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鸭源性冠状病毒S1蛋白基因。其具有SEQ?ID?No.5、6所示的基因序列;其克隆方法为:选取鸭源性冠状病毒ZZ2004株,以5′-GACTGAACAAAAGACCGACT-3′为上游引物,以5′-GCCATCGCTCTTAGTAACAT-3′为下游引物;以5′-GGTGGCTCTCGTATACAAAC-3′为上游引物,以5′-GCAGTAATACCACCAAAAGC-3′为下游引物;RT-PCR扩增S1蛋白基因全长片段,再与pMD18-T载体连接。与同类冠状病毒相比,该病毒变异程度大、感染谱广,研究其S1蛋白基因结构,对于研制开发基因工程亚单位蛋白疫苗及防治药物,进而防控IB的发生与流行有着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鸭源性冠状病毒ZZ2004的S1蛋白基因及其克隆方法与应用。
技术介绍
1937年,冠状病毒(Coronaviruses)首先从鸡身上分离出来。1965年,分离出第一株人的冠状病毒。由于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其外膜上有明显的棒状粒子突起,使其形态看上去像中世纪欧洲帝王的皇冠,因此命名为“冠状病毒”。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点和核苷酸序列的差异,目前冠状病毒科分为冠状病毒和环曲病毒两个属。冠状病毒科的代表株为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该病毒为有囊膜、呈中等多形性球状或椭圆形的病毒粒子,表面有杆状突起。禽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冠状病毒科的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常见多发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表现为呼吸型、肾型、肠型、腺胃型等多种病型。该病可感染所有日龄的鸡,导致生长迟缓、死亡、增重和饲料报酬降低。IBV往往引起复合感染,如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慢性呼吸道病(CRD)等,并可继发细菌性疾病,如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从而加重了对鸡群的危害。据《世界家禽》1999年资料,全世界的禽病中,以呼吸系统疾病最为严重,其中IB是世界大多数地区危害养鸡业的主要疾病。1988年以来,IB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相继流行,疫区的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10~30%。国内外已报道的IBV有26种以上血清型,因血清型及新变型众多,不同血清型之间缺乏交叉保护,新的变异株不断出现和流行,是造成鸡群免疫失败的原因。这使得IB对养鸡业造成的威胁持续存在。而掌握流行毒株的生物学特性和流行特点是正确使用疫苗的前提。2004年5月,河南省郑州某养殖场发生了以腹泻和生长迟缓为主要症状的疑似IB疾病,感染鸡主要表现精神沉郁,下痢,生长缓慢及抵抗力下降,发病率为100%,死亡率达10%以上,感染鸡群的生产性能显著降低。调查中显示,与鸡舍相距仅150米左右处有一个1700只的肉鸭群,在第一批鸡发病前约10天左右鸭群发生过类似症状的疾病,但没有造成大量死亡。死亡鸡病变主要为小肠出血,肠壁变薄,有的有溃荡,小肠绒毛脱落,腺胃乳头肿大、粘膜脱落,有的肌胃和腺胃交界处有出血,肌胃有出血或溃荡,肾脏肿大,呈“花斑肾”,肺脏无明显变化,法氏囊、胸腺等免疫器官萎缩;病鸭剖检以肾脏肿大,苍白兼有出血、腿肌及肝脏出血为主要特征。在同地区的其他鸡场也发生了同样症状的疾病,虽然经过多种IBV疫苗的免疫但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河南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开展了对该疫病的研究工作,结果从发病鸭体内分离到一株病毒,鉴定为IBV,命名为鸭源性冠状病毒ZZ2004株,保藏编号为CGMCC NO.3842,其专利申请号为201010225577.4,此为首次有关家鸭感染IBV的报道。IBV粒子含有3种特异性蛋白,即核衣壳蛋白(N),膜蛋白(M)和纤突蛋白(S);S蛋白位于病毒粒子表面,由等摩尔的S1和S2两个亚单位组成。S蛋白是IBV最重要的保护-->性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在病毒吸附细胞过程中发挥作用,在血清学分类上起决定性作用。Kochetal(1990)的研究证实IBV S1蛋白上存在6个抗原决定簇,分别为A,B,C,D,E和F,其中S1上A,B,C三个决定簇有部分重叠,而只有S1的D产生的抗体同时具有中和作用和血凝抑制作用;S蛋白变异很大,其中变异最突出的部位发生在S1上,其中某些氨基酸的改变将改变抗原决定簇的构象,导致新的变异株的产生;研究还表明,S1蛋白与宿主细胞膜粘附后,可诱导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S1还能诱导鸡的特异性CTL应答;S1蛋白的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HVR)被认为与中和表位相关;IBV毒株的组织亲和性及其毒力取决于S1蛋白的N端。所以当前深入系统的研究IBV的S1蛋白基因,进而从分子水平上揭示IBV的流行和变异规律,对于研制开发有效基因工程亚单位蛋白疫苗及防治IB的药物,进而预防和控制IB的发生与流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对鸭源性冠状病毒ZZ2004中的S1蛋白基因进行了分析测序,给出了一种克隆该S1蛋白基因的方法,并说明了其用途。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鸭源性冠状病毒的S1蛋白基因,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5所示。一种鸭源性冠状病毒的S1蛋白基因,其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6所示。上述鸭源性冠状病毒的S1蛋白基因的克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取鸭源性冠状病毒ZZ2004株,以5′-GACTGAACAAAAGACCGACT-3′为上游引物,以5′-GCCATCGCTCTTAGTAACAT-3′为下游引物;以5′-GGTGGCTCTCGTATACAAAC-3′为上游引物,以5′-GCAGTAATACCACCAAAAGC-3′为下游引物;2)分别通过RT-PCR的方法扩增出鸭源性冠状病毒ZZ2004株S1蛋白基因全长片段,PCR的扩增条件94℃,5min;94℃1min,53℃1min,72℃1min,共35个循环,最后于72℃延伸10min,4℃结束反应;3)然后将S1蛋白基因片段分别与pMD18-T载体连接。上述鸭源性冠状病毒的S1蛋白基因在制备IBV基因工程亚单位蛋白疫苗中的应用,该S1蛋白基因可被克隆到质粒载体或真核表达载体上进一步研制出IBV核酸疫苗及活载体疫苗对预防IBV将具有重要意义。上述鸭源性冠状病毒的S1蛋白基因在制备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药物中的应用,该S1蛋白基因一旦被导入植物,并在植物中表达出活性蛋白,有望研制出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作为禽类饲料添加剂,家禽食用含有该种抗原的转基因植物,将激发肠道免疫系统,从而产生对IBV的免疫能力。上述鸭源性冠状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ZZ2004,已于2010年4月29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其简称为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该鸭源性冠状病毒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0.3842,其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010225577.4。本专利技术具有积极有益的效果:研究表明,S1蛋白与宿主细胞膜粘附后,可诱导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S1还能诱导鸡的特异性CTL应答,S1蛋白同时决定着IBV毒株的组织亲和性及其毒力。鉴于-->本病毒S1基因变异突出的特点,同时本病毒的感染谱明显不同于其它毒株,所以深入系统的研究IBV的S1蛋白基因,进而从分子水平上揭示IBV的流行和变异机制,研制出IBV核酸疫苗、活载体疫苗及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药物,对于预防和控制IB的发生与流行有着重要的意义。附图说明图1为鸭源性冠状病毒ZZ2004的S1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图谱(说明书附图第1、2页为一幅连续的图谱);图2为鸭源性冠状病毒ZZ2004分离株与参考毒株S1蛋白系统进化树;图3为鸭源性冠状病毒ZZ2004的S1基因RT-PCR扩增结果,图中左为P1引物扩增产物,右为P2引物扩增产物。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鸭源性冠状病毒的S1蛋白基因,其特征在于,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5所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鸭源性冠状病毒的S1蛋白基因,其特征在于,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5所示。2.一种鸭源性冠状病毒的S1蛋白基因,其特征在于,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6所示。3.权利要求1或2所述鸭源性冠状病毒的S1蛋白基因的克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选取鸭源性冠状病毒ZZ2004株,以5′-GACTGAACAAAAGACCGACT-3′为上游引物,以5′-GCCATCGCTCTTAGTAACAT-3′为下游引物;以5′-GGTGGCTCTCGTATACAAAC-3′为上游引物,以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兴友,姚四新,赵淑秋,刘金华,王宪文,王丽荣,王自良,赵坤,王青,赵朴,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科技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