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轴类家电旋转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70496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轴类家电旋转连接装置,包括电机输出轴6、带动载体旋转的驱动载体轴7、永磁转子1和筒状金属导体3,永磁转子1固连于电机输出轴6上,筒状金属导体3固连于驱动载体轴7上,永磁转子1位于筒状金属导体3内,二者可以相对旋转,永磁转子1的侧壁与筒状金属导体3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永磁转子1的顶端与筒状金属导体3筒底之间留有间隙。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动力输入轴与动力输出轴之间通过磁场间的相互作用,对转矩进行传递;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没有机械联结,所以不会出现磨损、振动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装置,特别是一种转轴类小家电旋转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小家电,如料理机等各种旋转类需要联轴器的小家电,其工作基理是电机拖 动驱动载体旋转,从而完成搅拌和研磨等功能,所述电机和驱动载体通过刚性或者挠性联 轴器联结。例如,对于料理机而言,电机和驱动载体之间通过两个橡胶或塑料半联轴器联结, 属于挠性联轴器,其结构是齿状嵌入式,其中一个半联轴器与电机联结,另一个半联轴器与 驱动载体联结。如图1、图2所示,与电机联结的半联轴器上均布着类似三角形的凹槽,如 图3、图4所示,与驱动载体联结的半联轴器上均布着类似三角形的凸台,两个半联轴器相 互嵌入,达到联结的作用;工作时,电机拖动的半联轴器旋转,从而带动嵌入的另一个半联 轴器旋转,最终驱动载体工作。但是该联轴器为机械联结,其对中要求高,容易产生振动,噪 音大,易磨损,使用寿命短,故障率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无磨损、振动小的转轴类家电旋转连接装置。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转轴类家电旋转连接装置,包括电机输 出轴和带动载体旋转的驱动载体轴,还包括永磁转子和筒状金属导体,永磁转子固连于电 机输出轴上,筒状金属导体固连于驱动载体轴上,永磁转子位于筒状金属导体内,二者可以 相对旋转,永磁转子的侧壁与筒状金属导体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永磁转子的顶端与筒状 金属导体筒底之间留有间隙。一种转轴类家电旋转连接装置,包括电机输出轴和带动载体旋转的驱动载体轴, 还包括永磁转子和筒状金属导体,永磁转子固连于驱动载体轴上,筒状金属导体固连于电 机输出轴上,永磁转子位于筒状金属导体内,二者可以相对旋转,永磁转子的侧壁与筒状金 属导体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永磁转子的顶端与筒状金属导体筒底之间留有间隙。本专利技术的原理为永磁转子和筒状金属导体间的正对面积即为作用面积,即永磁 转子的侧壁与筒状金属导体的内壁间的正对面积为作用面积。永磁转子会产生永磁场,当 旋转连接装置工作时,永磁转子在电机的带动下旋转,永磁转子与筒状金属导体产生相对 运动,永磁场在导体上产生涡流感应磁场,此时,涡流感应磁场与永磁场相互作用,从而带 动导体沿着与永磁体相同的方向转动,结果是将输入轴的转矩传递到输出轴上。同理,当筒 状金属导体固连在电机轴上时,筒状金属导体在电机的作用下旋转,永磁转子与筒状金属 导体产生相对运动,永磁场在导体上产生涡流感应磁场,涡流感应磁场与永磁场相互作用, 从而带动永磁转子沿着与筒状金属导体相同的方向转动,结果是将输入轴的转矩传递到输 出轴(驱动载体轴)上。永磁转子和筒状金属导体之间的作用面积越大,传递扭矩越大。3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1)动力输入轴与动力输出轴(驱动载体轴) 之间通过磁场间的相互作用,对转矩进行传递;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没有机械联结,所以不 会出现磨损、振动小;2)由于动力输入轴与动力输出轴之间没有机械连接,安装的对中误 差低,无磨损,无振动,所以故障率低,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家电连接装置中与电机联结的半联轴器俯视图。图2为现有家电连接装置中与电机联结的半联轴器剖视图。图3为现有家电连接装置中与驱动载体联结的半联轴器俯视图。图4为现有家电连接装置中与驱动载体联结的半联轴器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转轴类家电旋转连接装置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转轴类家电旋转连接装置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转轴类家电旋转连接装置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结合图5,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转轴类家电旋转连接装置,包括电机输出轴6和带动载体 旋转的驱动载体轴7,还包括永磁转子1和筒状金属导体3,永磁转子1固连于电机输出轴6 上,筒状金属导体3固连于驱动载体轴7上,永磁转子1位于筒状金属导体3内,二者可以 相对旋转,永磁转子1的侧壁与筒状金属导体3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永磁转子1的顶端与 筒状金属导体3筒底之间留有间隙,间隙内为空气。永磁转子1通过螺旋的方式固连在电机输出轴6上,筒状金属导体3通过螺旋的 方式固连于驱动载体轴7上。上述的固连方式为螺旋连接,即在永磁转子1的端面上和筒 状金属导体3的筒底分别设置螺纹孔,通过螺纹孔与相应的旋转轴螺旋连接。筒状金属导 体3的材料为铜或铝。永磁转子1为实心永磁体或内嵌非导磁材料的永磁体,所述非导磁材料包括塑 料、橡胶、铝、铜等,本专利技术优选铜、铝,永磁转子1的形状不限,只要能产生永磁场就可以实 现其功能,本专利技术优选圆柱形。也可以在永磁转子1顶端设置凹槽,如图5所示,筒状金属 导体3内部的底端设置一凸起,该凸起伸入永磁转子1的凹槽内,凸起与凹槽间留有间隙。 此时,减轻了永磁转子的重量。永磁转子和筒状金属导体之间的正对面积5即为作用面积。作用面积越大,传递 扭矩越大。结合图7,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转轴类家电旋转连接装置,包括电机输出轴6和带动载体 旋转的驱动载体轴7,还包括永磁转子1和筒状金属导体3,永磁转子1固连于驱动载体轴7 上,筒状金属导体3固连于电机输出轴6上,永磁转子1位于筒状金属导体3内,二者可以 相对旋转,永磁转子1的侧壁与筒状金属导体3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永磁转子1的顶端与 筒状金属导体3筒底之间留有间隙,间隙内为空气。永磁转子1通过螺旋的方式固连在驱动载体轴7上,筒状金属导体3通过螺旋的 方式固连于电机输出轴6上。上述的固连方式为螺旋连接,即在永磁转子1的端面上和筒状金属导体3的筒底分别设置螺纹孔,通过螺纹孔与相应的旋转轴螺旋连接。筒状金属导 体3的材料为铜或铝。永磁转子1为实心永磁体或内嵌非导磁材料的永磁体,所述非导磁材料包括塑 料、橡胶、铝、铜等,本专利技术优选铜、铝,永磁转子1的形状不限,只要能产生永磁场就可以实 现其功能,本专利技术优选圆柱形。也可以在圆柱形永磁转子1顶端设置凹槽,筒状金属导体3 内部的底端设置一凸起,该凸起伸入永磁转子1的凹槽内,凸起与凹槽间留有间隙。永磁转子和筒状金属导体之间的正对面积5即为作用面积。作用面积越大,传递 扭矩越大。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实施例1结合图5,转轴类家电旋转连接装置包括电机输出轴6和带动载体旋转的驱动载 体轴7,还包括永磁转子1和筒状金属导体3,永磁转子1固连于电机输出轴6上,筒状金属 导体3固连于驱动载体轴7上,永磁转子1位于筒状金属导体3内,二者可以相对旋转,永 磁转子1的侧壁与筒状金属导体3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永磁转子1的顶端与筒状金属导 体3筒底之间留有间隙。永磁转子1为圆柱形实心永磁体,其顶端开有凹槽,筒状金属导体3内部的底端设 置一凸起,该凸起伸入永磁转子1的凹槽内,凸起与凹槽间留有间隙。永磁转子1的端面上 设置一螺纹孔2,永磁转子通过螺旋的方式固连在电机轴上,筒状金属体的筒底设置一螺纹 孔4,筒状金属导体3通过螺旋的方式固连于驱动载体轴上。筒状金属导体3的材料为铜。工作时,电机带动永磁体旋转,产生永磁场;此时永磁体与筒状金属导体产生相对 运动,永磁场在导体上产生涡流感应磁场,同时涡流感应磁场与永磁场相互作用,从而带动 导体沿着与永磁体相同的方向转动,结果是将输入轴的转矩传递到输出轴(驱动载体轴) 上。实施例2结合图6,转轴类家电旋转连接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轴类家电旋转连接装置,包括电机输出轴[6]和带动载体旋转的驱动载体轴[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永磁转子[1]和筒状金属导体[3],永磁转子[1]固连于电机输出轴[6]上,筒状金属导体[3]固连于驱动载体轴[7]上,永磁转子[1]位于筒状金属导体[3]内,二者可以相对旋转,永磁转子[1]的侧壁与筒状金属导体[3]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永磁转子[1]的顶端与筒状金属导体[3]筒底之间留有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向东涂春春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艾凌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4[中国|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