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灌浆饱满度的质量明显提高和可视化检测工具。
技术介绍
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新趋势。钢筋套筒灌浆连接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配式建筑连接方式,是保证结构整体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关键,其饱满度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较大影响。现有的灌浆饱满度检测工具结构复杂而且可视化程度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重力灌浆饱满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2、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3、微重力灌浆饱满器,其特征在于,呈“l”状,由位于竖直方向上的第一部分、位于水平方向上的第二部分组成,所述第一部分上设有开口朝上的凹槽,所述第二部分内设有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个端口与所述凹槽联通,所述第一通孔的另一个端口开在所述第二部分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侧端面上;
4、所述凹槽和所述第一通孔形成灌浆料通道。
5、使用方法:灌浆前,将微重力灌浆饱满器的第二部分插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出浆口,使第一部分位于第二部分的上方,并第一部分位于竖直方向上。灌浆过程中时刻观察第一部分的凹槽,等凹槽全部灌满后,须再保压一段时间;如果构件较小须保压30秒,如果构件较大须保压1分钟。灌浆完成10分钟后,观察凹槽内浆料液面是否下降,并对液面下降的情况做好记录。检查墙体周围是否有漏浆部位,如有及时封堵,待封堵浆料凝固后立刻补灌浆,10分钟后再观察监测器内浆料液面,如未下降,则视为补浆合格;
6、本技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更关键的是,使用者可以通过凹槽的上方槽口观察浆料的情况,可视化程度高。
7、优选,所述第二部分的纵截面的外轮廓自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逐渐增大。从而使第二部分呈锥状,进而可以更加方便的插入到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出浆口上。
8、优选,所述第一部分靠近第二部分的外端面呈平面状。从而在第二部分插入到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出浆口上时,可以使第一部分更大面积的接触到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墙面,进而利用第二部分和墙面的摩擦力,避免微重力灌浆饱满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歪到、移位等情况。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微重力灌浆饱满器,其特征在于,呈“L”状,由位于竖直方向上的第一部分、位于水平方向上的第二部分组成,所述第一部分上设有开口朝上的凹槽,所述第二部分内设有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个端口与所述凹槽联通,所述第一通孔的另一个端口开在所述第二部分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侧端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重力灌浆饱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纵截面的外轮廓自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逐渐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重力灌浆饱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靠近第二部分的外端面呈平面状,且为不光滑的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重力灌浆饱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横截面积自上而下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重力灌浆饱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呈圆角方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微重力灌浆饱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的角部设有向下的延伸,以所述延伸作为支撑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重力灌浆饱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腿的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微重力灌浆饱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内设有刻度线。
...【技术特征摘要】
1.微重力灌浆饱满器,其特征在于,呈“l”状,由位于竖直方向上的第一部分、位于水平方向上的第二部分组成,所述第一部分上设有开口朝上的凹槽,所述第二部分内设有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个端口与所述凹槽联通,所述第一通孔的另一个端口开在所述第二部分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侧端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重力灌浆饱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纵截面的外轮廓自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逐渐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重力灌浆饱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靠近第二部分的外端面呈平面状,且为不光滑的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晋,曹进,王汇钥,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常来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