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子,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方法及用电设备。
技术介绍
1、随着电子设备的发展与普及,人们对电子设备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目前,需要充电的电子设备(以下简称用电设备)可以通过与供电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并控制供电设备根据充电协议对用电设备充电。
2、然而,当用电设备及供电设备均支持多个充电协议时,用电设备可以在充电过程中根据需求控制供电设备进行充电协议的切换。例如,用电设备可以根据预设规则控制供电设备将当前充电协议切换至充电功率更高的充电协议继续充电。而用电设备如何实现对多个充电协议的协同管理(例如,是否进行充电协议切换,何时进行充电协议的切换,如何进行充电协议的切换等),成为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方法及用电设备,在将用电设备采用的充电协议从第一协议切换至第二协议时,控制供电设备先以预设充电参数对用电设备充电,再根据第二协议对用电设备充电,用电设备在先以预设充电参数充电的设计可以为用电设备完成对第二协议的匹配提供充分的时间,实现了对用电设备切换充电协议的时间、用电设备匹配第二协议的时间协同管理,减少了供电设备根据第二协议对用电设备充电时用电设备未匹配第二协议的概率,可提升用电设备的充电速度,可提升用户体验。
2、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充电方法,应用于用电设备。用电设备用于通过线缆连接至供电设备,并控制供电设备向用电设备供电。用电设备及供电设备均支持第一协议和第二协议。充电方法包括:控制供电设备根据第一协议对用电设备
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充电方法还包括:响应于确认供电设备支持第二协议,断开与供电设备基于第一协议的通信连接。显然,用电设备在确认供电设备支持第二协议后,可以通过断开与供电设备基于第一协议的通信连接,使供电设备停止根据第一协议对用电设备充电,并自动切换至以预设充电参数对用电设备充电,即用电设备可以基于供电设备自身特性控制供电设备以预设充电参数对用电设备充电,提高充电方法设计的方便性和充电方法运行的快捷性。
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电设备包括电连接的充电管理单元和电池,在控制供电设备根据第一协议对用电设备充电之前。充电方法还包括:根据第一协议,控制充电管理单元调节对电池的输出。显然,用电设备根据第一协议控制充电管理单元调节对电池的输出后,即可实现匹配第一协议。如此,可以减少由于供电设备根据第一协议对用电设备充电时用电设备未匹配第一协议,而导致的充电停滞、充电速度慢或输入电池的瞬时电压、电流过大的情况,提高用电设备充电的安全性和流畅性。
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第一协议,控制充电管理单元调节对电池的输出,包括:根据第一协议输出第一管理信息给充电管理单元;充电管理单元根据第一管理信息调节对电池的输出;其中,第一管理信息包括当用电设备根据第一协议充电时,充电管理单元的内部参数或输出参数的目标值。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电设备包括电连接的充电管理单元和电池。在控制供电设备根据第二协议对用电设备充电之前,充电方法还包括:根据第二协议,控制充电管理单元调节对电池的输出。显然,用电设备根据第二协议控制充电管理单元调节对电池的输出后,即可实现匹配第二协议。如此,可以减少由于供电设备根据第二协议对用电设备充电时用电设备未匹配第二协议,而导致的充电停滞、充电速度慢或输入电池的瞬时电压、电流过大的情况,提高用电设备充电的安全性和流畅性。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第二协议,控制充电管理单元调节对电池的输出,包括:根据第二协议输出第二管理信息给充电管理单元;充电管理单元根据第二管理信息调节对电池的输出;其中,第二管理信息包括当用电设备根据第二协议充电时,充电管理单元的内部参数或输出参数的目标值。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电设备包括电连接的充电管理单元和电池,控制供电设备以预设充电参数对用电设备充电包括:输出预设管理信息给充电管理单元;充电管理单元根据预设管理信息调节对电池的输出;其中,预设管理信息包括当用电设备根据预设充电参数充电时,充电管理单元的内部参数或输出参数的目标值。显然,充电管理单元按照预设管理信息调节自身内部参数,且供电设备根据预设充电参数对用电设备充电后,可以使充电管理单元对电池的输出等于预设充电参数,实现根据预设充电参数对用电设备充电。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控制供电设备根据第一协议对用电设备充电之前,充电方法还包括:确认用电设备与供电设备通过线缆连接;及确认供电设备支持第一协议。显然,用电设备可以通过检测第一引脚单元的电平变化,从而确定用电设备与供电设备是否通过线缆连接,并在确定用电设备与供电设备通过线缆连接后及时识别供电设备是否支持第一协议。用电设备识别供电设备是否支持第一协议的优先级高于用电设备识别供电设备是否支持第二协议的优先级。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流能力信息包括线缆可通过的电流最大值和/或线缆可工作的电压最大值。线缆包括存储单元。充电方法还包括:从存储单元中获取线缆的通流能力信息。显然,用电设备可以在确定存储单元存在后,通过第一通道从存储单元获取通流能力信息,并根据获取的通流能力信息计算供电设备根据充电协议充电时的实际充电参数。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获取线缆的通流能力信息之前,充电方法还包括:确认线缆包括存储单元;对存储单元供电。显然,用电设备可以根据第一协议的规定,通过成为存储单元的供电方,从而通过第一通道从存储单元获取通流能力信息。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控制供电设备以预设充电参数对用电设备充电之后,充电方法还包括:确认线缆不包括存储单元;调用预设能力信息,其中,预设能力信息为线缆不包括存储单元时,线缆的通流能力信息。显然,用电设备确认线缆不包括存储单元之后,可以根据预设能力信息计算用电设备以第二协议充电时的实际充电参数。可以在降低用电设备以第二协议充电时实际充电参数中的部分或全部参数超出线缆的通流能力概率,降低用电设备受损的概率,提高充电内的安全性的同时,使用电设备可以继续以第二协议进行充电,可以提高用电设备的充电功率。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对存储单元供电之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方法,应用于用电设备,所述用电设备用于通过线缆连接至供电设备,并控制所述供电设备向所述用电设备供电,所述用电设备及所述供电设备均支持第一协议和第二协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设备包括电连接的充电管理单元和电池,在控制所述供电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协议对所述用电设备充电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设备包括电连接的充电管理单元和电池,在控制所述供电设备根据所述第二协议对所述用电设备充电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流能力信息包括所述线缆可通过的电流最大值和/或所述线缆可工作的电压最大值,所述线缆包括存储单元,所述方法还包括: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所述线缆的通流能力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所述存储单元供电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设备包括第一协议单元,所述控制所述供电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协议对所述用电设备充电,包括: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设备包括第二协议单元,所述控制所述供电设备根据所述第二协议对所述用电设备充电,包括: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设备以所述预设充电参数充电时的充电功率小于所述用电设备以所述第一协议充电时的充电功率,且所述用电设备以所述预设充电参数充电时的充电功率小于所述用电设备以所述第二协议充电时的充电功率。
12.一种用电设备,所述用电设备用于通过线缆连接至供电设备,并控制所述供电设备向所述用电设备供电,所述供电设备支持第一协议和第二协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设备包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方法,应用于用电设备,所述用电设备用于通过线缆连接至供电设备,并控制所述供电设备向所述用电设备供电,所述用电设备及所述供电设备均支持第一协议和第二协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设备包括电连接的充电管理单元和电池,在控制所述供电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协议对所述用电设备充电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设备包括电连接的充电管理单元和电池,在控制所述供电设备根据所述第二协议对所述用电设备充电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流能力信息包括所述线缆可通过的电流最大值和/或所述线缆可工作的电压最大值,所述线缆包括存储单元,所述方法还包括: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所述线缆的通流能力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连生,王超,董传龙,冯梓允,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