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路基工程,具体涉及一种百米级高填方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我国西南地区高速发展,山区公路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在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隧道群、隧道之间的桥梁工程。当隧道洞渣集中、方量大、且无理想的弃土场时,如何更好地平衡土石方、减少弃方,确保工程施工进度和节约工程造价,这在公路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2、一般情况下,可把连接两隧道之间的桥梁工程改为路基工程的方案,这样会更符合工程的实际情况。但往往由于山体险峻,原设计桥梁的墩柱通常也较高,致使新方案的路基填筑高度往往也是很高的,边坡填筑高度可达到六七十米甚至百米级;加之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容易导致高填方路基的稳定性较差、工后沉降严重以及路基强度不足等问题,因此亟需提出一种整体稳定性好、强度高且路基工后沉降小的百米级高填方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百米级高填方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并具体公开了以下技术方案:
2、一种百米级高填方结构,包括设置于山体一侧的路基填方体,所述路基填方体与山体之间设置有填平区,所述路基填方体的顶部设置有路面,所述路基填方体远离山体的一侧设置有边坡,所述边坡的坡脚处设置有仰斜式挡土墙,所述边坡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边坡、第二边坡和第三边坡,所述第一边坡和所述第二边坡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宽平台,所述第二边坡与第三边坡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宽平台;
3、所述第一边坡的表面设
4、所述第一边坡、第二边坡以及第三边坡均包括若干级单元边坡,所述单元边坡的坡率为1:1.5或1:1.75或1:2。
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边坡的大桩号部位保留设置有第一原山体岩质边坡,所述第一宽平台的大桩号下游处保留设置有第二原山体岩质边坡。
6、进一步的,所述路基填方体的底部沿原沟谷地形的坡面设置有基底盲沟,所述路基填方体的坡脚外设置有过水隧道,所述填平区和边坡上设置有改沟,所述路面的下方设置有排水涵,所述排水涵与所述改沟连通。
7、一种百米级高填方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s1、施工前准备:勘察地形地貌、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保证拟建路基填方体内无影响基础稳定的不良地质,地基基础稳定性良好;
9、s2、填料路用性能评价:对典型的隧道洞渣风化岩进行取样与系统的室内试验测试,明确风化岩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和水理特性,评价风化岩作为路基填料的适宜性;
10、s3、基底处理:完全清除表层松散土体,使路基填方体位于岩质地基上,确保地基容许承载力大于路基填方体引起的附加应力,并减少或避免地基部分的沉降,在稳定的斜坡上,当地面横坡坡率小于1:5时,清除地表草皮、腐殖土并碾压密实后,直接填筑路基,当地面横坡的坡率在1:5至1:2.5之间时,清除地表覆盖层,同时需要开挖反坡台阶;
11、s4、设置基底盲沟:在基底处沿原沟谷地形坡面设置基底盲沟,基底盲沟的横断面尺寸为2m×2m,基底盲沟的框架采用钢筋笼,里面填充尺寸200~300mm的硬质岩石,外面以无纺土工布包裹,以防淤堵;
12、s5、过水隧道施工:以新奥法原理为指导进行过水隧道施工,采用复合式衬砌,以系统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工字型钢拱架或格栅拱架作为初期支护,并根据不同的围岩级别辅以大管棚、超前小导管进行超前支护,二次衬砌采用模筑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
13、s6、路基填筑:在大规模填筑前先修筑试验路,确定填料的级配组成、粒径控制、松铺厚度、碾压机械、压实遍数及相对的压实沉降差作为施工与质量控制的依据;按照通过试验路总结得出的工艺方式进行运输、摊铺,根据汽车拖斗容量计算出每堆填石料倒卸间距,并用石灰做出记号,然后根据记号进行卸料,卸料完成后通过推土机进行整平,并检测松铺厚度,下路堤每层的松铺厚度不超过50cm,上路堤每层的松铺厚度不超过40cm;松铺完成后,采用自重26t以上的重型压路机进行碾压,具体碾压方式为静压碾压1遍+弱振碾压1遍+强振碾压7~8遍,碾压时做到轮迹重叠,轮迹重叠30~40cm;路基压实质量以施工工艺参数及相对的压实沉降差进行控制,强振压实下最后两遍的压实沉降差≤2mm;填筑路基过程中,采取每填筑2m即进行一次强夯的高频补强处治措施,每次强夯均采用高能量点夯1遍+低能量满夯2遍的模式;填筑完成后进行削坡处理,并用挖掘机对新坡面进行夯拍。
14、进一步的,沉降差的检测方法为: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个检测横断面,每个横断面可布置若干个检测点,每个检测点设置一个沉降板,沉降板采用铁板制作,铁板的中心点处焊接15cm长的钢筋,检测时,将沉降板的钢筋倒插入路基填筑层表面,防止沉降板的移动,然后开动压路机进行碾压,每碾压一遍,采用水准仪读取一次每个检测点的沉降量,将相邻两遍的沉降量差值作为压实沉降差。
15、进一步的,点夯时,采用等边三角形布置,并隔行跳打,夯击点间距取夯锤直径的2.5~3倍,夯击能≥2000kn·m,每个夯击点的夯击次数根据现场试夯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且同时满足: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点夯后,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整平路堤,测量表面高程,随后,采用低能量满夯2遍,按照夯印搭接1/4锤径的原则进行逐点低落距夯击,夯击能为1000kn·m,每点夯击2~3次,将表层夯实后,再次测量表面高程,停夯时,选取一定数量的点进行孔隙率检测,用以评价强夯对压实质量的提高程度。
16、进一步的,在填筑路基的过程中,采用逐级填筑逐级防护的方式完成边坡防护,以减少雨水渗入路基填方体。
17、进一步的,当填筑至排水涵和改沟的基底标高后,对基底进行补压处理,确保地基承载力满足不小于180kpa的要求,然后进行排水涵和改沟的施工,排水涵和改沟的施工方法为:
18、a1、施工放样:放出改沟和排水涵的平面位置、标高及几何尺寸;
19、a2、支模:人工支撑模板,确保支撑好的模板内几何尺寸与设计吻合,模板连接牢固稳定、线形平顺;
20、a3、沉降缝的设置:在排水涵墙身指定位置设置沉降缝,缝宽为2~3cm,缝内用沥青等防水材料进行填充;
21、a4、浇筑改沟和排水涵的基础、墙身:按相关规范施工,混凝土振捣均匀,浇筑后进行养护和报验;
22、a5、排水涵盖板的预制:对盖板进行浇筑预制,盖板浇筑完毕后,对其进行养护,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再进行脱模和吊运。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24、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整体稳定性好、强度高且路基工后沉降小的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百米级高填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山体一侧的路基填方体,所述路基填方体与山体之间设置有填平区,所述路基填方体的顶部设置有路面,所述路基填方体远离山体的一侧设置有边坡,所述边坡的坡脚处设置有仰斜式挡土墙,所述边坡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边坡、第二边坡和第三边坡,所述第一边坡和所述第二边坡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宽平台,所述第二边坡与第三边坡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宽平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百米级高填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坡的大桩号部位保留设置有第一原山体岩质边坡,所述第一宽平台的大桩号下游处保留设置有第二原山体岩质边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百米级高填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基填方体的底部沿原沟谷地形的坡面设置有基底盲沟,所述路基填方体的坡脚外设置有过水隧道,所述填平区和边坡上设置有改沟,所述路面的下方设置有排水涵,所述排水涵与所述改沟连通。
4.一种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百米级高填方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百米级高填方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沉
6.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百米级高填方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点夯时,采用等边三角形布置,并隔行跳打,夯击点间距取夯锤直径的2.5~3倍,夯击能≥2000kN·m,每个夯击点的夯击次数根据现场试夯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且同时满足: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点夯后,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整平路堤,测量表面高程,随后,采用低能量满夯2遍,按照夯印搭接1/4锤径的原则进行逐点低落距夯击,夯击能为1000kN·m,每点夯击2~3次,将表层夯实后,再次测量表面高程,停夯时,选取一定数量的点进行孔隙率检测,用以评价强夯对压实质量的提高程度。
7.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百米级高填方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填筑路基的过程中,采用逐级填筑逐级防护的方式完成边坡防护,以减少雨水渗入路基填方体。
8.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百米级高填方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填筑至排水涵和改沟的基底标高后,对基底进行补压处理,确保地基承载力满足不小于180kPa的要求,然后进行排水涵和改沟的施工,排水涵和改沟的施工方法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百米级高填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山体一侧的路基填方体,所述路基填方体与山体之间设置有填平区,所述路基填方体的顶部设置有路面,所述路基填方体远离山体的一侧设置有边坡,所述边坡的坡脚处设置有仰斜式挡土墙,所述边坡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边坡、第二边坡和第三边坡,所述第一边坡和所述第二边坡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宽平台,所述第二边坡与第三边坡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宽平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百米级高填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坡的大桩号部位保留设置有第一原山体岩质边坡,所述第一宽平台的大桩号下游处保留设置有第二原山体岩质边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百米级高填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基填方体的底部沿原沟谷地形的坡面设置有基底盲沟,所述路基填方体的坡脚外设置有过水隧道,所述填平区和边坡上设置有改沟,所述路面的下方设置有排水涵,所述排水涵与所述改沟连通。
4.一种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百米级高填方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百米级高填方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沉降差的检测方法为: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个检测横断面,每个横断面可布置若干个检测点,每个检测点设置一个沉降板,沉降板采用铁板制作,铁板的中心点处焊接15cm长的钢筋,检测时,将沉降板的钢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善剑,李鹏,黄均华,宋常军,车杰,王旭东,刘春舵,周刚,吴立坚,卞晓琳,刘江鑫,韩志杰,彭博,
申请(专利权)人:中海建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