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52785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1 13:47
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并提供了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车身后部结构包括上车体和下车体,上车体包括衣帽架、衣帽架横梁、后侧围和第一加强件,后侧围设于上车体沿左右方向的两侧,下车体包括后轮罩和C环横梁,后轮罩设于下车体沿左右方向的两侧,并与对应的后侧围连接;C环横梁沿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向上延伸至对应的后轮罩上,衣帽架横梁沿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向下延伸至对应的后轮罩上,并分别与C环横梁沿左右方向的两端搭接;第一加强件位于后侧围的内侧和衣帽架的上方,并与后侧围对应设置,第一加强件沿上下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衣帽架和对应的后侧围。这样,可以提高上车体以及上下车体搭接处的刚度,改善路噪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注重驾驶和乘坐的体验感,这也促使新能源汽车不断创新和升级。汽车厂商为了满足乘员大视野的乘坐乐趣,往往把传统的钣金顶棚设计成透明的玻璃,打造无遮挡的屏幕视觉体验。虽然大视野的需求会减少顶棚钣金横梁的设计,但往往会降低乘员的舒适性。而汽车的nvh性能(即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是评价舒适性的指标,也是最容易被消费者所感知的性能。其中,对于电动汽车而言,由于缺少发动机噪声的掩盖,使得路噪成为驾乘人员最容易感知的车内噪声因素,也成为衡量汽车的nvh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2、目前,汽车在路面行驶时,轮胎会接收到来自不同路面的激励,路面激励随着悬架传递至车身,引起车身钣金、天幕和后风挡的振动。而在现有的汽车车身后部结构中,由于上车体的刚度较弱,且上下车体搭接处刚度也较弱,导致车身后部容易因振动而产生噪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车身后部结构的刚度以减少振动,改善噪声问题。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包括上车体和下车体,所述上车体包括衣帽架、衣帽架横梁、后侧围和第一加强件,所述后侧围设于所述上车体沿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侧,所述下车体包括后轮罩和c环横梁,所述后轮罩设于所述下车体沿所述左右方向的两侧,并与对应的所述后侧围连接;

3、所述c环横梁沿所述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向上延伸至对应的所述后轮罩上,所述衣帽架横梁沿所述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向下延伸至对应的所述后轮罩上,并分别与所述c环横梁沿所述左右方向的两端搭接;

4、所述第一加强件位于所述后侧围的内侧和所述衣帽架的上方,并与所述后侧围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加强件沿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衣帽架和对应的所述后侧围。

5、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第一加强本体、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加强本体沿所述上下方向的两端,且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后侧围用于与后风挡玻璃连接的部位,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于所述衣帽架。

6、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件还包括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设于所述第一加强本体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两端,并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后侧围,且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沿所述上下方向依次设置。

7、可选地,所述后侧围包括边梁、侧围内板和c柱内板,所述c柱内板连接于所述侧围内板的下端,所述边梁与所述侧围内板相对设置,并连接于所述侧围内板的外侧;

8、所述上车体还包括与所述衣帽架横梁沿所述左右方向的端部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围外加强板和/或与所述侧围内板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围外加强板,所述第一侧围外加强板搭接于所述边梁和所述后轮罩的外侧,并与所述衣帽架横梁围成第一腔体,所述第二侧围外加强板搭接于所述边梁和所述后轮罩的外侧,并与所述侧围内板和所述c柱内板共同围成第二腔体。

9、可选地,所述上车体还包括风挡后横梁和第二加强件,所述衣帽架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两端分别搭接于所述衣帽架横梁和所述风挡后横梁,所述第二加强件沿所述前后方向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衣帽架横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衣帽架和所述风挡后横梁的搭接处。

10、可选地,所述后轮罩包括外轮罩和内轮罩,所述内轮罩上设有第一减震器安装座和第二减震器安装座,所述第一减震器安装座和所述第二减震器安装座由所述内轮罩朝向所述外轮罩所在侧凹陷而成。

11、可选地,所述第一减震器安装座包括第一安装面和多个第一侧面,多个所述第一侧面沿所述第一安装面的周向首尾依次连接,多个所述第一侧面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面,另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内轮罩,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侧面呈钝角设置;

12、和/或,所述第二减震器安装座包括第二安装面、第二侧面和多个第三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和多个所述第三侧面沿所述第二安装面的周向首尾依次连接,所述第二侧面和多个所述第三侧面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面,另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内轮罩,且所述第二侧面沿所述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三侧面呈直角设置,所述第二侧面与标定侧面平行设置;其中,所述标定侧面为多个所述第三侧面中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三侧面。

13、可选地,所述下车体还包括座椅横梁和中地板,所述中地板沿所述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后轮罩,所述中地板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座椅横梁和所述c环横梁,所述中地板上设有凸台结构,所述凸台结构由所述中地板向上凸起所形成,且所述座椅横梁和所述凸台结构上设有座椅安装座,所述座椅安装座用于安装座椅。

14、可选地,所述下车体还包括与所述后轮罩对应设置的后纵梁,所述后纵梁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后轮罩的内侧,所述c环横梁沿所述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后纵梁,所述后纵梁上设有弹簧座和第七加强筋,所述弹簧座位于所述后纵梁的下端,所述第七加强筋位于所述弹簧座的正上方。

1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本技术的车身后部结构可通过将上车体的衣帽架横梁的左右两端向下延伸至后轮罩上,将下车体的c环横梁的左右两端向上延伸至后轮罩上,并使衣帽架横梁的左右两端分别与c环横梁的左右两端在后轮罩上形成搭接,以构成一个完整且封闭的传力环路,从而提升车身后部结构的扭转刚度,改善车身后部结构的耐久性能和路噪性能。另外,可通过在后侧围的内侧以及衣帽架的上方设置第一加强件,以提高上车体的刚度,同时,将第一加强件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于衣帽架和对应的后侧围,使得第一加强件与封闭的传力环路形成连接,从而可以提高上车体和下车体搭接处的刚度,而且,第一加强件与构成封闭的传力环路的衣帽架横梁和c环横梁共同组成一条能够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进行传导作用力的关键传力路径,从而可以有效抑制上车体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振动,进一步改善路噪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车体(1)和下车体(2),所述上车体(1)包括衣帽架(11)、衣帽架横梁(12)、后侧围(13)和第一加强件(14),所述后侧围(13)设于所述上车体(1)沿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侧,所述下车体(2)包括后轮罩(21)和C环横梁(22),所述后轮罩(21)设于所述下车体(2)沿所述左右方向的两侧,并与对应的所述后侧围(1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14)包括第一加强本体(141)、第一支撑部(142)和第二支撑部(143),所述第一支撑部(142)和所述第二支撑部(143)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加强本体(141)沿所述上下方向的两端,且所述第一支撑部(142)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后侧围(13)用于与后风挡玻璃连接的部位,所述第二支撑部(143)连接于所述衣帽架(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14)还包括第三支撑部(144),所述第三支撑部(144)设于所述第一加强本体(141)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两端,并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后侧围(13),且所述第一支撑部(142)、所述第三支撑部(144)和所述第二支撑部(143)沿所述上下方向依次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13)包括边梁(131)、侧围内板(132)和C柱内板(133),所述C柱内板(133)连接于所述侧围内板(132)的下端,所述边梁(131)与所述侧围内板(132)相对设置,并连接于所述侧围内板(132)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体(1)还包括风挡后横梁(17)和第二加强件(18),所述衣帽架(11)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两端分别搭接于所述衣帽架横梁(12)和所述风挡后横梁(17),所述第二加强件(18)沿所述前后方向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衣帽架横梁(12),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衣帽架(11)和所述风挡后横梁(17)的搭接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21)包括外轮罩(211)和内轮罩(212),所述内轮罩(212)上设有第一减震器安装座(213)和第二减震器安装座(214),所述第一减震器安装座(213)和所述第二减震器安装座(214)由所述内轮罩(212)朝向所述外轮罩(211)所在侧凹陷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器安装座(213)包括第一安装面(2131)和多个第一侧面(2132),多个所述第一侧面(2132)沿所述第一安装面(2131)的周向首尾依次连接,多个所述第一侧面(2132)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面(2131),另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内轮罩(212),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侧面(2132)呈钝角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体(2)还包括座椅横梁(23)和中地板(24),所述中地板(24)沿所述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后轮罩(21),所述中地板(24)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座椅横梁(23)和所述C环横梁(22),所述中地板(24)上设有凸台结构(243),所述凸台结构(243)由所述中地板(24)向上凸起所形成,且所述座椅横梁(23)和所述凸台结构(243)上设有座椅安装座(25),所述座椅安装座(25)用于安装座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体(2)还包括与所述后轮罩(21)对应设置的后纵梁(26),所述后纵梁(26)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后轮罩(21)的内侧,所述C环横梁(22)沿所述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后纵梁(26),所述后纵梁(26)上设有弹簧座(261)和第七加强筋(262),所述弹簧座(261)位于所述后纵梁(26)的下端,所述第七加强筋(262)位于所述弹簧座(261)的正上方。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车体(1)和下车体(2),所述上车体(1)包括衣帽架(11)、衣帽架横梁(12)、后侧围(13)和第一加强件(14),所述后侧围(13)设于所述上车体(1)沿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侧,所述下车体(2)包括后轮罩(21)和c环横梁(22),所述后轮罩(21)设于所述下车体(2)沿所述左右方向的两侧,并与对应的所述后侧围(1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14)包括第一加强本体(141)、第一支撑部(142)和第二支撑部(143),所述第一支撑部(142)和所述第二支撑部(143)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加强本体(141)沿所述上下方向的两端,且所述第一支撑部(142)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后侧围(13)用于与后风挡玻璃连接的部位,所述第二支撑部(143)连接于所述衣帽架(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14)还包括第三支撑部(144),所述第三支撑部(144)设于所述第一加强本体(141)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两端,并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后侧围(13),且所述第一支撑部(142)、所述第三支撑部(144)和所述第二支撑部(143)沿所述上下方向依次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13)包括边梁(131)、侧围内板(132)和c柱内板(133),所述c柱内板(133)连接于所述侧围内板(132)的下端,所述边梁(131)与所述侧围内板(132)相对设置,并连接于所述侧围内板(132)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体(1)还包括风挡后横梁(17)和第二加强件(18),所述衣帽架(11)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两端分别搭接于所述衣帽架横梁(12)和所述风挡后横梁(17),所述第二加强件(18)沿所述前后方向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衣帽架横梁(12),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衣帽架(11)和所述风挡后横梁(17)的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单喜乐息玲玲李鑫毛光军吴良桢刘莹毛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