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堤岸结合的直立护岸区面源污染净化系统,导入机构包括布水沟和布水系统,布水系统由多组布水管道构成,布水管道与布水沟联通,垂直向下布水;净化层结构包括隔板、支撑架、泥水外排管及多层基质层,隔板与护岸斜坡构成斜向通道;支撑架设在倾斜通道底部,围成泥水外排区;在隔板一侧的布水系统下方,按水流垂直下行方向依次填装有第一中粒径基质层和大粒径基质层,斜向通道内,按水流上行方向依次填装有第二中粒径基质层和小粒径基质层,形成多层基质层的过滤;排水机构进口设在小粒径基质层上方和布水系统下方的位置,出口排入河道。利用直立型护坡及周边构造,保证对面源污染进行有效控制,简单可行,成本低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环保
,具体涉及一种提岸结合的直立护岸区面源污染净化系 统。
技术介绍
面源污染,是指溶解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地点,在降水或融雪的冲刷作用下, 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有机污染、水体富 营养化或有毒有害等其他形式的污染,具有发生随机性、污染物排放时间及途径不确定性、 污染负荷时空差异性大等特点,其对流域污染的贡献率约占66%,已成为我国流域污染的 主要因素。根据面源污染发生区域和过程的特点,一般将其分为城市和农业面源污染两大 类。其中,城市面源污染因初期径流中含有大量污染物,其产生的污染负荷远高于城市生活 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约占面源污染总量的60 80%。目前,国内外积极开展了对面源污染控制的研究,根据污染物所处位置的不同,控 制对策可分为源头控制、中途控制和末端治理。其中末端治理技术有缓冲带、生态护岸、植 被截污带、雨水沉淀池、氧化塘和湿地系统等,而这些技术在城区往往受城市建筑、岸边占 地等条件的限制,实施改造难度较大,代价也很高;而在农村地区,采用的滨岸缓冲带技术 和湿地生态技术,亦需占用大量的岸边场地空间,不利于推广实施。因此,已有研究提出结 合河道护岸自身地形特点来开展面源污染的末端治理,如针对阶梯式护岸区申请的专利技术专 利一种高效快速去除面源污染的生态岸坡构建方法(中国专利号ZL200610161264. 0),提 出沿河提岸坡至河道水体之间建立三级滤床系统,从上至下顺序为三级滤床,二级滤床和 一级滤床,且按阶梯式方式布置;而针对斜坡式护岸申请的专利技术专利大中河道复式平台 面源截留净化系统(中国专利号ZL200810123577. 6),提出在河道斜坡与复式平台的交接 处设置横断面为上宽下窄梯形的拦截横沟,复式平台中按离河心由远至近的顺序逐层填充 不同粒径砾石,复式平台顶部铺设混凝土砖,滨水一侧设置为斜坡驳岸,斜坡驳岸上铺设无 砂混凝土砌块,并根据水深高低依次种植形成沉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和挺水植物群 落。上述结合坡岸地形采用的各种面源污染措施,都因护提外侧有阶梯或斜坡式场地 空间;而在流域河道常见的直立护岸区,因其护岸外侧直立,没有足够的场地建造空间来实 施上述面源末端治理措施。因此,针对直立护岸区场地空间狭小的自身特点,寻找一种能与 用地状况相兼容的面源污染净化方法尤显重要。此次提出的直立护岸区控制面源污染技 术,是在考虑直立护岸区护提外侧没有场地空间、内侧土地资源紧缺的基础上,依托河道两 侧直立护提和岸,进行一定的构建处理以控制面源污染,达到污染控制和效益的最大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直立护岸区目前没有足够的场地空间以实 施现有的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结合直立护岸自身特点,提供一种提岸结合的直立护岸区面源污染净化系统。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岸结合的直立护岸区面源 污染净化系统,该净化系统设在直立护岸内侧的地表以下,所述的净化系统由导入机构,净 化层结构和排水机构构成,其中,所述的导入机构包括布水沟和布水系统,布水系统由多组水平设置的布水管道构 成,布水管道设在齐平于布水沟底面的位置与布水沟联通,或设在低于布水沟底面的位置 并通过弯管与布水沟联通,布水管道通过底部的布水孔垂直向下布水;所述的净化层结构包括隔板、支撑架、泥水外排管以及多层基质层,其中,所述的 隔板平行或近似平行于直立护岸的内侧斜坡设置,将布水系统与直立护岸隔出一个最小为 10 20cm的间距,形成一斜向通道;所述的支撑架设在斜向通道的底部,与直立护岸的内侧斜坡底部共同围成泥水外 排区,在泥水外排区内设泥水外排管,支撑架与隔板底部形成有空隙;所述的多层基质层包括小粒径基质层、第一中粒径基质层、第二中粒径基质层和 大粒径基质层,其中,在隔板一侧的布水系统下方,按水流垂直下行方向依次填装有第一中 粒径基质层和大粒径基质层,在隔板另一侧的斜向通道内,按水流上行方向依次填装有第 二中粒径基质层和小粒径基质层;所述的排水机构为排水管,排水管为弯管,进口设在斜向通道内小粒径基质层上 方和布水系统下方的位置,出口排入河道。本专利技术主要是通过过滤、沉淀、土壤及基质的吸附、微生物净化等协同作用来完成 对面源污染物的削减和控制。该方法对面源污染净化的基本过程为城市、农村地区的径流 汇集了各种污染物后,经由管道、明渠或自行分散径流经由布水沟进入布水系统,然后均勻 分布垂向下行依次流经第一中粒径基质层和大粒径基质层,通过隔板底部及支撑架的空隙 水平流入由支撑架与直立护岸的内侧斜坡底部围成的泥水外排区,水流垂向上行依次流经 第二中粒径基质层和小粒径基质层,径流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经基质层时被基质和 微生物协同作用去除,最后通过排水管排入河道。隔板近似平行于直立护岸的内侧斜坡时,应当保持上口大、下口小,材料为聚氯乙 烯、硬聚氯乙烯中的一种或两种组合。排水管由两根直管和一个90°弯头组成,根据直立护岸的尺寸和内斜坡角度确定 出水管在护岸中的铺设角度,以保证排水管进口段与护坡内斜坡基本平行;排水管的出口 位于河道年均常水位高度,排水管的进口高于小粒径基质层5 10cm,低于布水系统5 IOcm,比河道高水位略高一点;管径应根据现场实际单位径流量和布水负荷确定,约为5 50cm ;材质为聚乙烯,聚氯乙烯中的一种或两种组合。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所述导入机构的布水沟上表面设有水平的栅形盖板,该 栅形盖板的栅条间隙为1 10cm,材料为聚氯乙烯、硬聚氯乙烯、铸铁、钢筋混凝土、贴条、 钢管、竹条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而布水沟的尺寸大小应根据实际布置场地及面源污染量 确定。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的每组布水管道均由相互连通的一根布水主管和多根 布水支管构成,布水主管的长度一直延伸至近隔板处,布水主管的中部向两侧垂直延伸出 两条布水支管,这两条布水支管的中部和端部分别再向两侧垂直延伸出四条布水支管,布水主管和布水支管上均设有多个布水孔,材质为聚氯乙烯、硬聚氯乙烯、铸铁、钢管中的一 种或多种组合。布水支管根据现场实际单位径流量和布水负荷确定主管和支管的间距和开 孔数量,以保证面源污染快速、均勻的布置到基质层中去。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的每组布水管道的布水主管的进口均对应一个篦子, 该篦子为栅条状,垂直设在布水沟与布水系统之间,篦子每隔8 IOm设置一条,每条篦子 的长度为20 100cm,高度为5 50cm,材料为聚氯乙烯、硬聚氯乙烯、铸铁、钢筋混凝土、 贴条、钢管、竹条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的支撑架为截面由两条相垂直的边构成的折角形结 构,与直立护岸的内侧斜坡底部共同围成泥水外排区,尺寸为5 25cmX5 25cm,材料为 聚氯乙烯、硬聚氯乙烯中的一种。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护岸内侧斜坡底部的转角处设有凹弧形的防渗膜封头, 该防渗膜封头由混凝土封浇或粘合剂粘结在该转角处,防渗膜自布水系统进口的垂直下方 铺设至防渗膜封头处,大粒径基质层铺设在该防渗膜的上方。防止污染水直接进入地下污 染地下水。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的泥水外排管与外设的泵联通,泥水外排管管径为 10 25cm,材料为聚氯乙烯、硬聚氯乙烯中的一种。泥水外排管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堤岸结合的直立护岸区面源污染净化系统,设在直立护岸内侧的地表以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净化系统由导入机构,净化层结构和排水机构构成,其中, 所述的导入机构包括布水沟和布水系统,布水系统由多组水平设置的布水管道构成,布水管道设在齐平于布水沟底面的位置与布水沟联通,或设在低于布水沟底面的位置并通过弯管与布水沟联通,布水管道通过底部的布水孔垂直向下布水; 所述的净化层结构包括隔板、支撑架、泥水外排管以及多层基质层,其中,所述的隔板平行或近似平行于直立护岸的内侧斜坡设置,将布水系统与直立护岸隔出一个最小为10~20cm的间距,形成一斜向通道; 所述的支撑架设在斜向通道的底部,与直立护岸的内侧斜坡底部共同围成泥水外排区,在泥水外排区内设泥水外排管,在支撑架与隔板底部形成有空隙; 所述的多层基质层包括小粒径基质层、第一中粒径基质层、第二中粒径基质层和大粒径基质层,其中,在隔板一侧的布水系统下方,按水流垂直下行方向依次填装有第一中粒径基质层和大粒径基质层,在隔板另一侧的斜向通道内,按水流上行方向依次填装有第二中粒径基质层和小粒径基质层; 所述的排水机构为排水管,排水管为弯管,进口设在斜向通道内小粒径基质层上方和布水系统下方的位置,出口排入河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建锋,李巍,何校初,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