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分插式智能化机载水稻抛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分插式智能化机载水稻抛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51721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1 13:34
本申请公开一种分插式智能化机载水稻抛秧装置,包括输送机构、抛秧机构、分插机构、负压机构和机架。输送机构包括输送架和设置在输送架上的秧苗输送板,秧苗输送板上用于放置上毯下钵式秧苗整体。秧苗输送板的上表面设有推苗板和第一驱动件。秧苗输送板的上表面沿第一方向的另一端固定装有挡苗板。秧苗输送板的底部连接有驱动组件。输送架沿第一方向的一端装有取苗板。取苗板上设有多个开口槽。抛秧机构包括取秧动力轴、第二驱动件、秧苗槽和抛秧管。分插机构固定穿设在取秧动力轴上,分插机构上设有取秧臂。负压机构包括负压风机、送风管和连接管。机架连接于秧苗槽侧面。该分插式智能化机载水稻抛秧装置可以减少对秧苗的损伤并提高抛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说明书涉及农产品加工机械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分插式智能化机载水稻抛秧装置


技术介绍

1、水稻是草本稻属的一种,属谷类,也是稻属中作为粮食的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种,区别于旱稻,水稻所结子实即稻谷,稻谷脱去颖壳后称糙米,糙米碾去米糠层即可得到大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为食,水稻除可食用外,还可以酿酒、制糖作为工业原料,稻壳、稻秆可以作为饲料。

2、水稻种植主要分为插秧、抛秧及直播。其中,抛秧对秧苗伤害小、返青快、分蘖早,有着独特的优势。若采用人工进行水稻抛秧,效率低且劳动强度大,因此需要实现水稻抛秧机械化,以提高水稻种植效率。

3、现有的抛秧装置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一种应用场景中,农民背负水稻抛秧机,手工将秧苗放入抛撒盒中;通过机械运转在抛撒盒的抛秧口处形成较大气流,农民手工不停将抛撒盒中的秧苗拨向抛秧口,进而被抛向空中;经过自由落体,插入水田中,实现水稻秧苗种植。在秧苗的传送过程中,秧苗被毫无规律地杂乱放置,容易造成秧苗的挤压,对秧苗的损伤程度较高,且抛秧效率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说明书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分插式智能化机载水稻抛秧装置,可以减少对秧苗的损伤并提高抛秧效率。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分插式智能化机载水稻抛秧装置,包括:

3、输送机构,包括输送架和设置在所述输送架上的秧苗输送板,所述秧苗输送板上用于放置上毯下钵式秧苗整体;所述秧苗输送板的上表面沿第一方向的一端设有相连的推苗板和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推苗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秧苗输送板的上表面沿第一方向的另一端固定装有挡苗板;所述秧苗输送板的底部连接有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秧苗输送板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平行于所述秧苗输送板的上表面;所述输送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固定装有取苗板,所述取苗板位于所述挡苗板远离所述推苗板的一侧;所述取苗板上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开口槽;

4、抛秧机构,包括取秧动力轴、第二驱动件、秧苗槽和抛秧管;所述取秧动力轴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取苗板远离所述挡苗板的一侧,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取秧动力轴相连且用于驱动所述取秧动力轴绕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中心轴旋转;所述秧苗槽位于所述取秧动力轴的下方,所述秧苗槽与所述取苗板固定相连且位于所述取苗板远离所述挡苗板的一侧;所述抛秧管固定连接于所述秧苗槽的下端;

5、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分插机构,所述分插机构固定穿设在所述取秧动力轴上,所述分插机构上设有取秧臂,用于穿过所述开口槽以插取秧苗;

6、负压机构,包括负压风机、送风管和多个连接管,所述送风管的一端与所述抛秧管通过所述连接管密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负压风机的出风口通过所述连接管密封连接;

7、固定连接于所述秧苗槽侧面的机架,用于将所述抛秧装置与无人机连接。

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三驱动件、主动轴、从动轴、主动齿轮、从动齿轮、输送齿轮和输送齿条,所述第三驱动件固定设置于所述输送架,所述主动轴与所述第三驱动件相连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三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主动轴绕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中心轴旋转;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主动轴通过键连接,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从动轴通过键连接,所述从动轴垂直于所述主动轴,所述从动轴远离所述从动齿轮的一端与所述输送齿轮通过键连接;所述输送齿轮和输送齿条通过啮合连接,所述输送齿条固定连接于所述秧苗输送板的下表面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9、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输送齿轮上设有半圈用于与所述输送齿条啮合的齿,所述输送齿轮旋转一周能带动所述秧苗输送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往复移动一次,且往复移动的距离均等于相邻两个开口槽之间的距离;所述主动齿轮、从动轴、从动齿轮、输送齿轮和输送齿条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主动齿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两个所述输送齿条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分别位于所述输送齿轮的两侧;在同一时刻,两个所述输送齿轮与相同的输送齿条啮合。

10、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秧苗输送板的上表面上还装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梳苗尺,所述梳苗尺位于所述推苗板和所述挡苗板之间;所述第一驱动件为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固定安装在所述推苗板背离所述梳苗尺一面的中央。

11、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分插机构包括外壳、太阳轮、中间轮、行星轮、中间轮轴、行星轮轴和外固定架,所述太阳轮、中间轮、行星轮和中间轮轴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太阳轮与所述取秧动力轴通过键连接,所述中间轮和所述太阳轮相啮合,所述中间轮轴与中间轮通过键连接;所述行星轮位于所述中间轮远离所述太阳轮的一侧且与所述中间轮相啮合,所述行星轮轴穿过所述外壳设置,所述行星轮轴位于所述外壳内的部分与行星轮通过键连接,所述行星轮轴位于外壳外的部分与所述取秧臂通过键连接;所述外固定架位于所述外壳外且与行星轮轴通过轴孔连接。

12、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两个完全相同的所述中间轮关于所述太阳轮对称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所述行星轮分别与两个所述中间轮相啮合;两个完全相同的所述取秧臂分别与两个行星轮轴通过键连接对称分布在所述太阳轮的两侧;所述取秧臂设置有用于取秧的v型槽且所述v型槽内涂有橡胶材质。

13、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秧苗槽内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子槽,所述子槽与所述开口槽、分插机构、抛秧管均一一对应;所述秧苗槽沿第二方向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定位凸缘,所述取秧动力轴与所述定位凸缘上的轴孔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的输出轴与所述取秧动力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连接。

14、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抛秧管与送风管相通处的上端设有镂空孔;所述抛秧管的管径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所述抛秧管的上端通过定位扣固定连接于所述秧苗槽的下端,所述秧苗槽的下端设有沿周向延伸的滑槽,所述定位扣在所述滑槽处锁紧连接,且在锁紧前能在所述滑槽内滑动以调节所述抛秧管的分叉幅度。

15、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抛秧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秧苗输送板下方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设有空心套,所述机架穿过所述空心套与所述支撑架锁紧连接;所述支撑架的上端与所述输送架下端的金属板接触连接,用于支撑所述输送架;所述支撑架的下端与所述负压风机的底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用于支撑所述负压风机。

16、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抛秧管和送风管采用亚克力板材制成;所述机架和支撑架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

17、有益效果:

18、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分插式智能化机载水稻抛秧装置,适用于去秧苗盘后上毯下钵式的秧苗整体,可利用本抛秧装置的分插机构与输送机构进行配合作业对秧苗根部连接部分进行插取分苗,并将其送入对应的抛秧管进行有序抛秧,分插机构采用取秧臂实现快速取秧,可以有效减少对秧苗的损伤。使用机架可以将本抛秧装置与无人机连接,抛秧速度与无人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插式智能化机载水稻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插式智能化机载水稻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三驱动件、主动轴、从动轴、主动齿轮、从动齿轮、输送齿轮和输送齿条,所述第三驱动件固定设置于所述输送架,所述主动轴与所述第三驱动件相连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三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主动轴绕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中心轴旋转;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主动轴通过键连接,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连接,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从动轴通过键连接,所述从动轴垂直于所述主动轴,所述从动轴远离所述从动齿轮的一端与所述输送齿轮通过键连接;所述输送齿轮和输送齿条通过啮合连接,所述输送齿条固定连接于所述秧苗输送板的下表面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插式智能化机载水稻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齿轮上设有半圈用于与所述输送齿条啮合的齿,所述输送齿轮旋转一周能带动所述秧苗输送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往复移动一次,且往复移动的距离均等于相邻两个开口槽之间的距离;所述主动齿轮、从动轴、从动齿轮、输送齿轮和输送齿条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主动齿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两个所述输送齿条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分别位于所述输送齿轮的两侧;在同一时刻,两个所述输送齿轮与相同的输送齿条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插式智能化机载水稻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秧苗输送板的上表面上还装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梳苗尺,所述梳苗尺位于所述推苗板和所述挡苗板之间;所述第一驱动件为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固定安装在所述推苗板背离所述梳苗尺一面的中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插式智能化机载水稻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插机构包括外壳、太阳轮、中间轮、行星轮、中间轮轴、行星轮轴和外固定架,所述太阳轮、中间轮、行星轮和中间轮轴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太阳轮与所述取秧动力轴通过键连接,所述中间轮和所述太阳轮相啮合,所述中间轮轴与中间轮通过键连接;所述行星轮位于所述中间轮远离所述太阳轮的一侧且与所述中间轮相啮合,所述行星轮轴穿过所述外壳设置,所述行星轮轴位于所述外壳内的部分与行星轮通过键连接,所述行星轮轴位于外壳外的部分与所述取秧臂通过键连接;所述外固定架位于所述外壳外且与行星轮轴通过轴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插式智能化机载水稻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完全相同的所述中间轮关于所述太阳轮对称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所述行星轮分别与两个所述中间轮相啮合;两个完全相同的所述取秧臂分别与两个行星轮轴通过键连接对称分布在所述太阳轮的两侧;所述取秧臂设置有用于取秧的V型槽且所述V型槽内涂有橡胶材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插式智能化机载水稻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秧苗槽内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子槽,所述子槽与所述开口槽、分插机构、抛秧管均一一对应;所述秧苗槽沿第二方向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定位凸缘,所述取秧动力轴与所述定位凸缘上的轴孔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的输出轴与所述取秧动力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插式智能化机载水稻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抛秧管与送风管相通处的上端设有镂空孔;所述抛秧管的管径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所述抛秧管的上端通过定位扣固定连接于所述秧苗槽的下端,所述秧苗槽的下端设有沿周向延伸的滑槽,所述定位扣在所述滑槽处锁紧连接,且在锁紧前能在所述滑槽内滑动以调节所述抛秧管的分叉幅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插式智能化机载水稻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抛秧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秧苗输送板下方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设有空心套,所述机架穿过所述空心套与所述支撑架锁紧连接;所述支撑架的上端与所述输送架下端的金属板接触连接,用于支撑所述输送架;所述支撑架的下端与所述负压风机的底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用于支撑所述负压风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插式智能化机载水稻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抛秧管和送风管采用亚克力板材制成;所述机架和支撑架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插式智能化机载水稻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插式智能化机载水稻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三驱动件、主动轴、从动轴、主动齿轮、从动齿轮、输送齿轮和输送齿条,所述第三驱动件固定设置于所述输送架,所述主动轴与所述第三驱动件相连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三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主动轴绕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中心轴旋转;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主动轴通过键连接,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连接,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从动轴通过键连接,所述从动轴垂直于所述主动轴,所述从动轴远离所述从动齿轮的一端与所述输送齿轮通过键连接;所述输送齿轮和输送齿条通过啮合连接,所述输送齿条固定连接于所述秧苗输送板的下表面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插式智能化机载水稻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齿轮上设有半圈用于与所述输送齿条啮合的齿,所述输送齿轮旋转一周能带动所述秧苗输送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往复移动一次,且往复移动的距离均等于相邻两个开口槽之间的距离;所述主动齿轮、从动轴、从动齿轮、输送齿轮和输送齿条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主动齿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两个所述输送齿条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分别位于所述输送齿轮的两侧;在同一时刻,两个所述输送齿轮与相同的输送齿条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插式智能化机载水稻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秧苗输送板的上表面上还装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梳苗尺,所述梳苗尺位于所述推苗板和所述挡苗板之间;所述第一驱动件为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固定安装在所述推苗板背离所述梳苗尺一面的中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插式智能化机载水稻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插机构包括外壳、太阳轮、中间轮、行星轮、中间轮轴、行星轮轴和外固定架,所述太阳轮、中间轮、行星轮和中间轮轴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太阳轮与所述取秧动力轴通过键连接,所述中间轮和所述太阳轮相啮合,所述中间轮轴与中间轮通过键连接;所述行星轮位于所述中间轮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洪才葛宜元郭宁宁孙伟东孙修涵张建朋孟庆祥陈凯强赵一璟张海玲赵博
申请(专利权)人:佳木斯农业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