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后挡泥板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744510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5 20:03
本技术属于摩托车配件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摩托车后挡泥板支架,所述后挡泥板支架成左右非对称的J形结构,其后段向一侧弯折形成J形结构的钩状部,所述后挡泥板支架中段和后段设置有若干与后挡泥板固定连接的固定结构,所述后挡泥板支架与后挡泥板固定连接后形成整体式结构;所述后挡泥板支架前段设置有若干与发动机壳体固定连接的固定结构。本技术提供的摩托车后挡泥板支架,可以提升摩托车后尾部挡泥板的整体强度,延长整个尾部结构的使用寿命,减小行驶中的振动,保证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摩托车配件的,涉及一种摩托车后挡泥板支架


技术介绍

1、摩托车的尾部结构包含后挡泥板、后左右转向灯、后牌照、后牌照灯等组件。通常摩托车后挡泥板用螺栓安装在摩托车车架上,由于后挡泥板的材质为塑料制品,安装上述组件后使其后部重量加大,摩托车在颠簸环境行驶中,由于材质和支撑点布局受限的问题,后挡泥板抖动严重,与车架的连接处容易损坏,因而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在连接处发生破损、开裂,甚至断裂,影响其使用寿命。

2、现有技术为解决牌照支架和尾部转向灯的安装过多的依赖于挡泥板结构而强度较低的问题,出现了多种挡泥板支撑结构。其中,效果较好是一种u型结构的挡泥板支架,整个支架是开式结构,结构稳定性一般,可一定程度上保证在普通颠簸道路情况下塑料挡泥板的稳定性,但应对较大强度的颠簸,u型后泥板支架则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其次u挡泥的支撑点在两端,u型的底部或中段并没有固定点,所以整体强度无法长时间保证,导致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行驶时振动逐渐增大,无法保证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后挡泥板支架,可以提升摩托车后尾部挡泥板的整体强度,延长整个尾部结构的使用寿命,减小行驶中的振动,保证行车安全。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3、一种摩托车后挡泥板支架,所述后挡泥板支架成左右非对称的j形结构,其后段向一侧弯折形成j形结构的钩状部,所述后挡泥板支架中段和后段设置有若干与后挡泥板固定连接的固定结构,所述后挡泥板支架与后挡泥板固定连接后形成整体式结构;所述后挡泥板支架前段设置有若干与发动机壳体固定连接的固定结构。

4、在上述的一种摩托车后挡泥板支架中,所述后挡泥板支架以其前段为基准,进行五次同一方向的折弯而形成,包括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第三弯折部、第四弯折部和第五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第三弯折部和第四折弯部位于后挡泥板支架的中段,所述第五弯折部位于后挡泥板支架的后段。

5、在上述的一种摩托车后挡泥板支架中,所述后挡泥板支架与后挡泥板的固定结构包括固定螺纹孔,所述后挡泥板支架与发动机壳体的固定结构包括安装套和固定螺纹孔。

6、在上述的一种摩托车后挡泥板支架中,所述后挡泥板支架与后挡泥板的固定结构包括第一螺纹孔、第二螺纹孔、第三螺纹孔和第四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第二螺纹孔分别设置在后挡泥板支架中段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三螺纹孔设置有多个,分布在后挡泥板支架中段的中部,所述第四螺纹孔设置在后挡泥板支架后段的上侧。优选的,所述第一螺纹孔、第二螺纹孔和第四螺纹孔均设置在后挡泥板支架两侧延伸出的安装耳上。优选的,所述第一螺纹孔与第二螺纹孔、第二螺纹孔与第四螺纹孔具有相同的间距。

7、在上述的一种摩托车后挡泥板支架中,所述后挡泥板支架与发动机壳体的固定结构包括第一安装套、第二安装套和第五螺纹孔,所述第一安装套和第二安装套内设置有供紧固螺栓穿过的孔洞,所述第一安装套、第二安装套和第五螺纹孔成三角分布。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套和第五螺纹孔设置在后挡泥板支架端部的两侧,所述第二安装套居中设置在后挡泥板支架的前段。

8、在上述的一种摩托车后挡泥板支架中,所述后挡泥板支架的中段设置有两条以上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后挡泥板支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优选的,所述加强筋设置为两条,分别位于第三螺纹孔的两侧。

9、在上述的一种摩托车后挡泥板支架中,所述加强筋贯穿后挡泥板支架的中段且两端分别延伸至后挡泥板支架的前段和后段。

10、在上述的一种摩托车后挡泥板支架中,后转向灯、后牌照灯、后牌照支架、后牌照等摩托车的尾部组件均安装在后泥板上。

11、本技术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2、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摩托车后挡泥板支架,其中段和后段与后挡泥板固定连接形成整体式结构,再通过其前段固定连接在发动机壳体上,从而大大加强了后挡泥板的牢固性,从而提升摩托车后尾部挡泥板的整体强度,延长整个尾部结构的使用寿命,减小行驶中的振动,保证行车安全。

13、2、本技术将后挡泥板支架与后挡泥板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安装在发动机壳体上,因此在摩托车行驶过程中,后挡泥板始终与摩托车的其他组件同步运动,从而消除后轮与后泥板直接接触的可能。

14、3、本技术的后挡泥板支架成左右非对称的j型结构,可以进一步节省空间,为其它相关零部件提供了更多的设计布局空间。

15、4、本技术通过均布的多个固定结构固定后挡泥板,可以均匀吸收震动时的冲击载荷,进一步延长后挡泥板使用寿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摩托车后挡泥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挡泥板支架(1)成左右非对称的J形结构,其后段向一侧弯折形成J形结构的钩状部,所述后挡泥板支架(1)中段和后段设置有若干与后挡泥板(2)固定连接的固定结构,所述后挡泥板支架(1)与后挡泥板(2)固定连接后形成整体式结构;所述后挡泥板支架(1)前段设置有若干与发动机壳体固定连接的固定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后挡泥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挡泥板支架(1)以其前段为基准,进行五次同一方向的折弯而形成,包括第一弯折部(1a)、第二弯折部(1b)、第三弯折部(1c)、第四弯折部(1d)和第五弯折部(1e),所述第一弯折部(1a)、第二弯折部(1b)、第三弯折部(1c)和第四弯折部(1d)位于后挡泥板支架(1)的中段,所述第五弯折部(1e)位于后挡泥板支架(1)的后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后挡泥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挡泥板支架(1)与后挡泥板(2)的固定结构包括固定螺纹孔,所述后挡泥板支架(1)与发动机壳体的固定结构包括安装套和固定螺纹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后挡泥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挡泥板支架(1)与后挡泥板(2)的固定结构包括第一螺纹孔(11)、第二螺纹孔(12)、第三螺纹孔(13)和第四螺纹孔(14),所述第一螺纹孔(11)、第二螺纹孔(12)分别设置在后挡泥板支架(1)中段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三螺纹孔(13)设置有多个,分布在后挡泥板支架(1)中段的中部,所述第四螺纹孔(14)设置在后挡泥板支架(1)后段的上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后挡泥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挡泥板支架(1)与发动机壳体的固定结构包括第一安装套(15)、第二安装套(16)和第五螺纹孔(17),所述第一安装套(15)和第二安装套(16)内设置有供紧固螺栓穿过的孔洞,所述第一安装套(15)、第二安装套(16)和第五螺纹孔(17)成三角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后挡泥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挡泥板支架(1)的中段设置有两条以上的加强筋(18),所述加强筋(18)沿后挡泥板支架(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后挡泥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18)贯穿后挡泥板支架(1)的中段且两端分别延伸至后挡泥板支架(1)的前段和后段。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后挡泥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挡泥板支架(1)成左右非对称的j形结构,其后段向一侧弯折形成j形结构的钩状部,所述后挡泥板支架(1)中段和后段设置有若干与后挡泥板(2)固定连接的固定结构,所述后挡泥板支架(1)与后挡泥板(2)固定连接后形成整体式结构;所述后挡泥板支架(1)前段设置有若干与发动机壳体固定连接的固定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后挡泥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挡泥板支架(1)以其前段为基准,进行五次同一方向的折弯而形成,包括第一弯折部(1a)、第二弯折部(1b)、第三弯折部(1c)、第四弯折部(1d)和第五弯折部(1e),所述第一弯折部(1a)、第二弯折部(1b)、第三弯折部(1c)和第四弯折部(1d)位于后挡泥板支架(1)的中段,所述第五弯折部(1e)位于后挡泥板支架(1)的后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后挡泥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挡泥板支架(1)与后挡泥板(2)的固定结构包括固定螺纹孔,所述后挡泥板支架(1)与发动机壳体的固定结构包括安装套和固定螺纹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后挡泥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振宇朱琰邓洪涛钟浩吴东凯
申请(专利权)人:巨能摩托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