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光二极管光源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54277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光二极管光源结构,包含:一导光板;一反射罩,具有一反射结构,反射罩罩住导光板的一侧边,与侧边之间有一空隙且反射结构与导光板的侧边相对设置;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位于导光板与反射罩之间的空隙内,其发光侧朝向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将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反射入导光板。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光二极管光源结构,可通过反射结构将发光二极管的光型打散后均匀射入导光板,消除背光模组的显影不均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源结构,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中的发 光二极管光源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加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液晶显示器市场的蓬勃发展。液 晶显示器因为具有高画质、体积小、重量轻、低驱动电压与低消耗功率等众多优点。因此被 广泛应用于个人数字助理(PDA)、行动电话、摄录放影机、笔记型计算机、桌上型显示器、车 用显示器及投影电视等消费性通讯或电子产品之上,并逐渐取代阴极射线管,而成为显示 器的主流。液晶显示器为了满足轻薄化的需求,会将光源置放在面板的侧方,目前广泛使用 的光源是发光二极管,其具有节能、环保、寿命长、低耗、低热、高亮度、微型等优点。但是, 异于冷阴极射线灯管的是,发光二极管是一点光源,因此,为了将点光源变成线光源及面光 源,导光板应运而生。导光板是利用光学级的压克力板材,然后用具有极高反射率且不吸光 的高科技材料,在光学级的压克力板材底面印上导光点。利用光学级压克力板材吸取从灯 发出来的光在光学级压克力板材表面的停留,当光线射到各个导光点时,反射光会往各个 角度扩散,然后破坏反射条件由导光板正面射出。通过各种疏密、大小不一的导光点,可使 导光板均勻发光。然而,即便使用了导光板,在将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时,导光板仍然会因为入射光 源不均而出现间隔的暗区,这种现象称为显影不均(Mura)。目前减少显影不均现象的方法是减少发光二极管之间的距离,而此方法势必需要 增加发光二极管的排列颗数,其成本无形之中也就必须成正比的增加。其次,在入光侧的导 光板平面上加入微结构,但在导光板制作过程中其微结构之射出并不好控制,并无法百分 之百的成型,且此制作过程必须提高模具制造的成本。因此,如何对现有的光源结构进行改进从而消除显影不均现象称为业内亟待解决 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光源结构,用以消除显影不均 现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发光二极管光源结构,包含一导光板;一反射 罩,具有一反射结构,反射罩罩住导光板的一侧边,与侧边之间有一空隙且反射结构与导光 板的侧边相对设置;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位于导光板与反射罩之间的空隙内,其发光侧朝 向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将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反射入导光板。较佳的,是由多个斜面相接而成的凹面结构。较佳的,反射结构是一光滑凹曲面。3较佳的,反射结构具有多个凸块结构。较佳的,反射结构是一光滑凸曲面。其中,发光二极管沿侧边线性平均分布于空隙内。使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光二极管光源结构其优点在于,可通过反射结构将发光二极 管的光型打散后均勻射入导光板,将点光源的发光二极管形成线光源,再经由导光板变成 均勻的面光源,从而消除背光模组的显影不均现象。附图说明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详 细说明如下图1绘示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装置的光源结构示意图;图2绘示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装置的光源结构又一示意图;图3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以及图5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以附图及详细说明来清楚阐释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任何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在了解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后,当可由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且并不脱离 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与范围。请参照图1,其绘示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装置的光源结构示意图。导光板100用于 将光源射入的光线扩散后均勻发散出来。反射罩102是一不透光的框体,其将导光板100 的一侧边完全罩住。在反射罩102与导光板100之间形成的空隙中,安装于光条104(light bar)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106呈线性平均分布,其数量根据液晶显示装置的尺寸而定。发 光二极管106的发光侧朝向导光板100,其光线射入导光板100,如图中箭头所示。此时请参照图2,其绘示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装置的光源结构又一示意图。由于 导光板100的厚度大于发光二极管106以及发光二极管106的间隔分布,因此反光二极管 106射入导光板100的光线有一部分是呈一定角度倾斜射入导光板100,如图中箭头所示, 这样就造成了被两个相邻的发光二极管106所发射的光线重叠的部分过亮,而较少入射光 线的部分过暗,即暗区200,从而产生了显影不均(mura)。接着请参照图3,其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导光板100用于将光源射 入的光线扩散后均勻发散出来。反射罩302是一不透光的框体,其将导光板100的一侧边 完全罩住。在反射罩302的内壁上具有第一反射斜面304与第二反射斜面306,其倾斜角都 为45度,相接而成一凹面结构。第一反射斜面304与第二反射斜面306与导光板100的侧 边相对设置。在反射罩302与导光板100之间形成的空隙中,安装于光条104(lightbar) 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106呈线性平均分布,其数量根据液晶显示装置的尺寸而定。发光二 极管106的发光侧朝向反射罩302内壁上的第一反射斜面304。由于第一反射斜面304与 第二反射斜面306的存在,发光二极管106所发射的光线经由第一反射斜面304反射后,一 部分进入导光板100,另一部分经过第二反射斜面306 二次反射后进入导光板100,如图中箭头所示。由于导光板100的厚度大于发光二极管106的高度,因此反射后的光线从发光 二极管上方与两侧射入导光板100。而当导光板100的厚度与发光二极管106的高度接近 时,反射的光线可从发光二极管106的两侧进入导光板100。经过第一导光板304与第二导 光板306的反射后,发光二极管106的光线进入导光板100时更为均勻,降低了光线的聚集 度,扩散后使入光区域更大,减少了暗区的形成,从而改善显影不均现象。下面请参照图4,其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反射罩402是一不透光 的框体,其将导光板100的一侧边完全罩住。在反射罩402的内壁上具有一光滑的反射凹 曲面404。在反射罩402与导光板100之间形成的空隙中,安装于光条104(light bar)上 的多个发光二极管106呈线性平均分布,其数量根据液晶显示装置的尺寸而定。发光二极 管106的发光侧朝向反射罩402内壁上反射凹曲面404。由于反射凹曲面404的存在,发光 二极管106所发射的光线经由反射凹曲面404反射后进入导光板100时更为均勻,降低了 光线的聚集度,扩散后使入光区域更大,减少了暗区的形成,从而改善显影不均现象。请参照图5,其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在反射罩500内壁上的反射 结构502是具有两个斜面的三角形的凸块结构,在反射罩500与导光板100之间形成的空 隙中,安装于光条104 (未绘示)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106呈线性平均分布,其数量根据液 晶显示装置的尺寸而定。发光二极管106的发光侧朝向反射罩500内壁上反射结构502。 经过反射结构502的反射,光线从发光二极管106的两侧斜射入导光板100,如图中箭头所 示,这样就降低了光线的聚集度,从而改善显影不均现象。此外,反射结构502也可制作成 光滑的凸曲面样式,其反射的光线入射角线性连续变化,打散效果尤佳。使用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反射结构将发光二极管的光型打散后均勻射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二极管光源结构,适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结构至少包含:一导光板;一反射罩,具有一反射结构,所述反射罩罩住所述导光板的一侧边,与所述侧边之间有一空隙且所述反射结构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侧边相对设置;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位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反射罩之间的所述空隙内,其发光侧朝向所述反射结构,其中,所述反射结构将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反射入所述导光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勇鑫蔡永生吴宜宁蔡佳勋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