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62613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3 21:13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针,涉及中医内科技术领域,包括针灸针,所述针灸针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防滑条,所述针灸针的表面开设有刻度条,所述针灸针的中间固定套接有滑动圈,所述针灸针的下端活动套接有限位套,所述限位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螺纹圈,所述针灸针的底部搭接有海绵块,所述海绵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本技术通过将针灸针进行消毒,随后双指握住针灸针的上端部分,针灸针的上端部分设置有防滑条,可以防止针灸针的滑落,随后将针灸针下端的针头对准患者皮肤,缓慢地来回转动针灸针,并且缓慢地向下进行移动,使得针灸针慢慢进入患者皮肤,同时限位套将会慢慢向下移动,接触到患者皮肤后停止运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中医内科,具体涉及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针


技术介绍

1、针灸针最早的雏形是针石。针砭治病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就像一个人手持尖锐器具,治疗病人腹病疾病。殷商至西周针刺治疗,或者用的是砭石,隋代医家全元起认为:“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故命之针石,按一定的穴位刺入患者体内,并通过捻转、提插等手法治疗疾病的一种器具,样子类似一根银针,故名针灸针。

2、例如公开号为cn215938296u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针,包括指控套、针灸针、活动保护壳以及针头保护套,所述指控套顶端固定连接有尺寸标码杆,所述尺寸标码杆顶端固定开设有固定球,所述指控套底端位于针灸针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内衬套,所述内衬套底端两侧固定开设有限位滑块,所述活动保护壳内部固定开设有内衬套滑槽,所述活动保护壳内部位于内衬套滑槽两侧固定开设有滑块滑槽,所述活动保护壳底端固定连接有螺纹套,所述针头保护套内部一端固定开设有保护腔,所述针头保护套另一端固定开设有固定腔,所述螺纹套活动螺接在保护腔的内部。本技术是一种便于寻找,便于消毒,实现安全的入针以及有效防护的中医内科用针灸针。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4、在操作时,手指容易向下滑动,造成针刺深度掌握不准确,影响诊断效果;在针灸针不使用时,传统的保护措施没有提供有效足够的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针,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针,包括针灸针,所述针灸针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防滑条,所述针灸针的表面开设有刻度条,所述针灸针的中间固定套接有滑动圈,所述针灸针的下端活动套接有限位套,所述限位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螺纹圈,所述针灸针的底部搭接有海绵块,所述海绵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直杆,所述直杆的下端活动套接有直套,所述直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保护壳,所述保护壳的上端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转壳,所述转壳的左侧上端固定连接有左螺纹套,所述转壳的右侧上端固定连接有右螺纹套,所述保护壳的内腔底部且位于直套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承接轴,所述承接轴的上端转动连接有转轴二,所述转轴二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转杆二,所述转杆二的中间与直杆的左右两侧转动连接。

4、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限位套的内部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与滑动圈的表面滑动连接。

5、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限位套的上端固定套接有观察壳,所述观察壳的前端固定连接有透明板。

6、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螺纹圈的左侧与左螺纹套的内部螺纹连接,所述螺纹圈的右侧与右螺纹套的内部螺纹连接。

7、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转轴二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左右两端与转壳的中间固定连接。

8、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直套的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上端与直杆的下端固定连接。

9、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10、1、本技术提供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针,采用防滑条、限位套、刻度条、透明板之间的相互配合,通过将针灸针进行消毒,随后双指握住针灸针的上端部分,针灸针的上端部分设置有防滑条,可以防止针灸针的滑落,随后将针灸针下端的针头对准患者皮肤,缓慢地来回转动针灸针,并且缓慢地向下进行移动,使得针灸针慢慢进入患者皮肤,同时限位套将会慢慢向下移动,接触到患者皮肤后停止运动,随后针灸针将会顺着限位套缓慢向下移动,进而带动刻度条缓慢向下移动,并且出现在透明板中,通过透明板去读取刻度条的数字,由此来掌握针灸针进入皮肤的深浅。

11、2、本技术提供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针,采用螺纹圈、直杆、转轴二、右螺纹套之间的相互配合,当针灸针不使用时,将针灸针的下端对准保护壳的内部插入,海绵块用来保护针灸针的针头不会损坏,当海绵块受到挤压时,将向下移动,进而带动直杆向下移动,进而使得弹簧进行压缩,同时转杆二向下进行转动,进而带动转轴二进行转动,进而带动转杆向内部进行转动,进而使得转壳向内部转动,进而使得右螺纹套与左螺纹套重合,随后向右转动保护壳,由于左螺纹套和右螺纹套都与螺纹圈相互螺纹连接,进而使得保护壳边转动边向上移动,当需要使用针灸针时,向右转动保护壳,在弹簧的作用下,使得限位套与保护壳进行脱离,进而将保护壳的针头进行保护。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针,包括针灸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灸针(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防滑条(11),所述针灸针(1)的表面开设有刻度条(13),所述针灸针(1)的中间固定套接有滑动圈(15),所述针灸针(1)的下端活动套接有限位套(2),所述限位套(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螺纹圈(21),所述针灸针(1)的底部搭接有海绵块(43),所述海绵块(4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42),所述限位板(4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直杆(39),所述直杆(39)的下端活动套接有直套(40),所述直套(40)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保护壳(3),所述保护壳(3)的上端转动连接有转轴(31),所述转轴(3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转壳(32),所述转壳(32)的左侧上端固定连接有左螺纹套(34),所述转壳(32)的右侧上端固定连接有右螺纹套(33),所述保护壳(3)的内腔底部且位于直套(40)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承接轴(35),所述承接轴(35)的上端转动连接有转轴二(36),所述转轴二(36)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转杆二(38),所述转杆二(38)的中间与直杆(39)的左右两侧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套(2)的内部开设有滑槽(14),所述滑槽(14)的内部与滑动圈(15)的表面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套(2)的上端固定套接有观察壳(16),所述观察壳(16)的前端固定连接有透明板(1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圈(21)的左侧与左螺纹套(34)的内部螺纹连接,所述螺纹圈(21)的右侧与右螺纹套(33)的内部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二(36)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转杆(37),所述转杆(37)的左右两端与转壳(32)的中间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套(40)的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弹簧(41),所述弹簧(41)的上端与直杆(39)的下端固定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针,包括针灸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灸针(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防滑条(11),所述针灸针(1)的表面开设有刻度条(13),所述针灸针(1)的中间固定套接有滑动圈(15),所述针灸针(1)的下端活动套接有限位套(2),所述限位套(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螺纹圈(21),所述针灸针(1)的底部搭接有海绵块(43),所述海绵块(4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42),所述限位板(4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直杆(39),所述直杆(39)的下端活动套接有直套(40),所述直套(40)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保护壳(3),所述保护壳(3)的上端转动连接有转轴(31),所述转轴(3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转壳(32),所述转壳(32)的左侧上端固定连接有左螺纹套(34),所述转壳(32)的右侧上端固定连接有右螺纹套(33),所述保护壳(3)的内腔底部且位于直套(40)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承接轴(35),所述承接轴(35)的上端转动连接有转轴二(36),所述转轴二(36)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转杆二(38),所述转杆二(3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玮黎星程清连徐瑛汪梦洁
申请(专利权)人: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景德镇市昌江区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