横截面总长占外层横截面内圆周长的1/5-1/2。

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粘接层与外层为同种材质,该材质为pebax、尼龙、聚氨酯中的任意一种。

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显影环设于远端导管段头端附近的编织层与外层之间。

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4、1.本技术通过增加粘接层,并且粘接层与外层为同种材质,在进行流变时,能增加各层结构间的粘结牢度,使内层和外层进一步紧密结合,在不增加管体外径尺寸的基础上,避免了微导管使用过程中(尤其是折弯时)出现分层的现象,使得微导管具有良好的扭控性和操控性。

15、2.本技术通过在外层中加入不同于外层管硬度的加强筋,使用不同性能的粒料,以提高管体的抗拉伸、抗打折性能,使得导管刚柔并济,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减少移位,减少压瘪等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回撤。

16、3.本技术通过在编织层和外层之间设有显影标记物,可实现头端显影,精准定位,便于判断导管到达的位置。

17、4.本技术一种加强型变径微导管的外层涂覆有亲水涂层,可降低管体在血管中的摩擦力,提高管体的推送性能。

18、5.本技术一种加强型变径微导管具有推送性强、柔顺性好、抗拉能力及抗弯折能力强的特点,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术效率,同时良好的术后效果也会让患者受益,更利于临床的应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强型变径微导管,包括管座(1)、扩散应力管(2)、导管(3)、显影环(6),所述扩散应力管(2)设有内腔,所述导管(3)与管座(1)被扩散应力管(2)的两端包裹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3)的层结构由内至外依次为内层(7)、粘接层(8)、编织层(9)、外层(10),所述外层(10)结构设有纵向贯穿管体的加强筋(101),所述外层(10)外表面涂覆有亲水涂层(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强型变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3)包括非变径的近端导管段(4)与变径的远端导管段(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加强型变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导管段(4)长度为800mm-1800mm,所述远端导管段(5)的长度为50mm-250mm,所述远端导管段(5)的一端与近端导管段(4)的尺寸一致,另一端为变径后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强型变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7)的厚度为0.01mm-0.03mm,所述粘接层(8)的厚度为0.01mm-0.02mm,所述编织层(9)的厚度为0.013mm-0.075mm,所述外层(10)的厚度为0.02mm-0.12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强型变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层(9)为八根丝或十六根丝或三十二根丝的编织丝(91)编织而成,编织层(9)所处远端导管段(5)编织密度为80目-100目,所处近端导管段(4)编织密度为60目-80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强型变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10)在轴向方向上由四段不同硬度的外层管组成,其硬度从靠近扩散应力管(2)端到导管段(5)头端依次降低,不同硬度的外层管通过流变工艺连接在一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强型变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101)的硬度不同于外层(10)的管材硬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强型变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101)的数量为3-5条,加强筋(101)均匀分布在外层(10)的圆周;同一横截面上,所述加强筋(101)横截面总长占外层(10)横截面内圆周长的1/5-1/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强型变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层(8)与外层(10)为同种材质,该材质为pebax、尼龙、聚氨酯中的任意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强型变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环(6)设于远端导管段(5)头端附近的编织层(9)与外层(10)之间。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强型变径微导管,包括管座(1)、扩散应力管(2)、导管(3)、显影环(6),所述扩散应力管(2)设有内腔,所述导管(3)与管座(1)被扩散应力管(2)的两端包裹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3)的层结构由内至外依次为内层(7)、粘接层(8)、编织层(9)、外层(10),所述外层(10)结构设有纵向贯穿管体的加强筋(101),所述外层(10)外表面涂覆有亲水涂层(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强型变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3)包括非变径的近端导管段(4)与变径的远端导管段(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加强型变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导管段(4)长度为800mm-1800mm,所述远端导管段(5)的长度为50mm-250mm,所述远端导管段(5)的一端与近端导管段(4)的尺寸一致,另一端为变径后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强型变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7)的厚度为0.01mm-0.03mm,所述粘接层(8)的厚度为0.01mm-0.02mm,所述编织层(9)的厚度为0.013mm-0.075mm,所述外层(10)的厚度为0.02mm-0.12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强型变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楠苗威陈永振程玲玲程志磊李若冰王泼李广涵莫盼盼李亚萍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驼人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