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高亮度背光模组扩散膜及其制作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高亮度背光模组扩散膜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598143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2 22: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亮度背光模组扩散膜及其制作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在PET基膜表面,涂布一定量小颗粒物质,形成一层结构涂层,再将此结构涂层制成更具有一定角度的结构,通过这个结构,增加光学改变出射光的出射角度及光利用率,提高产品亮度;同时因表面结构处理过程,减少了表层粒子异常凸出或脱落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聚酯薄膜领域,涉及一种高亮度背光模组扩散膜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国际it行业迅速发展,使得相关液晶显示行业不断推陈出新,其中一项重要更新指标即为亮度。

2、背光模组即是提供lcd显示器产品中的一个背面光源。一般由背光光源,多层背光材料及支撑架组成。背光质量决定了液晶显示的亮度,出射光均匀度,色阶等重要参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液晶显示屏的发光效果。

3、目前最直接的提升亮度就是增加背光光源,但也使得lcd耗电量居高不下,背光源作为lcd模组中最费电的配件。随着背光光源的增加,不仅成本会显著增加,且光源增加,散热源及热量增多,模组膜片易因受热而产生微形变造成光学不良现象如摩尔干涉,吸附,接触磨伤等。因此在不增加光源的情况下提高背光模组亮度进而增加lcd亮度也是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4、通过调整背光模组内功能膜片的光有效穿过利用率,同样可以达到提升模组亮度要求。据相关研究,从传统背光光源所发射出来的光,经过反射膜、棱镜膜、扩散膜等光学薄膜之后,只会由约60%的光进入到显示屏的偏光膜上。所以通过调整光学膜片对发射光的利用率,也可以提升背光亮度。常见的方法是利用带结构的微凹辊,直击涂布,使涂层带有结构。但料液内含有大量微粒子,涂布外观画面不易控制,表面转移后,表面粒子排布异常,易有浮于表面的粒子,这些浮于表面的粒子(尤其大粒子)易造成接触划伤或易掉落造成异物磨伤等不良。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提升上扩散片对光的利用率来提升背光亮度。本专利技术利用在pet基膜表面,涂布一定量小颗粒物质,形成一层结构涂层,再将此结构涂层制成更具有一定角度的结构,通过这个结构,增加光学改变出射光的出射角度及光利用率,提高产品亮度。同时因表面结构处理过程,减少了表层粒子异常凸出或脱落风险。

2、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亮度背光模组扩散膜及其制作方法。

3、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高亮度背光模组扩散膜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1)在23-250um厚度的pet基膜的一面使用微凹涂布方式涂布微粒子悬浮液;经70-130℃烘箱,烘干0.5-1.5min,形成8~30um厚度的软涂层;

5、2)经具有微结构的结构压辊用1~3kg的压力挤压后,再经400~800mj的uv照射固化;

6、3)在所述pet基膜的另一面涂布硬化保护层液,经70-130℃烘箱,烘干0.5-1.5min,形成2-3um厚度的硬化层,得到所述高亮度背光模组扩散膜;

7、其中,微粒子悬浮液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丙烯酸uv树脂80~100份、微粒子30~50份、溶剂20~40份、分散剂0.05~0.2份、流平剂0.01~0.1份;其中微粒子选自pmma颗粒、pbma颗粒、二氧化硅颗粒中的一种或多种;

8、硬化保护层液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丙烯酸树脂20~40份、硬化粒子0.04~0.2份、溶剂15~50份、分散剂0.01~0.02份、抗静电剂0.1~0.3份;其中所述硬化粒子选自pmma颗粒、pbma颗粒、尼龙颗粒中的一种或多种;丙烯酸树脂为丙烯酸uv树脂或丙烯酸热固树脂。

9、作为优选,当所述硬化保护层液中的所述丙烯酸树脂为丙烯酸热固树脂时,还包括固化剂1.8~3.2份。

10、作为优选,当所述硬化保护层液中的所述丙烯酸树脂为丙烯酸uv树脂时,所述步骤3)中烘干后还用200~600mj的uv照射固化。

11、作为优选,所述结构压辊表面为平行条形锯齿状结构,锯齿的峰与峰的间距70微米,峰高15微米。

12、作为优选,所述微粒子包括1-10um粒径的小粒子和/或10-25um粒径的大粒子。

13、作为优选,所述硬化粒子的粒径范围为1-10um。

14、作为优选,所述微粒子悬浮液的溶剂包括环己酮、丁酮、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甲苯中的一种或多种。

15、作为优选,所述硬化保护层液的溶剂包括环己酮、丁酮、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甲苯中的一种或多种。

16、作为优选,所述微粒子悬浮液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丙烯酸uv树脂:95份、环己酮:15份、醋酸乙酯:12份、丁酮:14份、分散剂:0.1份、5~7um的pmma小粒子:10份、12~25um的二氧化硅大粒子:20份、流平剂:0.02份;

17、所述硬化保护层液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丙烯酸uv树脂:25份、醋酸乙酯:25份、分散剂:0.018份、3~7um的尼龙小粒子:0.18份、抗静电剂:0.25份。

18、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任一上述方法制备的高亮度背光模组扩散膜。

19、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0、本专利技术通过特殊的工艺和配比,生产出一种扩散膜,此种扩散膜组装的背光模组具有更高的模组亮度,对光的利用率更高,此工艺可以避免表面微粒子粉屑的产生,减免异物磨伤风险。同时降低背光模组光珠发光强度和数量,避免模组内膜片受热变形,也降低背光模组材料成本和用电成本。

21、更为具体地,本专利技术通过调整光线角度及利用率,增加了扩散膜的亮度,降低模组背光灯珠成本。同时,也减少了模组因光源发热引起的模组受热变形风险。其次,本专利技术采用压制成型,消除了涂布表面漂浮表面的粒子,减少了微粒子的脱落,降低了异常凸出点(脱落粒子或携带的树脂)划伤风险。最后本专利技术生产制造方式方便简单,可一次成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亮度背光模组扩散膜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硬化保护层液中的所述丙烯酸树脂为丙烯酸热固树脂时,还包括固化剂1.8~3.2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硬化保护层液中的所述丙烯酸树脂为丙烯酸UV树脂时,所述步骤3)中烘干后还用200~600mj的UV照射固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压辊表面为平行条形锯齿状结构,锯齿的峰与峰的间距70微米,峰高15微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粒子包括1-10um粒径的小粒子和/或10-25um粒径的大粒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硬化粒子的粒径范围为1-10u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粒子悬浮液的溶剂包括环己酮、丁酮、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甲苯中的一种或多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硬化保护层液的溶剂包括环己酮、丁酮、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甲苯中的一种或多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粒子悬浮液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丙烯酸UV树脂:95份、环己酮:15份、醋酸乙酯:12份、丁酮:14份、分散剂:0.1份、5~7um的PMMA小粒子:10份、12~25um的二氧化硅大粒子:20份、流平剂:0.02份;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方法制备的高亮度背光模组扩散膜。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亮度背光模组扩散膜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硬化保护层液中的所述丙烯酸树脂为丙烯酸热固树脂时,还包括固化剂1.8~3.2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硬化保护层液中的所述丙烯酸树脂为丙烯酸uv树脂时,所述步骤3)中烘干后还用200~600mj的uv照射固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压辊表面为平行条形锯齿状结构,锯齿的峰与峰的间距70微米,峰高15微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粒子包括1-10um粒径的小粒子和/或10-25um粒径的大粒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晶晶沈渊曹建许世峰杨国扣
申请(专利权)人:凯鑫森上海功能性薄膜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