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悬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77462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不受基于悬架的联杆机构的运动传递的制约,对于上下行程均发挥期望的分级弹簧特性。具有运动传递装置,该运动传递装置包括: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分别支承悬架弹簧的靠近车身侧的端部和靠近悬架部件侧的端部;以及运动传递装置,将悬架部件的上下运动转换为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的间隔发生变化的相对运动并传递给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中的一者;第一传递装置和第二传递装置使运动传递目标的运动量相对于运动传递源的运动量的比根据运动传递源的运动而连续地非线性地改变,由此使相对运动的运动量相对于悬架部件的运动量的比根据悬架部件的上下运动而连续地非线性地改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悬架,更详细地说涉及对于车轮的上下行程具有分级的弹簧特 性的车辆的悬架。
技术介绍
在汽车等车辆的悬架中,悬架的弹簧特性对于车轮的弹跳(bound)优选为分级的 弹簧特性。以往提出了各种构成方式的具有该分级弹簧特性的悬架,例如在日本专利文献 实开平7-11403号公报中记载了使悬架的弹簧特性对于车轮的从中立位置开始的弹跳行 程为分级弹簧特性的悬架用缓冲器。如上述具有悬架用缓冲器的悬架那样,在对于车轮的弹跳行程具有分级弹簧特性 的以往的悬架中,包括弹簧常数恒定且互不相同的多个弹簧,各弹簧在车轮的弹跳行程的 不同的区域中产生弹簧力。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弹簧力相对于车轮的弹跳行程的关系为不 连续的非线性的关系而不是优选的连续的非线性的关系。另外,在具有分级弹簧特性的以往的悬架中,弹簧特性对于车轮的弹跳行程为分 级的弹簧特性,但是对于车轮的回弹(rebound)行程不为分级的弹簧特性,车轮的回弹通 常由回弹限制器限制。因此,如果车轮以高的行程速度大幅地回弹,则车轮的回弹会受到回 弹限制器的猛烈的限制,从而无法避免由此产生的冲击。并且,在以往的悬架中,伴随着车轮的弹跳、回弹而产生的车轮的上下运动经由包 括如悬架臂这样的悬架部件的联杆机构而被传递给悬架弹簧,由此悬架弹簧发生弹性变 形。因此,存在以下问题悬架弹簧的弹性变形受到基于联杆机构的运动传递的制约,由此 对于车轮的弹跳、回弹的行程的弹簧力的特性受到基于联杆机构的运动传递的制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悬架,在该车辆的悬架中,按照伴随着车 轮的上下行程而产生的悬架弹簧的弹性变形量的变化率逐渐变化的方式将伴随着车轮的 弹跳、回弹而产生的上下运动传递给悬架弹簧,由此不受基于悬架的联杆机构的运动传递 的制约,并对于车轮的行程、优选对于弹跳行程和回弹行程这两者具有期望的分级弹簧特 性。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悬架,该悬架包括悬架部件,由于车轮的弹跳、回弹而分 别向上或向下运动;悬架弹簧,设置在车身与悬架部件之间;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 件,分别支承悬架弹簧的靠近车身侧的端部和靠近悬架部件侧的端部;以及运动传递单元, 将悬架部件的上下运动转换为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的间隔发生变化的相对运动 并传递给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中的一者,由此使悬架弹簧的弹性变形量发生变化;其中,运动传递单元包括第一传递单元和第二传递单元,第一传递单元将悬架部件的上 下运动传递给第二传递单元,第二传递单元将从第一传递单元传递的运动传递给第一支承 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中的一者,第一传递单元和第二传递单元中的至少一者根据运动传递 源部件的运动而使运动传递目标部件的运动量相对于运动传递源部件的运动量的比连续 地非线性地改变,由此根据悬架部件的上下运动而使相对运动的运动量相对于悬架部件的 运动量的比连续地非线性地改变。根据该构成方式,能够使悬架弹簧的弹性变形量的变化率根据车轮的行程而连续 地非线性地改变,由此能够使相对于车轮行程的悬架弹簧力的特性成为期望的分级弹簧特 性。另外,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第一传递单元和第二传递单元中的至少一者使运动传 递目标部件的运动量相对于运动传递源部件的运动量的比随着运动传递源部件的运动量 的增大而连续地非线性地增大。根据该构成方式,在悬架部件的上下运动被第一传递单元和第二传递单元传递给 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中的一者的过程中,能够可靠地使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 部件的相对运动的运动量相对于悬架部件的运动量的比随着悬架部件的运动量的增大而 连续地非线性地增大。另外,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将车轮位于中立位置时的悬架部件的位置作为标准位 置,运动传递单元在悬架部件从标准位置向上方运动的情况下和从标准位置向下方运动的 情况下均使相对运动的运动量相对于悬架部件的运动量的比随着悬架部件的运动量的增 大而连续地非线性地增大。根据该构成方式,在车轮的从中立位置开始的弹跳行程和回弹行程的任一情况下 均能够使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的所述相对运动的运动量相对于车轮的行程的比 随着车轮行程的增大而连续地非线性地增大,由此对于车轮的弹跳行程和回弹行程这两者 均能够使悬架弹簧的弹簧力的变化率随着车轮行程的增大而连续地非线性地增大。另外,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运动传递单元具有沿一轴线相互嵌合并沿所述轴线进 行相对运动的输入部件、中间部件、输出部件,输入部件由于悬架部件的上下运动而沿轴线 进行直线运动,第一传递单元将输入部件的沿轴线的直线运动转换为绕轴线的转动运动并 传递给中间部件,第二传递单元将中间部件的绕轴线的转动运动转换为沿轴线的直线运动 并传递给输出部件,输出部件将沿轴线的直线运动传递给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中 的一者。根据该构成方式,输入部件、中间部件、输出部件沿一轴线相互嵌合并沿所述轴线 进行相对运动,因此与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沿不同的轴线进行直线运动的构造、或者输入 部件或输出部件不与中间部件相嵌合的构造相比,能够减小运动转换传递装置的沿轴向方 向的长度,从而能够有效地使运动转换传递装置紧凑化。另外,根据该构成方式,能够在可靠地使输出部件的直线运动量相对于输入部件 的直线运动量的比根据输入部件的直线运动量而连续地非线性地改变的同时将输入部件 的直线运动作为直线运动传递给输出部件,由此能够可靠地使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 件的相对运动的运动量相对于悬架部件的运动量的比随着悬架部件的运动量的增大而连 续地非线性地增大。4另外,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输入部件、中间部件、输出部件在车轮位于中立位置时 分别位于标准位置,第一传递单元构成为使中间部件的转动运动量相对于输入部件的直线 运动量的比随着输入部件从标准位置开始进行直线运动的直线运动量的增大而连续地非 线性地增大,第二传递单元构成为使输出部件的直线运动量相对于中间部件的转动运动量 的比随着中间部件从标准位置开始进行转动运动的转动运动量的增大而连续地非线性地 增大。根据该构成方式,与仅通过第一传递单元和第二传递单元中的一者使运动量的比 连续地非线性地增大的构造相比,能够减小第一传递单元和第二传递单元各自应实现的运 动量的比的增大量。另外,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第一传递单元和第二传递单元具有设置在运动传递源 部件上的凸轮和设置在运动传递目标部件上并与凸轮相配合的凸轮从动件,通过凸轮从动 件从动于凸轮,使运动传递目标部件的运动量相对于运动传递源部件的运动量的比随着运 动传递源部件的运动量的增大而连续地非线性地增大。根据该构成方式,能够可靠地使运动传递目标部件的运动量相对于运动传递源部 件的运动量的比根据运动传递源部件的运动量而连续地非线性地增大,并且能够通过对凸 轮和凸轮从动件的设定而将对于车轮的弹跳行程和回弹行程的悬架弹簧力的特性设定为 期望的连续的非线性特性。另外,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凸轮和凸轮从动件中的一者为凸轮槽,凸轮和凸轮从动 件中的另一者为与凸轮槽配合并沿凸轮槽移动的凸轮槽配合部件,第一传递单元和第二传 递单元中的至少一者的凸轮槽相对于绕轴线的周向倾斜地延伸,并以相对于周向的倾斜角 连续地逐渐改变的方式弯曲。根据该构成方式,能够通过凸轮槽配合部件在与凸轮槽相配合的状态下沿凸轮槽 移动而使运动传递目标部件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悬架,包括:悬架部件,由于车轮的弹跳、回弹而分别向上或向下运动;悬架弹簧,设置在车身与所述悬架部件之间;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分别支承所述悬架弹簧的靠近所述车身侧的端部和靠近所述悬架部件侧的端部;以及运动传递单元,将所述悬架部件的上下运动转换为所述第一支承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承部件的间隔发生变化的相对运动并传递给所述第一支承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承部件中的一者,由此使所述悬架弹簧的弹性变形量发生变化;其中,所述运动传递单元具有沿一轴线相互嵌合并沿所述轴线进行相对运动的输入部件、中间部件、输出部件,所述运动传递单元包括第一传递单元和第二传递单元,所述输入部件由于所述悬架部件的上下运动而沿所述轴线进行直线运动,所述第一传递单元将所述输入部件的沿所述轴线的直线运动转换为绕所述轴线的转动运动并传递给所述中间部件,所述第二传递单元将所述中间部件的绕所述轴线的转动运动转换为沿所述轴线的直线运动并传递给所述输出部件,所述输出部件将沿所述轴线的直线运动传递给所述第一支承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承部件中的一者,所述第一传递单元和所述第二传递单元中的至少一者根据运动传递源部件的运动而使运动传递目标部件的运动量相对于所述运动传递源部件的运动量的比连续地非线性地改变,由此根据所述悬架部件的上下运动而使所述相对运动的运动量相对于所述悬架部件的运动量的比连续地非线性地改变。...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6-12-8 2006-332367一种车辆的悬架,包括悬架部件,由于车轮的弹跳、回弹而分别向上或向下运动;悬架弹簧,设置在车身与所述悬架部件之间;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分别支承所述悬架弹簧的靠近所述车身侧的端部和靠近所述悬架部件侧的端部;以及运动传递单元,将所述悬架部件的上下运动转换为所述第一支承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承部件的间隔发生变化的相对运动并传递给所述第一支承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承部件中的一者,由此使所述悬架弹簧的弹性变形量发生变化;其中,所述运动传递单元具有沿一轴线相互嵌合并沿所述轴线进行相对运动的输入部件、中间部件、输出部件,所述运动传递单元包括第一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矶野宏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