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域控制器的水冷散热结构、域控制器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717260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2 12:54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域控制器的水冷散热结构、域控制器及车辆。该水冷散热结构包括:密封连接的壳体和盖板;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壳体上设置有容置腔,容置腔内设置有多个主流道和多个侧流道,其中,主流道为直流道,侧流道与主流道呈一定夹角设置,且相邻主流道之间通过侧流道连通;进水口、主流道、侧流道及出水口连通,以使通过进水口流入的流体流经主流道及侧流道后从出水口流出。该水冷散热结构能够改变从进水口进入壳体的流体的流动路径,同时与现有的水冷散热方式的流道结构相比,能够提高流体的分布均匀性,增加流体与壳体的接触面积及在壳体内的停留时间,提高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域控制器,特别涉及一种域控制器的水冷散热结构、域控制器及车辆


技术介绍

1、域控制器是将很多功能相似、分离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器单元)功能集成整合到一个比ecu性能更强的处理器硬件平台上,是汽车ee架构(electrical/electronic architecture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从ecu分布式演进到集中式的重要标志。它通过将汽车电子各部分功能划分为不同的领域,利用多核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芯片完成原本归属各个ecu的大部分功能。随着域控制器接入传感器数量的增加,所需处理的数据量随之增加,而所选用的soc芯片(system on chip系统级芯片)算力越高,能耗就越大,对域控制器的散热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现有采用风冷散热或者水冷散热方式对域控制器进行散热,风冷散热方式通过设置风扇和鳍片结构来加速流通散热;但相同热量下,风冷散热效果不如水冷散热效果理想,同时由于风冷散热方式设有风扇和鳍片结构来加速流通散热,后期不利于清洗,散出的热量也无法快速排出。水冷散热方式为设置液体流道结构,使冷却液流过流道结构以加速域控制器的散热,现有的水冷散热方式的液体流道结构普遍为u形流道或直流道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的水冷散热方式中,u形流道的结构设计冷却液的均匀分布性较差,弯道处的设计流体阻力较大,流体分布不均匀;而直流道的结构设计冷却液在流道中没有一定的滞留时间,流量流速过大,能量损失较大,散热效果较差。

2、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技术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域控制器的水冷散热结构、域控制器及车辆。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域控制器的水冷散热结构,包括:密封连接的壳体和盖板;

4、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5、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多个主流道和多个侧流道,所述主流道为直流道,所述侧流道与所述主流道呈一定夹角设置,且相邻所述主流道之间通过所述侧流道连通;

6、所述进水口、所述主流道、所述侧流道及所述出水口连通,以使通过所述进水口流入的流体流经所述主流道及侧流道后从所述出水口流出。

7、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多个分流柱组,所述分流柱组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相邻所述分流柱组之间、以及靠近壳体侧壁的分流柱组与所述壳体的该侧壁之间形成所述主流道;

8、所述分流柱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分流柱,所述每一分流柱组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分流柱之间形成所述侧流道。

9、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流道包括:第一主流道和第二主流道;

10、所述第一主流道为相邻两分流柱组形成的流道,所述第二主流道为相邻两所述分流柱组、和/或靠近壳体侧壁的分流柱组与所述壳体的该侧壁之间形成的流道;

11、所述第二主流道设置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二主流道沿所述第一主流道对称设置。

12、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口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主流道的宽度,和/或所述出水口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主流道的宽度。

13、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位置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

14、所述主流道还包括第三主流道,所述分流柱组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三主流道,所述第三主流道与所述第一主流道垂直且连通。

15、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与所述第一侧壁相邻的分流柱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端面、以及与所述第二侧壁相邻的分流柱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端面为圆弧面。

16、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与所述盖板之间通过密封圈密封,所述分流柱的高度不低于所述密封圈装配压缩后靠近所述盖板一侧的所述密封圈平面的高度。

17、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侧流道与所述主流道的夹角为大于0度,小于90度;

18、若所述侧流道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侧流道与所述主流道的夹角相同。

19、基于同一种专利技术构思,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域控制器,包括:域控制器主体及上述的域控制器的水冷散热结构;

20、所述水冷散热结构与所述域控制器主体抵接,以通过所述水冷散热结构对所述域控制器进行散热。

21、基于同一种专利技术构思,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域控制器。

2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2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域控制器的水冷散热结构、域控制器及车辆,该水冷散热结构包括:密封连接的壳体和盖板;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在壳体的容置腔内设置有呈一定的夹角布置的主流道与侧流道,且相邻主流道之间通过侧流道连通,即容置腔内的主流道和侧流道之间形成了交叉流道的结构,通过进水口流入的流体可流经该交叉流道结构后由出水口流出,该水冷散热结构设置交叉流道的结构可改变从进水口进入壳体的流体的流动路径,同时与现有的水冷散热方式的流道结构相比,能够提高流体的分布均匀性,增加流体与壳体的接触面积及在壳体内的停留时间,同时相对于现有的u形结构的液体流道相比,能够减少流体流动的阻力,提高了散热效果。

24、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25、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域控制器的水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连接的壳体和盖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域控制器的水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多个分流柱组,所述分流柱组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相邻所述分流柱组之间、以及靠近壳体侧壁的分流柱组与所述壳体的该侧壁之间形成所述主流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域控制器的水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流道包括:第一主流道和第二主流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域控制器的水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主流道的宽度,和/或所述出水口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主流道的宽度。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域控制器的水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位置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域控制器的水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侧壁相邻的分流柱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端面、以及与所述第二侧壁相邻的分流柱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端面为圆弧面。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域控制器的水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与所述盖板之间通过密封圈密封,所述分流柱的高度不低于所述密封圈装配压缩后靠近所述盖板一侧的所述密封圈平面的高度。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域控制器的水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流道与所述主流道的夹角为大于0度,小于90度;

9.一种域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域控制器主体及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域控制器的水冷散热结构;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域控制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域控制器的水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连接的壳体和盖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域控制器的水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多个分流柱组,所述分流柱组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相邻所述分流柱组之间、以及靠近壳体侧壁的分流柱组与所述壳体的该侧壁之间形成所述主流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域控制器的水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流道包括:第一主流道和第二主流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域控制器的水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主流道的宽度,和/或所述出水口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主流道的宽度。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域控制器的水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位置相对的第一侧壁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丽涵孟黎明凤良山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元驰彗行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