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路域受损湿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一种路域受损湿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53233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1 13: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路域受损湿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系统,涉及湿地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包括依次进行连接的调节沉淀塘、植被建植坡和近自然湿地;所述调节沉淀塘用于对来水进行预处理,其中,所述预处理至少包括水质沉淀、吸附过滤和水量调节;所述植被建植坡从高到低依次设置有乔木带、灌木带和草本带,所述植被建植坡用于模拟自然植物群落演替,并对收集径流进一步净化;所述近自然湿地用于构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并通过沉淀过滤‑植物吸收‑基质吸附‑微生物降解等方式实现深度水质修复。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路域受损湿地原位生态修复或异地生态补偿,有助于促进公路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湿地生态修复,特别是涉及一种路域受损湿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系统,可用于公路、铁路、城市道路等陆路交通基础设施路侧、桥下、互通区、服务区及建筑、水利等行业湿地生态修复领域。


技术介绍

1、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占用湿地,对沿线湿地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国内高速公路建设中,通常把经过自然湿地路段的路基按照软土路基处理,主要是从路基排水和稳定性角度来考虑,却忽略了公路建设对湿地水循环的阻断效应,往往导致被切割湿地面积萎缩甚至消失。除此之外,公路在穿越湿地时可能切断湿地斑块之间的水流联系,并对其间的物质、能量和生物体的迁移传递产生影响,进而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

2、在高速公路人工湿地修复技术方面,国外主要从湿地植物配置、湿地构型等方面研发公路路面径流、服务区污水的净化处理技术。国内主要在人工湿地的构型、人工湿地填料、湿地景观营造等研发对公路路面径流、服务区污水的净化处理的人工湿地技术。

3、上述现有技术均是从常规的水质净化角度出发,没有从湿地生态系统恢复通盘考虑。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路域受损湿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系统,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实现受损湿地原位生态修复,而且同常规技术相比,具有水质净化效果好、景观效果好、可构建湿地生态系统、无动力运行、管理养护便利等优点,能够实现受损湿地异地生态补偿,有助于促进公路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路域受损湿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系统,包括依次进行连接的:

4、调节沉淀塘,所述调节沉淀塘用于对来水进行预处理,其中,所述预处理至少包括水质沉淀、吸附过滤和水量调节;

5、植被建植坡,所述植被建植坡从高到低依次设置有乔木带、灌木带和草本带,所述植被建植坡用于模拟自然植物群落演替,并对收集径流进一步净化;

6、近自然湿地,所述近自然湿地用于构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并通过沉淀过滤、植物吸收、基质吸附以及微生物降解的方式实现深度水质修复。

7、优选的,所述近自然湿地为椭圆盆式结构,四周修葺为自然缓坡;所述近自然湿地的池内水体中从外向内依次种植有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且,所述近自然湿地的池内水体中投放有鱼虾和底栖动物,所述近自然湿地的底部铺设有近自然基质层,所述近自然基质层富集土著微生物。

8、优选的,所述近自然基质层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的压实土壤层、半透膜层、砂壤土层、斜发沸石层、第一生物炭层、腐殖土层以及第二生物炭层;其中,

9、所述压实土壤层为基底层,用于使所述近自然湿地结构稳定;

10、所述半透膜层用于对水体进行缓慢过滤,并使其渗出;

11、所述砂壤土层用于过滤水体,并兼顾结构稳定性功能;

12、所述斜发沸石层用于进行骨架支撑以及对水体进行吸附过滤;

13、所述第一生物炭层用于对水体进行吸附过滤,并进行微生物降解;

14、所述腐殖土层用于缓释有机碳源;

15、所述第二生物炭层用于进行内电解以及微生物降解。

16、优选的,所述第一生物炭层由第一生物炭铺设而成,其中,所述第一生物炭为按照重量比20%-40%:25%-45%:30%-40%将植物秸秆、粉煤灰和石灰粉高温碳化生成的薄片状结构,所述第一生物炭层的厚度为150mm-180mm;

17、所述第二生物炭层由第二生物炭铺设而成,其中,所述第二生物炭为按照重量比1%-12%:20%-30%:30%-40%:30%-40%将α-fe2o3纳米纤维、锯末、碳酸钙、电石高温烧制而成的颗粒状结构,所述第二生物炭层的厚度为180mm-220mm。

18、优选的,所述第一生物炭为按照重量比35%:30%:35%将植物秸秆、粉煤灰和石灰粉高温碳化生成的薄片状结构;

19、所述第二生物炭为按照重量比10%:25%:35%:30%将α-fe2o3纳米纤维、锯末、碳酸钙、电石高温烧制而成的颗粒状结构。

20、优选的,所述压实土壤层由亚黏土压实铺设而成,所述压实土壤层的厚度为60mm-80mm;

21、所述半透膜层由高分子纤维材料经针刺、热粘、穿孔工艺制成,表面呈均匀微孔隙结构,所述半透膜层的厚度为2mm-5mm;

22、所述砂壤土层由砂壤土铺设而成,所述砂壤土由黏土和沙土按体积比40%-50%:50%-60%配制而成,所述砂壤土层的厚度为50mm-80mm;

23、所述斜发沸石层由斜发沸石铺设而成,所述斜发沸石为骨架状结构多孔含水硅酸盐晶体,所述斜发沸石层的厚度为230mm-260mm;

24、所述腐殖土层由腐殖土铺设而成,所述腐殖土为黑土、黑钙土或栗钙土,所述腐殖土层的厚度为30mm-60mm。

25、优选的,所述近自然湿地为椭圆盆式结构,四周修葺为自然缓坡;所述近自然湿地的池内水体中从外向内依次种植有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且,所述近自然湿地的池内水体中投放有鱼虾和底栖动物。

26、优选的,所述调节沉淀塘的进水端设置有引水沟,所述引水沟通过急流槽与所述调节沉淀塘连接;其中,

27、所述引水沟为浅蝶形结构的引水沟,用于收集来水,且所述引水沟的表面覆盖种植土,用于撒播植草,所述引水沟的沟底铺设鹅卵石;

28、所述急流槽为浆砌结构,其内部设置有若干条导水渠,用于集中汇水,并将来水输送至所述调节沉淀塘。

29、优选的,所述调节沉淀塘的池底上沿其进水端至出水端的方向依次竖直设有第一折流挡墙和第二折流挡墙,所述第一折流挡墙的上部设置有第一过水孔,所述第二折流挡墙的下部设置有第二过水孔;所述急流槽与所述第一折流挡墙之间形成预沉淀区,用于对水体中的大颗粒泥沙进行初步沉淀;所述第一折流挡墙与所述第二折流挡墙之间形成主沉淀区,用于发生折流沉淀作用,进一步沉淀水体中的颗粒物;所述第二折流挡墙与所述调节沉淀塘的出水端之间形成吸滤区,所述吸滤区的底部铺设有弃渣改性填料,所述弃渣改性填料为经过铁基改性的公路隧道弃渣,用于对污染物进行吸附,所述第二过水孔的中部与所述弃渣改性填料的顶部持平。

30、优选的,所述第一折流挡墙以及所述第二折流挡墙的外壁均采用天然火山岩砌筑而成。

31、优选的,所述调节沉淀塘的出水端侧壁布设有检修台阶,且所述调节沉淀塘的出水端顶部设有拦水带,所述拦水带用于防止未经净化的来水倒流进入所述调节沉淀塘。

32、优选的,所述乔木带中种植有白桦、蒙古栎、红皮云杉、樟子松、山杨、榆树、旱柳、刺槐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33、所述灌木带中种植有拧筋槭、稠李、五角枫、红瑞木、花楸、京桃、山杏、山梨、向日葵、蓖麻、红刺梅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34、所述草本带中种植有波斯菊、绣线菊、蒲公英、白三叶、紫羊茅、黑麦草、大花萱草、马蔺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3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路域受损湿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进行连接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域受损湿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近自然湿地为椭圆盆式结构,四周修葺为自然缓坡;所述近自然湿地的池内水体中从外向内依次种植有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且,所述近自然湿地的池内水体中投放有鱼虾和底栖动物,所述近自然湿地的底部铺设有近自然基质层,所述近自然基质层富集土著微生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路域受损湿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近自然基质层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的压实土壤层、半透膜层、砂壤土层、斜发沸石层、第一生物炭层、腐殖土层以及第二生物炭层;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路域受损湿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路域受损湿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路域受损湿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域受损湿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沉淀塘的进水端设置有引水沟,所述引水沟通过急流槽与所述调节沉淀塘连接;其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路域受损湿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沉淀塘的池底上沿其进水端至出水端的方向依次竖直设有第一折流挡墙和第二折流挡墙,所述第一折流挡墙的上部设置有第一过水孔,所述第二折流挡墙的下部设置有第二过水孔;所述急流槽与所述第一折流挡墙之间形成预沉淀区,用于对水体中的大颗粒泥沙进行初步沉淀;所述第一折流挡墙与所述第二折流挡墙之间形成主沉淀区,用于发生折流沉淀作用,进一步沉淀水体中的颗粒物;所述第二折流挡墙与所述调节沉淀塘的出水端之间形成吸滤区,所述吸滤区的底部铺设有弃渣改性填料,所述弃渣改性填料为经过铁基改性的公路隧道弃渣,用于对污染物进行吸附,所述第二过水孔的中部与所述弃渣改性填料的顶部持平;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路域受损湿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沉淀塘的出水端侧壁布设有检修台阶,且所述调节沉淀塘的出水端顶部设有拦水带,所述拦水带用于防止未经净化的来水倒流进入所述调节沉淀塘。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域受损湿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乔木带中种植有白桦、蒙古栎、红皮云杉、樟子松、山杨、榆树、旱柳、刺槐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路域受损湿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进行连接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域受损湿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近自然湿地为椭圆盆式结构,四周修葺为自然缓坡;所述近自然湿地的池内水体中从外向内依次种植有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且,所述近自然湿地的池内水体中投放有鱼虾和底栖动物,所述近自然湿地的底部铺设有近自然基质层,所述近自然基质层富集土著微生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路域受损湿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近自然基质层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的压实土壤层、半透膜层、砂壤土层、斜发沸石层、第一生物炭层、腐殖土层以及第二生物炭层;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路域受损湿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路域受损湿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路域受损湿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域受损湿地近自然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沉淀塘的进水端设置有引水沟,所述引水沟通过急流槽与所述调节沉淀塘连接;其中,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学欣陈济丁孔亚平刘振伟熊新竹仝亚刚陈瑶
申请(专利权)人: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