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终端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折叠装置、显示屏组件及智能终端设备。
技术介绍
1、目前,柔性屏广泛应用于智能终端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智能手表、笔记本电脑等),利用柔性屏可弯折的特点,结合铰链机构来实现柔性屏的折叠和展开,以使智能终端设备适用不同的使用场景。通常,铰链机构安装于柔性屏的背面(非显示面),铰链机构带动柔性屏转动折叠时,柔性屏向内弯折(以显示面为内向),此时,柔性屏弯折的部分的折弯半径小于铰链机构的弯折半径,铰链机构会对柔性屏施加压力,而当铰链机构带动柔性屏转动展开时,柔性屏向外弯折,此时,柔性屏弯折的部分的折弯半径大于铰链机构的弯折半径,铰链机构会对柔性屏施加拉力。可见,采用上述铰链机构实现柔性屏的折叠和展开时,柔性屏会受到铰链结构的压力和拉力,容易造成柔性屏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折叠装置、显示屏组件及智能终端设备,折叠装置在折叠和展开过程中不会对柔性屏挤压或拉伸柔性屏,避免柔性屏造成损坏。
2、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折叠装置,包括底座、第一转动臂、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臂、第二转动臂、第二连接件以及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转动臂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一连接件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臂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一转连接臂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转动臂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二连接件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臂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
3、其中,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二转动臂相对底座转动相互靠近时,所述第一连接件随所述第一转动臂相对所述底座转动,且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对所述第一转动臂向远离所述底座的方向滑动,所述第一连接臂相对所述底座和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所述第二连接件随所述第二转动臂相对所述底座转动,且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所述第二转动臂向远离所述底座的方向滑动,所述第二连接臂相对所述底座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
4、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二转动臂相对底座转动相互远离时,所述第一连接件随所述第一转动臂相对所述底座转动,且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对所述第一转动臂向靠近所述底座的方向滑动,所述第一连接臂相对所述底座和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所述第二连接件随所述第二转动臂相对所述底座转动,且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所述第二转动臂向靠近所述底座的方向滑动,所述第二连接臂相对所述底座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
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臂相对所述底座转动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一连接臂相对所述底座转动的转动轴线相互平行且不重合;
6、所述第二转动臂相对所述底座转动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二连接臂相对所述底座转动的转动轴线相互平行且不重合。
7、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二转动臂相对所述底座转动相互靠近时,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底座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围合形成容纳空间,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二转动臂相对所述底座转动相互远离时,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底座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三者的部分表面齐平以形成支撑平面。
8、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二转动臂相对所述底座同步转动。
9、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折叠装置还包括固持结构,所述固持结构用于在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二转动臂相对所述底座转动预设角度后使得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二转动臂保持悬停。
10、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折叠装置还包括第一杆件以及第二杆件,所述第一杆件和所述第二杆件可转动且沿所述底座的宽度方向间隔设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一转动臂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于所述第一杆件,所述第二转动臂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连接于所述第二杆件,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二转动臂分别位于所述底座沿宽度方向的两侧。
11、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设有容纳槽,所述第一杆件和所述第二杆件可转动设于所述容纳槽内。
12、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臂包括第一主体部、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一滑动块,所述第一主体部设有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滑动块之间,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一滑动块位于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第一滑动块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转动臂包括第二主体部、第二延伸部以及第二滑动块,所述第二主体部设有所述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和所述第二滑动块之间,所述第二延伸部和所述第二滑动块位于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第二滑动块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
13、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臂的一端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二转动臂的一端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以使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二转动臂同步转动。
14、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折叠装置还包括至少两根第三杆件,至少两根所述第三杆件可转动设于所述底座,至少两根所述第三杆件间隔位于所述第一杆件和所述第二杆件之间,至少两根所述第三杆件均设有第三齿轮,且至少两根所述第三杆件的所述第三齿轮相互啮合,与所述第一杆件相邻的所述第三杆件的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与所述第二杆件相邻的所述第三杆件的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
1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底座沿长度方向间隔设有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杆件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杆件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
16、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臂的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于所述第一杆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之间的部分,所述第一转动臂朝向所述第一固定件的表面设有第一咬合部,所述第二转动臂的所述第二连接孔连接于所述第二杆件位于所述第二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之间的部分,所述第二转动臂朝向所述第一固定件的表面设有第二咬合部,所述第一固定件朝向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一侧设有第三咬合部和第四咬合部,所述第三咬合部用于与所述第一咬合部配合连接,以使所述第一转动臂相对所述底座转动至预设角度时保持悬停,所述第四咬合部用于与所述第二咬合部配合连接,以使所述第二转动臂相对所述底座转动至预设角度时保持悬停;
17、所述第一杆件套设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臂朝向所述第二固定件的表面和所述第二固定件朝向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一侧,所述第二杆件套设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臂朝向所述第一固定件的表面和所述第二固定件朝向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一侧。
18、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臂相对所述底座转动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一连接臂相对所述底座转动的转动轴线相互平行且不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二转动臂相对所述底座转动相互靠近时,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底座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围合形成容纳空间,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二转动臂相对所述底座转动相互远离时,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底座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三者的部分表面齐平以形成支撑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二转动臂相对所述底座同步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装置还包括第一杆件以及第二杆件,所述第一杆件和所述第二杆件可转动且沿所述底座的宽度方向间隔设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一转动臂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于所述第一杆件,所述第二转动臂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连接于所述第二杆件,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二转动臂分别位于所述底座沿宽度方向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设有容纳槽,所述第一杆件和所述第二杆件可转动设于所述容纳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臂包括第一主体部、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一滑动块,所述第一主体部设有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滑动块之间,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一滑动块位于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第一滑动块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转动臂包括第二主体部、第二延伸部以及第二滑动块,所述第二主体部设有所述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和所述第二滑动块之间,所述第二延伸部和所述第二滑动块位于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第二滑动块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臂的一端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二转动臂的一端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以使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二转动臂同步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装置还包括至少两根第三杆件,至少两根所述第三杆件可转动设于所述底座,至少两根所述第三杆件间隔位于所述第一杆件和所述第二杆件之间,至少两根所述第三杆件均设有第三齿轮,且至少两根所述第三杆件的所述第三齿轮相互啮合,与所述第一杆件相邻的所述第三杆件的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与所述第二杆件相邻的所述第三杆件的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沿长度方向间隔设有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杆件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杆件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臂的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于所述第一杆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之间的部分,所述第一转动臂朝向所述第一固定件的表面设有第一咬合部,所述第二转动臂的所述第二连接孔连接于所述第二杆件位于所述第二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之间的部分,所述第二转动臂朝向所述第一固定件的表面设有第二咬合部,所述第一固定件朝向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一侧设有第三咬合部和第四咬合部,所述第三咬合部用于与所述第一咬合部配合连接,以使所述第一转动臂相对所述底座转动至预设角度时保持悬停,所述第四咬合部用于与所述第二咬合部配合连接,以使所述第二转动臂相对所述底座转动至预设角度时保持悬停;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咬合部和第三咬合部为相匹配的凸轮结构,所述第二咬合部和所述第四咬合部为相匹配的凸轮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还设有第三固定件,所述第三固定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之间,所述第一转动臂的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于所述第一杆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三固定件之间的部分,所述第二转动臂的所述第二连接孔连接于所述第二杆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三固定件之间的部分,所述第三固定件朝向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臂朝向所述第二固定件的表面以及所述第二转动臂朝向所述第一固定件的表面,所述第三固定件朝向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设有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一端设有弧形的第一折弯件,所述第一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臂相对所述底座转动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一连接臂相对所述底座转动的转动轴线相互平行且不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二转动臂相对所述底座转动相互靠近时,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底座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围合形成容纳空间,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二转动臂相对所述底座转动相互远离时,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底座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三者的部分表面齐平以形成支撑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二转动臂相对所述底座同步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装置还包括第一杆件以及第二杆件,所述第一杆件和所述第二杆件可转动且沿所述底座的宽度方向间隔设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一转动臂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于所述第一杆件,所述第二转动臂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连接于所述第二杆件,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二转动臂分别位于所述底座沿宽度方向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设有容纳槽,所述第一杆件和所述第二杆件可转动设于所述容纳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臂包括第一主体部、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一滑动块,所述第一主体部设有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滑动块之间,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一滑动块位于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第一滑动块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转动臂包括第二主体部、第二延伸部以及第二滑动块,所述第二主体部设有所述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和所述第二滑动块之间,所述第二延伸部和所述第二滑动块位于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第二滑动块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臂的一端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二转动臂的一端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以使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二转动臂同步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装置还包括至少两根第三杆件,至少两根所述第三杆件可转动设于所述底座,至少两根所述第三杆件间隔位于所述第一杆件和所述第二杆件之间,至少两根所述第三杆件均设有第三齿轮,且至少两根所述第三杆件的所述第三齿轮相互啮合,与所述第一杆件相邻的所述第三杆件的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与所述第二杆件相邻的所述第三杆件的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沿长度方向间隔设有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杆件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杆件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臂的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于所述第一杆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之间的部分,所述第一转动臂朝向所述第一固定件的表面设有第一咬合部,所述第二转动臂的所述第二连接孔连接于所述第二杆件位于所述第二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之间的部分,所述第二转动臂朝向所述第一固定件的表面设有第二咬合部,所述第一固定件朝向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一侧设有第三咬合部和第四咬合部,所述第三咬合部用于与所述第一咬合部配合连接,以使所述第一转动臂相对所述底座转动至预设角度时保持悬停,所述第四咬合部用于与所述第二咬合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艾斌,王越超,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