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50033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6 19:27
本技术公开一种液冷板,包括冷板主体,冷板主体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主进液流道和主出液流道,主进液流道的一端在冷板主体上形成输入口,主出液流道的一端在冷板主体上形成输出口,在主进液流道和主出液流道之间的冷板主体上间隔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的多个冷却区,各冷却区内限定有曲折的冷却流道,冷却流道的一端与主进液流道连通,冷却流道的另一端与主出液流道连通;各冷却流道的曲折路径均不同。通过对冷却主板进行分区设计,以降低电池包整体的温差大小,以保证电池包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是涉及一种液冷板


技术介绍

1、现有技术中,采用液冷方案的电池包,其整包电芯的温差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由过往10℃温差逐步缩小至8℃,甚至5℃,这对整包电芯热均衡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现有的采用也冷方案的电池包采用的冷却板的流道型式单一,对电芯上的不同位置并无区分流道设计,这会导致整包电芯的温差较大,增加了电池包发生热失控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在于提出一种液冷板,其能够改善整包电芯的温差均匀性,减小电池包整体的温差大小。

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液冷板,包括冷板主体,冷板主体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主进液流道和主出液流道,主进液流道的一端在冷板主体上形成输入口,主出液流道的一端在冷板主体上形成输出口,在主进液流道和主出液流道之间的冷板主体上间隔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的多个冷却区,各冷却区内限定有曲折的冷却流道,冷却流道的一端与主进液流道连通,冷却流道的另一端与主出液流道连通;各冷却流道的曲折路径均不同。

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液冷板,通过对冷却主板进行分区设计,以降低电池包整体的温差大小,以保证电池包的正常工作。

4、另外,根据本技术的液冷板,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冷板还包括:在所述主进液流道和所述主出液流道之间的所述冷板主体上间隔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的第一冷却区、第二冷却区和第三冷却区,所述第一冷却区内限定有曲折的第一冷却流道,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的一端与所述主进液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主出液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冷却区内限定有曲折的第二冷却流道,所述第二冷却流道的一端与所述主进液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冷却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主出液流道连通;所述第三冷却区内限定出曲折的第三冷却流道,所述第三冷却流道的一端与所述主进液流道连通,所述第三冷却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主出液流道连通;其中,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的曲折路径、所述第二冷却流道的曲折路径和所述第三冷却流道的曲折路径均不同。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冷板还包括:第一支进液流道,所述第一支进液流道的一端与所述主进液流道连通,另一端沿所述冷板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均通过所述第一支进液流道与所述主进液流道连通。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包括第一直流段和第一迂回流段,所述第一直流段沿所述冷板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直流段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迂回流段用于连通相邻的两个第一直流段。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包括:第一支流道,所述第一支流道包括第二直流段和第二迂回段,所述第二直流段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迂回段用于连通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直流段,每个所述第二直流段均包括多个第一支直流段,多个所述第一支直流段均沿所述冷板主体的宽度方向延伸,且互相平行。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冷却流道还包括:第二支流道,所述第一支流道和所述第二支流道沿对称线对称,所述对称线沿所述冷板主体的宽度方向延伸。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冷板主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流道临近所述对称线的一端具有第一进液口,所述第一支流道远离所述对称线的一端具有第一出液口,所述液冷板还包括:支出液流道,所述支出液流道沿所述冷板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支出液流道的中部与所述主出液流道连通,所述支出液流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流道的第一出液口、所述第二支流道的第一出液口连通。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冷板还包括:第二支进液流道,所述第二支进液流道的一端与所述主进液流道连通,另一端沿所述冷板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在所述冷板主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三冷却流道的两侧具有第二进液口和第三进液口,所述第三冷却流道的中部具有第二出液口,所述第二进液口与所述第二支进液流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三进液口与所述主进液流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出液口与所述主出液流道连通。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冷却流道包括:第三直流段和第三迂回段,所述第三直流段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三迂回段用于连通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直流段,每个所述第三直流段均包括多个第二支直流段,多个所述第二支直流段均沿所述冷板主体的宽度方向延伸,且互相平行;和/或,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的横截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的横截面的面积,所述第二冷却流道的横截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三冷却流道的横截面的面积。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进液流道具有两个分别为第一主进液流道和第二主进液流道,所述主出液流道只有一个,沿所述冷板主体的宽度方向,两个所述主进液流道分别设置于所述冷板主体的两侧,所述主出液流道设置于所述冷板主体的中间,其中,位于所述第一主进液流道和所述主出液流道之间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和所述第三冷却流道,和位于所述第二主进液流道和所述主出液流道之间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和所述第三冷却流道关于所述主出液流道的中轴线对称。

14、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主进液流道(11)和所述主出液流道(12)之间的所述冷板主体(1)上间隔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的第一冷却区(13)、第二冷却区(14)和第三冷却区(15),所述第一冷却区(13)内限定有曲折的第一冷却流道(131),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31)的一端与所述主进液流道(11)连通,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31)的另一端与所述主出液流道(12)连通;所述第二冷却区(14)内限定有曲折的第二冷却流道(141),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41)的一端与所述主进液流道(11)连通,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41)的另一端与所述主出液流道(12)连通;所述第三冷却区(15)内限定出曲折的第三冷却流道(151),所述第三冷却流道(151)的一端与所述主进液流道(11)连通,所述第三冷却流道(151)的另一端与所述主出液流道(12)连通;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支进液流道(16),所述第一支进液流道(16)的一端与所述主进液流道(11)连通,另一端沿所述冷板主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31)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41)均通过所述第一支进液流道(16)与所述主进液流道(1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31)包括第一直流段(1311)和第一迂回流段(1312),所述第一直流段(1311)沿所述冷板主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直流段(1311)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迂回流段(1312)用于连通相邻的两个第一直流段(131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41)包括:第一支流道(1411),所述第一支流道(1411)包括第二直流段(2)和第二迂回段(3),所述第二直流段(2)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迂回段(3)用于连通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直流段(2),每个所述第二直流段(2)均包括多个第一支直流段,多个所述第一支直流段均沿所述冷板主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且互相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41)还包括:第二支流道(1412),所述第一支流道(1411)和所述第二支流道(1412)沿对称线对称,所述对称线沿所述冷板主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板主体(1)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流道(1411)临近所述对称线的一端具有第一进液口(4),所述第一支流道(1411)远离所述对称线的一端具有第一出液口(5),所述液冷板还包括:支出液流道(17),所述支出液流道(17)沿所述冷板主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支出液流道(17)的中部与所述主出液流道(12)连通,所述支出液流道(1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流道(1411)的第一出液口(5)、所述第二支流道(1412)的第一出液口(5)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支进液流道(18),所述第二支进液流道(18)的一端与所述主进液流道(11)连通,另一端沿所述冷板主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在所述冷板主体(1)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三冷却流道(151)的两侧具有第二进液口(1511)和第三进液口(1512),所述第三冷却流道(151)的中部具有第二出液口(1513),所述第二进液口(1511)与所述第二支进液流道(18)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三进液口(1512)与所述主进液流道(11)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出液口(1513)与所述主出液流道(12)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冷却流道(151)包括:第三直流段(1514)和第三迂回段(1515),所述第三直流段(1514)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三迂回段(1515)用于连通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直流段(1514),每个所述第三直流段(1514)均包括多个第二支直流段,多个所述第二支直流段均沿所述冷板主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且互相平行;和/或,

10.根据权利要求2-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进液流道(11)具有两个分别为第一主进液流道(111)和第二主进液流道(112),所述主出液流道(12)只有一个,沿所述冷板主体(1)的宽度方向,两个所述主进液流道(11)分别设置于所述冷板主体(1)的两侧,所述主出液流道(12)设置于所述冷板主体(1)的中间,其中,位于所述第一主进液流道(111)和所述主出液流道(12)之间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31)、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41)和所述第三冷却流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主进液流道(11)和所述主出液流道(12)之间的所述冷板主体(1)上间隔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的第一冷却区(13)、第二冷却区(14)和第三冷却区(15),所述第一冷却区(13)内限定有曲折的第一冷却流道(131),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31)的一端与所述主进液流道(11)连通,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31)的另一端与所述主出液流道(12)连通;所述第二冷却区(14)内限定有曲折的第二冷却流道(141),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41)的一端与所述主进液流道(11)连通,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41)的另一端与所述主出液流道(12)连通;所述第三冷却区(15)内限定出曲折的第三冷却流道(151),所述第三冷却流道(151)的一端与所述主进液流道(11)连通,所述第三冷却流道(151)的另一端与所述主出液流道(12)连通;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支进液流道(16),所述第一支进液流道(16)的一端与所述主进液流道(11)连通,另一端沿所述冷板主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31)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41)均通过所述第一支进液流道(16)与所述主进液流道(1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31)包括第一直流段(1311)和第一迂回流段(1312),所述第一直流段(1311)沿所述冷板主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直流段(1311)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迂回流段(1312)用于连通相邻的两个第一直流段(131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41)包括:第一支流道(1411),所述第一支流道(1411)包括第二直流段(2)和第二迂回段(3),所述第二直流段(2)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迂回段(3)用于连通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直流段(2),每个所述第二直流段(2)均包括多个第一支直流段,多个所述第一支直流段均沿所述冷板主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且互相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41)还包括:第二支流道(1412),所述第一支流道(1411)和所述第二支流道(1412)沿对称线对称,所述对称线沿所述冷板主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翼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