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振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56520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5 20:50
本技术涉及一种扭振减振器(1),其包括输入部件(10)和输出部件(2)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和第二弹簧元件(30,40),其中输入部件(10)和输出部件(2)抵抗第一和第二弹簧元件(30,40)的作用围绕扭振减振器(1)的旋转轴线(A)相对于彼此受限地可扭转地支承,其中第二弹簧元件(40)相对于第一弹簧元件(30)缩短地构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扭振减振器,所述扭振减振器用于抵消具有振动的驱动侧与待减振的从动侧之间的扭振。


技术介绍

1、在往复活塞式发动机中,在进气、压缩、做功和排气时加速的活塞运动和气体力的周期性过程结合各个缸的点火次序引起曲轴和所连接的呈飞轮形式的飞轮质量的旋转不均匀性。因为动力总成由于旋转构件的惯性矩和刚性是一种具有表征性固有频率的能扭振的构造,所以由发动机引入的旋转不均匀性强制地引起扭振,所述扭振会未经减振地引起不期望的副作用,如部件的声音异常或提高的磨损。为了降低所述影响,使用扭振减振器。

2、从现有技术中已知一种扭振减振器,所述扭振减振器设置用于在机动车辆的动力总成中的尤其扭振的补偿,以便不将由内燃机产生的扭振转送给变速器,从而提高所述变速器的使用寿命。对应的扭振减振器例如从us 2020/0032853 a1中已知。为了补偿对应的扭振,不仅在发动机侧而且在变速器侧分别安装旋转的飞轮质量。所述飞轮质量彼此同轴地并且可扭转地设置,并且抵抗弹簧元件的作用围绕扭振减振器的旋转轴线相对于彼此受限地可扭转地支承。弹簧元件和飞轮质量一起形成构成为双质量飞轮的扭振减振器。

3、由于划分成在发动机侧上的输入侧的飞轮质量和在变速器侧上的输出侧的飞轮质量,旋转的变速器部件的惯性矩提高。通过有针对性地协调弹簧元件,扭振减振器的共振频率明显移位到低于发动机的和进行激励的发动机布置的怠速转速。由此,发生内燃机与动力总成的扭振脱耦。

4、为了能够以随后根据两个飞轮质量的扭转角而提高的弱的第一阻力矩实现尽可能平缓的启动,飞轮质量主要配备有两组各一对弹簧元件。那么,所述弹簧元件要么成对地串联设置要么成对地并联设置。从现有技术中也已知一种扭振减振器,所述扭振减振器具有另外的弹簧元件,以便实现扭矩的分级增加,所述扭矩抵抗飞轮质量相对于彼此的扭转。在此不利的是,需要多个弹簧元件,所述弹簧元件不仅使制造价格上涨,而且引起扭振减振器的增加的重量,并且此外进一步限制扭振减振器的结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本技术所基于的目的在于,至少部分地克服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问题。

2、所述目的借助于本技术的扭振减振器的特征来实现。本技术的其他有利的设计方案在本文中说明。在实施例中单独列出的特征可以以技术上有意义的方式彼此组合并且可以定义本技术的其他设计方案。此外,在说明书中详细说明和阐述了本技术的特征,其中示出本技术的其他优选的设计方案。

3、根据本技术的扭振减振器包括: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弹簧元件和第二弹簧元件,其中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抵抗第一和第二弹簧元件的作用围绕扭振减振器的旋转轴线相对于彼此受限地可扭转地支承,并且其中第二弹簧元件相对于第一弹簧元件缩短地构成。

4、预先加以考虑地要注意的是,在此使用的数词如“第一”和“第二”优先仅用于区分多个相同类型的对象、大小或过程,即尤其不强制性规定所述对象、大小或过程的彼此的相关性和/或顺序。如果需要相关性和/或顺序,则这在此明确说明或者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研究具体描述的设计方案时是显而易见的。

5、如从现有技术中已知,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涉及输入侧的飞轮质量和从动侧的飞轮质量,经由所述输入侧的飞轮质量引入旋转运动,所述从动侧的飞轮质量由驱动侧的飞轮质量驱动并且随后在从动侧再次输出旋转能量。输出部件和/或输入部件优选地构成为钣金元件,其中输出部件和输入部件替选地优选地构成为铸件或锻件。此外优选地,输出部件和输入部件的制造不限于所述制造方法。

6、第二弹簧元件相对于第一弹簧元件缩短,其中在此缩短意味着第二弹簧元件相对于第一弹簧元件尤其在环周方向上的较小的延伸。

7、扭振减振器原则上不限于在内燃机与变速器之间的设置。扭振减振器也可以优选地结合皮带轮脱耦器使用。此外优选地,用于对扭振进行减振的一般性使用在各种机械元件上尤其在齿轮减振器中是可行的。

8、优选地,在输入部件相对于输出部件扭转时,第一弹簧元件首先抵抗扭转,其中第二弹簧元件在输入部件相对于输出部件进一步扭转之后才抵抗扭转。在此,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的角位置彼此设定成,使得借此依次操控弹簧元件是可行的。通过弹簧元件的不同切换,关于扭转角得出至少两级的扭矩相关的减振特性曲线。因为最初仅第一弹簧元件抵抗扭转,所以第一弹簧元件的阻力矩形成阻力特性曲线的第一级。

9、优选地,第二弹簧元件在输入部件相对于输出部件扭转了过渡角度时才抵抗扭转。因此,第一弹簧元件和第二弹簧元件在扭转了所述过渡角度时才对输入部件相对于输出部件的进一步扭转施加共同的阻力矩,从而一起形成阻力特性曲线的第二级。

10、优选地,第一弹簧元件在输入部件相对于输出部件扭转了自由角度时才抵抗扭转。因此,输入部件相对于输出部件的轻微扭转是可行的,而第一弹簧元件或第二弹簧元件没有在扭转开始时已经施加阻力矩。如果自由角度已被对应地选择,则自由角度允许在没有预紧的弹簧元件的情况下的安装,并且为小齿轮起动提供良好的隔离能力。

11、第一弹簧元件和第二弹簧元件优选地相对于彼此设置成,使得在输入部件相对于输出部件扭转时,扭振减振器在运行中不具有理论上的不平衡。通过输入部件相对于输出部件的扭转同样发生增加的弹簧压缩量,从而也发生第一弹簧元件和第二弹簧元件的重心移置。为了通过所述过程不在扭振减振器内产生又将触发扭振的不平衡,弹簧元件在质量技术上彼此无不平衡地设置。

12、第一弹簧元件和第二弹簧元件优选地弧形地构成,并且在构成在输出部件和/或输入部件处的通道区域中被引导。至少输出部件在环周侧并且彼此相对置地具有第一通道区域和第二通道区域,所述第一通道区域和所述第二通道区域在输出部件的环周的一部分上延伸。此外,输出部件在径向外侧具有第一止挡部和同样彼此对称地构成的第二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同样在输出部件的部分环周上延伸并且将第一通道区域和第二通道区域彼此分隔开。

13、第一弹簧元件和第二弹簧元件优选地分别包括至少一个压力弹簧,其中压力弹簧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压力弹簧利用所述第一侧和第二侧支撑在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的止挡部上。

14、输出部件或输入部件优选地构成为翼形法兰,其中翼形法兰具有两个径向远离翼形法兰体部延伸的翼部,所述翼部用作第一弹簧元件和第二弹簧元件的止挡部。翼部优选地彼此对称地构成,尤其在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中相对于旋转轴线点对称地构成。替选地,翼部相对于穿过旋转轴线垂直伸展的轴线对称,但是不相对于旋转轴线点对称。

15、此外优选地,第一弹簧元件和/或第二弹簧元件构成为弹簧组,其中弹簧组由外弹簧和与所述外弹簧同轴在内部设置的且缩短的内弹簧构成。根据第一弹簧元件和/或第二弹簧元件的所述构造,缩短的内弹簧同轴地集成在相应的外弹簧内。内弹簧相对于外弹簧缩短,并且不可运动地支承在外弹簧内。将第一弹簧元件和第二弹簧元件构成为弹簧组有利的是,在内弹簧和外弹簧的彼此分别不同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扭振减振器(1),所述扭振减振器包括:输入部件(10)和输出部件(2)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弹簧元件(30)和第二弹簧元件(40),其中所述输入部件(10)和所述输出部件(2)抵抗所述第一弹簧元件(30)和第二弹簧元件(40)的作用围绕所述扭振减振器(1)的旋转轴线(A)相对于彼此受限地可扭转地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簧元件(40)相对于所述第一弹簧元件(30)缩短地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输入部件(10)相对于所述输出部件(2)扭转时,首先所述第一弹簧元件(30)抵抗所述扭转,其中所述第二弹簧元件(40)在所述输入部件(10)相对于所述输出部件(2)进一步扭转之后才抵抗所述扭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簧元件(40)在所述输入部件(10)相对于所述输出部件(2)扭转了过渡角度时才抵抗所述扭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元件(30)在所述输入部件(10)相对于所述输出部件(2)扭转了自由角度时才抵抗所述扭转。p>

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第一弹簧元件(30)或第二弹簧元件(40)构成为弹簧组(50),其中所述弹簧组(50)由外弹簧(51)和缩短的内弹簧(52)构成,所述内弹簧与所述外弹簧同轴地设置在内部。

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元件(30)和第二弹簧元件(40)分别包括至少一个压力弹簧。

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元件(30)和第二弹簧元件(40)弧形地构成,并且在构成在所述输出部件(2)和/或所述输入部件(10)处的通道区域中被引导。

8.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部件(2)或所述输入部件(10)构成为翼形法兰(20)。

9.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部件(2)和/或所述输入部件(10)构成为钣金元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扭振减振器(1),所述扭振减振器包括:输入部件(10)和输出部件(2)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弹簧元件(30)和第二弹簧元件(40),其中所述输入部件(10)和所述输出部件(2)抵抗所述第一弹簧元件(30)和第二弹簧元件(40)的作用围绕所述扭振减振器(1)的旋转轴线(a)相对于彼此受限地可扭转地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簧元件(40)相对于所述第一弹簧元件(30)缩短地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输入部件(10)相对于所述输出部件(2)扭转时,首先所述第一弹簧元件(30)抵抗所述扭转,其中所述第二弹簧元件(40)在所述输入部件(10)相对于所述输出部件(2)进一步扭转之后才抵抗所述扭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簧元件(40)在所述输入部件(10)相对于所述输出部件(2)扭转了过渡角度时才抵抗所述扭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振减振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元件(30)在所述输入部件(10)相对于所述输出部件(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德烈亚斯·斯塔弗尔梅拉妮·西尔曼
申请(专利权)人: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