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护结构、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618456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2 22:40
本申请涉及一种底护结构、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在底护结构中,可将底护本体上具有装配空间的一侧面安装在电池中,为电池提供结构防护;同时,装配空间内的积水,也可通过排出孔进行排出,减少底护本体上因积水而发生结构腐蚀,降低底护结构的强度。由于底护本体背向装配空间的一侧设有导流件,因此,电池在行进过程中,导流件可限制至少部分气流流入排出孔中。这样能有效降低行进过程中异响发生的几率,提升行车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池,特别是涉及底护结构、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技术介绍

1、随着动力电池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对电池的性能要求也随之增加。为降低底护板与液冷板之间积水问题,通常会在底护板上设置排液孔。然而,受限于传统底护板的结构设计缺陷,导致电池在行车过程中容易发生异响,严重影响行车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底护结构、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能有效降低行进过程中异响发生的几率,提升行车体验。

2、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底护结构,用于电池中,底护结构包括:底护本体,其一侧面具有装配空间;导流件,设于底护本体背向装配空间的一侧面,导流件或底护本体上设有与装配空间连通的排出孔;其中,导流件被构造为能限制至少部分气流流入排出孔中。

3、上述的底护结构,可将底护本体上具有装配空间的一侧面安装在电池中,为电池提供结构防护;同时,装配空间内的积水,也可通过排出孔进行排出,减少底护本体上因积水而发生结构腐蚀,降低底护结构的强度。由于底护本体背向装配空间的一侧设有导流件,因此,电池在行进过程中,导流件可限制至少部分气流流入排出孔中。这样能有效降低行进过程中异响发生的几率,提升行车体验。

4、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护本体沿预设方向的一端包括前侧端,排出孔设于导流件背向前侧端的一侧面。如此,将排出孔设置在导流件背向前侧端的一侧面上,即排出孔位于导流件的背风侧,这样能有效减少气流直接灌入排出孔中,极大降低行进过程中的异响。

5、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件朝向前侧端的一侧面包括导流面,导流面用于引导在预设方向上的气流绕过排出孔。如此,在导流件的迎风侧设置导流面,优化气流在底护本体上的流动路径,使之绕过排出孔,减少气流直接吹入排出孔中,从而降低行进过程中的异响。

6、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面相对底护本体倾斜,且导流面靠近排出孔的一端相对导流面靠近前侧端的一端更远离底护本体设置。如此,将导流面倾斜,并将导流面靠近排出孔的一端高于另一端设置,使得前侧端吹入的气流,会在导流面的作用下,被引导脱离底护本体的侧面并逐步远离,从而使得气流更难进入排出孔中。

7、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面靠近前侧端的一端与底护本体的侧面连接。如此,将导流面靠近前侧端的一端直接连接在底护本体上,使得两者之间不会产生台阶结构而影响气流的流动,从而有利于提升气流在底护本体上流动的顺畅性。

8、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件沿与预设方向相交的方向的两侧面均包括侧护面,两个侧护面均与导流面连接,且排出孔位于两个侧护面之间。如此,考虑导流件侧面的气流流动,可将排出孔位于两个侧护面之间,利用侧护面优化气流流动,减少气流流入排出孔中,进一步降低行进过程中的异响。

9、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护本体上沿朝背离装配空间的一侧凸起形成导流件,并在导流件朝向装配空间的一侧形成凹槽,排出孔通过凹槽与装配空间连通。如此,将导流件外凸形成在底护本体上,不仅简化导流件的成型工艺;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导流件与底护本体之间的结构强度。同时,通过导流件内的凹槽,可使得装配空间内的液体顺利从排出孔中排出,降低底护本体因积水而发生结构腐蚀的几率。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件包括多个,全部导流件间隔设于底护本体上,且各导流件与至少一个排出孔对应设置。如此,引入多个导流件,可使得装配空间内分布不同位置上的液体均能得到有效排出,进一步减低结构腐蚀的几率;同时,也能有效减少气流直接吹入排出孔中,极大降低行进过程中异响的发生。

11、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护本体包括主体部及翻边部,翻边部沿主体部的周向延伸设置,并与主体部之间形成装配空间,导流件设于主体部背向装配空间的一侧面,主体部和/或翻边部设有固定部。如此,通过固定部,便于底护本体稳定固定在电池中。

12、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上设有加强筋。如此,引入加强筋,可增强底护本体上的结构强度,有利于提升防护效果。

13、在一些实施例中,翻边部上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用于收容胶水。如此,在翻边部设置安装槽,方便胶水的注入,使得底护本体的安装更为稳固。

14、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箱体,电池箱体包括:箱主体;以上任一项的底护结构,底护本体具有装配空间的一侧面设于箱主体。

15、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护本体的边缘直接与箱主体连接,且两者之间不设置密封结构。如此,在底护本体与箱主体之间取消密封结构的引入,在满足降低底护结构因积水而导致腐蚀几率的前提下,可有效降低制造成本。

16、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电池包括以上的电池箱体。

17、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用电装置包括以上的电池。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底护结构,用于电池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护结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护本体(121)沿预设方向(X)的一端包括前侧端(12c),所述排出孔(127)设于所述导流件(126)背向所述前侧端(12c)的一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126)朝向所述前侧端(12c)的一侧面包括导流面(12e),所述导流面(12e)用于引导在所述预设方向(X)上的气流绕过所述排出孔(12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面(12e)相对所述底护本体(121)倾斜,且所述导流面(12e)靠近所述排出孔(127)的一端相对所述导流面(12e)靠近所述前侧端(12c)的一端更远离底护本体(121)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面(12e)靠近所述前侧端(12c)的一端与所述底护本体(121)的侧面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126)沿与所述预设方向(X)相交的方向的两侧面均包括侧护面(12f),两个所述侧护面(12f)均与所述导流面(12e)连接,且所述排出孔(127)位于两个所述侧护面(12f)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护本体(121)上沿朝背离所述装配空间的一侧凸起形成所述导流件(126),并在所述导流件(126)朝向所述装配空间的一侧形成凹槽(12g),所述排出孔(127)通过所述凹槽(12g)与所述装配空间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底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126)包括多个,全部所述导流件(126)间隔设于所述底护本体(121)上,且各所述导流件(126)与至少一个所述排出孔(127)对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底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护本体(121)包括主体部(12a)及翻边部(12b),所述翻边部(12b)沿所述主体部(12a)的周向延伸设置,并与所述主体部(12a)之间形成装配空间,所述导流件(126)设于所述主体部(12a)背向所述装配空间的一侧面,所述主体部(12a)和/或所述翻边部(12b)设有固定部(12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底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12a)上设有加强筋(124)。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底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部(12b)上设有安装槽(125),所述安装槽(125)用于收容胶水。

12.一种电池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箱体包括: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护本体(121)的边缘直接与所述箱主体(11)连接,且两者之间不设置密封结构。

14.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电池箱体。

15.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护结构,用于电池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护结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护本体(121)沿预设方向(x)的一端包括前侧端(12c),所述排出孔(127)设于所述导流件(126)背向所述前侧端(12c)的一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126)朝向所述前侧端(12c)的一侧面包括导流面(12e),所述导流面(12e)用于引导在所述预设方向(x)上的气流绕过所述排出孔(12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面(12e)相对所述底护本体(121)倾斜,且所述导流面(12e)靠近所述排出孔(127)的一端相对所述导流面(12e)靠近所述前侧端(12c)的一端更远离底护本体(121)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面(12e)靠近所述前侧端(12c)的一端与所述底护本体(121)的侧面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126)沿与所述预设方向(x)相交的方向的两侧面均包括侧护面(12f),两个所述侧护面(12f)均与所述导流面(12e)连接,且所述排出孔(127)位于两个所述侧护面(12f)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护本体(121)上沿朝背离所述装配空间的一侧凸起形成所述导流件(126),并在所述导流件(126)朝向所述装配空间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嘉卿蒋奉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