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连接器及电源端子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48699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6 19:18
本技术公开一种电源连接器及电源端子组件。所述电源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以及至少一对电源端子组件。在所述的一对电源端子组件中,每一电源端子组件均包括:构成叠加式的第一电源端子和第二电源端子,以确保能进行大电流传输。在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的第二固定板之间形成第一气流通道,在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的第一导电片和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的第二导电片之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气流通道。本技术电源端子组件能够在大电流传输和低温升之间实现最佳平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电源连接器及叠加式电源端子组件。


技术介绍

1、随着市场上对更高载流量的电源连接器的需求增加,保证大电流电源连接器的电源完整性、热可靠性、操作安全性和电气性能测试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大电流电源连接器的工作电流比常规电源连接器大,其温升也有所升高,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在更小的卡边缘空间中产生较大电流量,并在电源及其热效应与pcb中的空间设计要求之间实现最佳平衡,以确保最终产品的安全性能,就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公开号为cn110391528a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具有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电源端子对,为了有效改善电源端子对的发热情况,将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中的两片电源端子的接触部沿横向方向交替循环设置。但是,将电源端子的前端分割成多个交替循环设置的窄的接触部,会使得电源端子的阻抗升高,不但影响大电流的传输,还会让电源端子产生更高热能,进而超出电连接器所能承受的温度范围。

3、公开号为cn203250889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铜排配插结构的连接器,其弹片组件包括两个相对的高导电部和两个相对的高弹性部,所述高弹性部覆盖在所述高导电部的外侧,从而夹持住所述高导电部。所述高导电部为高导电材料,但缺乏弹性;所述高弹性部为低导电材料,但具有高弹性,通过两种材料的配合,在高导电性的同时实现良好的弹性。然而,在该设计中,因为所述高弹性部的低导电性而无法为所述高导电部分担电流,所以所述弹片组件难以实现大电流的传输;而且由于所述弹片组件与用来固定所述弹片组件的塑胶本体之间的固定空间有限,所述高导电部的热量仅仅依靠高弹性部的接触式散热根本无法及时将热量散发到空气中。

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的电源连接器及电源端子组件,从而在大电流和低温升之间实现最佳平衡。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采用叠加式的电源端子组件,能够提升电流的承载能力,降低热效应。

2、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端子组件,能够在大电流传输和低温升之间实现最佳平衡。

3、本技术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4、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以及至少一对电源端子组件。所述的一对电源端子组件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中,用来与一对接元件对接以传输电力;所述的一对电源端子组件包括两个电源端子组件。每一电源端子组件均包括:第一电源端子和第二电源端子。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具有第一固定板、连接至所述第一固定板的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片、以及连接至所述第一固定板的至少一个第一尾部;所述第一导电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正面和第一背面,所述第一正面用来与所述对接元件电性接触。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具有第二固定板、连接至所述第二固定板的至少一个第二导电片、以及连接至所述第二固定板的至少一个第二尾部;所述第二导电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正面和第二背面,所述第二正面面对所述第一背面;其中,当所述对接元件插入所述电源连接器时,所述第一导电片的所述第一正面与所述对接元件电性接触,所述第二导电片的前端压接至所述第一导电片的第一背面,使得所述第一导电片与所述第二导电片形成电性导通以共同传输电力;在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形成第一气流通道;在所述第一导电片和所述第二导电片之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气流通道。

5、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源端子设置有多个沿直线并列排布的所述第一导电片;所述第二电源端子设置有多个沿直线并列排布的所述第二导电片;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片与所述第二导电片的数量不同;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片与所述第二导电片的宽度不同。

6、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导电片的所述第一正面与所述对接元件电性接触时,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导电片的所述前端能够共同压接至一个所述第一导电片的所述第一背面;所述第二导电片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导电片的宽度。

7、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导电片的所述第一正面与所述对接元件电性接触时,三个所述第二导电片的所述前端能够共同压接至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片的所述第一背面,而且位于中间位置的所述第二导电片跨齐在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片上以同时压接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片的所述第一背面;所述第二导电片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导电片的宽度。

8、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导电片的所述第一正面与所述对接元件电性接触时,一个所述第二导电片的前端能够同时压接至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片的所述第一背面;所述第二导电片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导电片的宽度。

9、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宽度不同。

10、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片具有连接至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倾斜段,所述倾斜段朝向所述第一导电片折弯倾斜,使得所述第一导电片靠近所述第二导电片;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宽度。

11、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的一对电源端子组件中,其中一个电源端子组件与另一个电源端子组件的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位于内侧、且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二背面相互面对;而所述的其中一个电源端子组件与所述的另一个电源端子组件的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则位于外侧、且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一正面相互背对;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均呈直立型、宽度相同、高度相同;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相互平行。

1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的一对电源端子组件中,其中一个电源端子组件的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一正面面对着另一个电源端子组件的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一正面,以共同夹持所述对接元件、且与所述对接元件形成电性接触;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均呈l形、且宽度相同;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形成叠加式。

13、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源端子组件用来与一对接元件对接以传输电力,所述电源端子组件包括:第一电源端子和第二电源端子。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具有第一固定板、连接至所述第一固定板的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片、以及连接至所述第一固定板的至少一个第一尾部;所述第一导电片能够与所述对接元件电性接触;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具有第二固定板、连接至所述第二固定板的至少一个第二导电片、以及连接至所述第二固定板的至少一个第二尾部。当所述第一导电片与所述对接元件电性接触时,所述第二导电片的前端压接至所述第一导电片,使得所述第一导电片与所述第二导电片形成电性导通以共同传输电力;其中,在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形成第一气流通道;在所述第一导电片和所述第二导电片之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宽度不同;其中,所述第二导电片与所述第一导电片的宽度不同。

14、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电源连接器采用叠加式的电源端子组件能够提升电流的承载能力,所述第一电源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以及至少一对电源端子组件;所述的一对电源端子组件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中,用来与一对接元件对接以传输电力;所述的一对电源端子组件包括两个电源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电源端子组件均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10.一种电源端子组件,用来与一对接元件对接以传输电力,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端子组件包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以及至少一对电源端子组件;所述的一对电源端子组件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中,用来与一对接元件对接以传输电力;所述的一对电源端子组件包括两个电源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电源端子组件均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信智
申请(专利权)人:欧品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