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设备,具体涉及一种非传统除磷的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技术介绍
1、降低受纳水体中磷的浓度能够有效的缓解富营养化现象,因此对生活污水中的磷进行达标处理后排放显得至关重要。
2、传统的a2/o工艺依靠微生物的代谢机理来进行除磷,虽然该方法经济实惠,除磷成本较小,但因限制因素多,存在着除磷效果不稳定,效率偏低,需要定时排放高磷污泥等特点。通常生物除磷工艺很难保证出水总磷稳定地达到0.5mg/l标准的要求,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还需要在末端投加部分化学药剂用以辅助除磷。
3、化学沉淀法除磷效果稳定,高效。但化学除磷在使用过程中,因为来水水质的不同,化学除磷所使用的药剂量也不一致,药剂量投加不足会造成磷去除率不高或达不到沉降点,投加量过大会产生大量化学污泥,这些化学污泥不进行妥善处置将会产生次生污染。因此在使用化学除磷时往往需要通过多次的实验来确定最合适的投药量,操作比较繁琐。同时化学除磷还需要添加加药罐和计量泵等,存在一定的占地面积,且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专人进行设备维护和药剂配置,从而使得综合成本上升。
4、电解除磷是利用电化学原理,在阳极析出阳离子与污水中磷酸根形成难溶物,通过沉淀排除以实现磷的去除。虽节省了外置加药和溶药装置,但本身存在着能耗问题、极板损耗问题和钝化问题等。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非传统除磷的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通过在装置本体的一侧设置进水口,另一侧设置排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非传统除磷的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包括:装置本体;进水口,设于装置本体的一端,用于将污水送入到装置本体内;排水口,设于装置本体的另一端,用于将净化后的水从装置本体内排出;装置本体内设有净化区与清水区,排水口将污水排入到净化区净化,再送入清水区通过排水口排出。本技术通过在装置本体的一侧设置进水口,另一侧设置排水口,在装置本体内设置净化区与清水区,污水通过净水管送入到装置本体内的净化区进行净化,净化后的水送入到清水区后从排水口排出,净化区能够稳定高效除磷的同时,无需额外设备和专人维护,无次生污染物,整个装置操作简单,几乎不产生额外能耗。
4、进一步,装置本体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或聚丙烯,通过挤出缠绕工艺成型。制作成型的装置本体在全生命周期内均可进行资源化回收利用,不产生二次污染。
5、进一步,净化区包括依次设置的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沉淀区、过滤区,装置本体内设置有隔板,隔板将装置本体内部依次划分为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沉淀区、过滤区、清水区与设备间;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沉淀区、过滤区与清水区相互连通。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沉淀区、过滤区与清水区呈“一”字型或“u”字型布置;整个污水处理过程采用连续流形式,经预处理的污水进入装置本体内,污水在厌氧区,主要实现吸附和部分厌氧释磷。厌氧区污水通过折流进入缺氧区,主要实现有机物的降解和反硝化过程等;缺氧区污水通过折流进入好氧区,利于形成溶氧和传质的浓度梯度和进行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增强了污泥的沉降性;好氧区混合液部分回流至缺氧区实现反硝化;好氧区处理后的污水,经过后置堰板结构实现浮渣撇除后进入沉淀区,实现污水中的固液分离;沉淀后的污泥定期回流至厌氧区,分流后的上清液进入过滤区,过滤后的水经消毒后排出。
6、进一步,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内的进出水口上下、左右交错布置。实现了污水在各个区域内的水利流向为折流;避免形成水力死角。污水、填料和空气均能充分接触,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
7、进一步,好氧区的底部设有人字形栅板,用以支撑填料,栅板距离装置本体内的底面高度为20 cm -50cm。栅板用以支撑模块化的铁碳微电解除磷填料,铁碳微电解除磷填料利用水体内溶解氧进行微电解,形成阳离子与磷酸根进行络合反应形成共聚沉淀,部分沉淀物与微生物菌团耦合,增强了污泥的沉降性。
8、进一步,好氧区设有混合液回流管,混合液通过混合液回流管回流至缺氧区前端。好氧区混合液部分回流至缺氧区实现反硝化。
9、进一步,沉淀区的底部设有污泥回流管与排空口,排空口用于将污泥排出,污泥回流管定期将污泥回流至厌氧区前端,该回流过程通过单向截止阀避免对沉淀区形成干扰。
10、进一步,过滤区设有滤料,过滤区的底部设有反冲洗管,过滤区的上部设有反冲洗回流管,反冲洗回流管连接至厌氧区的前端。反冲洗回流管可定期对过滤区内的过滤模块进行反冲洗,维持过滤区较好的分离效果。
11、进一步,过滤模块的滤料采用有表面阴离子的软性滤料、塑料刨花、颗粒铁碳滤料的一种或多种组合而成。颗粒铁碳滤料兼有进一步削减总磷和改善出水色度的功效;除磷填料利用铁碳合金的工业加工废料,无需投加化学药剂即可高效除磷,从资源化途径实现降本增效。
12、进一步,清水区内设有消毒模块,消毒模块采用浸没式紫外线消毒灯管。紫外线消毒灯管对水进行消毒净化后排出。
13、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本技术通过在装置本体的一侧设置进水口,另一侧设置排水口,在装置本体内设置净化区与清水区,污水通过净水管送入到装置本体内的净化区进行净化,净化后的水送入到清水区后从排水口排出,净化区能够稳定高效除磷的同时,无需额外设备和专人维护,无次生污染物,整个装置操作简单,几乎不产生额外能耗。
15、本技术中整个污水处理过程采用连续流形式,经预处理的污水进入装置本体中,实行多点均匀布水以提高泥水混合的效果,避免出现水力死角。污水在厌氧区,主要实现吸附和部分厌氧释磷。厌氧区污水通过折流进入缺氧区,缺氧区装有生物膜填料,主要实现有机物的降解和反硝化过程等。缺氧区污水通过折流进入好氧区,好氧区装有生物膜填料和铁碳微电解除磷填料,生物膜填料强化微生物附着生长,使填料上生物膜与污水中有机物充分接触,利于形成溶氧和传质的浓度梯度和进行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好氧区设有栅板以支撑模块化的铁碳微电解除磷填料。铁碳微电解除磷填料利用水体内溶解氧进行微电解,形成阳离子与磷酸根进行络合反应形成共聚沉淀,部分沉淀物与微生物菌团耦合,增强了污泥的沉降性。好氧区混合液部分回流至缺氧区实现反硝化。好氧区处理后的污水,经过后置堰板结构实现浮渣撇除后进入沉淀区,沉淀区主要以竖流沉淀或高效斜板沉淀实现污水中的固液分离,沉淀后的污泥定期回流至厌氧区。分流后的上清液进入过滤区,进一步去除上清液中可能的悬浮固体和细碎污泥,过滤区采用颗粒铁碳滤料(粒径5~10mm)、表面阴离子软性滤料、塑料刨花一种或多种组合而成。颗粒铁碳滤料兼有进一步削减总磷和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非传统除磷的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传统除磷的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或改性聚丙烯,通过挤出缠绕工艺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传统除磷的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区、所述缺氧区、所述好氧区内的进出水口上下、左右交错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传统除磷的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区的底部设有人字形栅板,用以支撑填料,所述栅板距离所述装置本体内的底面高度为20 cm -50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传统除磷的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区设有混合液回流管,混合液通过所述混合液回流管回流至所述缺氧区前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传统除磷的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的底部设有污泥回流管与排空口,排空口用于将污泥排出,污泥回流管定期将污泥回流至所述厌氧区前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传统除磷的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非传统除磷的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料采用有表面阴离子的软性滤料、塑料刨花、颗粒铁碳滤料的一种或多种组合而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传统除磷的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区内设有消毒模块,所述消毒模块采用浸没式紫外线消毒灯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传统除磷的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传统除磷的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或改性聚丙烯,通过挤出缠绕工艺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传统除磷的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区、所述缺氧区、所述好氧区内的进出水口上下、左右交错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传统除磷的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区的底部设有人字形栅板,用以支撑填料,所述栅板距离所述装置本体内的底面高度为20 cm -50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传统除磷的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区设有混合液回流管,混合液通过所述混合液回流管回流至所述缺氧区前端。
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洪堂,肖玉笛,孙志强,刘泽川,莫栋梁,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双林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