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控制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44851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机器人控制器系统具备机器人、主控制器及副控制器。主控制器具有:促动器控制装置,其运算第一促动器的目标驱动量,生成包括第一促动器的目标驱动量的第一控制数据,并且,运算第二促动器的目标驱动量,生成包括第二促动器的目标驱动量的第二控制数据;第一促动器驱动部,其生成基于第一控制数据的第一驱动信号,向第一促动器供给第一驱动信号,从而驱动第一促动器;和第一输入输出部,其向副控制器供给第二控制数据。副控制器具有:第二促动器驱动部,其生成基于第二控制数据的第二驱动信号,向第二促动器供给第二驱动信号,从而驱动第二促动器;和第二输入输出部,其向第二促动器驱动部供给从第一输入输出部供给的第二控制数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控制机器人的系统。
技术介绍
通常,工业用机器人经由电力用电缆及信号用电缆与机器人控制器连接。电力用 电缆用于从机器人控制器向工业用机器人的电动机供给电力。信号用电缆用于从工业用机 器人向机器人控制器传送与电动机的旋转速度相关的信息。机器人控制器经由这些连接电 缆向工业用机器人的各促动器(actuator)赋予动作指令,使工业用机器人执行任意的动作。在如此的机器人控制器例如控制4轴控制的工业用机器人时,机器人控制器具备 4个伺服放大器。此外,在如此的机器人控制器控制6轴控制的工业用机器人时,机器人控 制器具备6个伺服放大器。即,必须根据工业用机器人的类型选择专用的类型的机器人控 制器。其结果是,由于需要按工业用机器人的类型准备专用的机器人控制器,因此生产成本 增大。因此,为了灵活地应对机器人的扩张或变更,提出了由多个机器人控制器形成机 器人控制器系统的方案。特开平10-20910号公报公开了与多个副控制器连接的主控制器。主控制器存储 分别对多个机器人的类型进行定义的定义文件。主控制器选择成为对象的类型的定义文 件,逐次运算机器人的轨道或关节角度。副控制器基于主控制器运算的轨道或关节角度,运 算各促动器的驱动量,驱动控制各促动器。因此,机器人控制器在机器人扩张时或变更时, 只变更定义文件,就能够应对机器人的扩张或变更。由此,不需要重新增设专用的机器人控 制器,可利用现存的机器人控制器。特开平10-20922号公报公开了在所述主控制器中存储副控制器的驱动程序的情 况。主控制器在规定的定时,使各副控制器下载各自的驱动程序。因此,机器人控制器能够 灵活地应对驱动程序的变更或更新。特开2000-112512号公报公开了分别包括收发部及存储器的多个机器人控制器。 多个机器人控制器的每一个都与其它机器人控制器进行I/O信息的授受,在存储器中存储 共用的I/O信息。通过该信息的授受,例如内置有4个电动机驱动器的机器人控制器和内 置有2个电动机驱动器的机器人控制器能够协作控制6轴控制的工业用机器人。因此,可 实现机器人控制器的共用化。但是,在所述机器人控制器系统中,各副控制器逐次运算对应的促动器的控制指 令。因此,各副控制器搭载用于运算控制指令的CPU、或成为该CPU的动作区域的存储器。 其结果是,导致了如下的问题各副控制器的尺寸或成本增大,从而使机器人控制器系统的 设置空间或成本增大。而且,在所述机器人控制器系统中,主控制器需要使分别搭载在多个副控制器中 的CPU同步。因此,导致主控制器的复杂化,机器人控制器系统的成本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过大的设置空间的廉价的机器人控制器系 统。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是机器人控制器系统。该系统具备包括第一促动器和第二促动器的机器人;驱动第一促动器的主控制器;和驱动第二促动器的副控制器。主控制器 具有促动器控制装置,其运算第一促动器的目标驱动量,生成包括第一促动器的目标驱动 量的第一控制数据,并且,运算第二促动器的目标驱动量,生成包括第二促动器的目标驱动 量的第二控制数据;第一促动器驱动部,其生成基于第一控制数据的第一驱动信号,向第一 促动器供给第一驱动信号,从而驱动第一促动器;和第一输入输出部,其向副控制器供给第 二控制数据。副控制器具有第二促动器驱动部,其生成基于第二控制数据的第二驱动信 号,向第二促动器供给第二驱动信号,从而驱动第二促动器;和第二输入输出部,其向第二 促动器驱动部供给从第一输入输出部供给的第二控制数据。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控制器系统的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本体控制器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本体控制器的电构成的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控制器系统的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追加控制器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控制器的电构成的框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控制器的电构成的框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控制器的电构成的框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控制器的电构成的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参照符号用作表示相同的构成要素。以下,参照图1 图6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首先,如图1 图3所示,本发 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机器人控制器系统1包括作为主控制器的本体控制器Al。图1是表示机 器人控制器系统1的图,图2是表示本体控制器A 1的立体图。在图1中,机器人RBl是具有作为第一促动器的第一电动机Ml 第四电动机 M4(参照图3)的4轴控制的水平多关节型工业用机器人。机器人RB 1由机器人控制器系 统1 (本体控制器Al)驱动控制。本体控制器Al包括大致长方体状的本体侧筐体2,该本体侧筐体2具有可在开放 的第一位置和封闭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控制板。本体侧筐体2具有底座部3、左侧板4、 右侧板5、顶板6、背板7和前面控制板8。底座部3包括底座侧接口接插件B1、B2。底座侧接口接插件B1、B2以其长边沿着 水平方向的方式安装。底座侧接口接插件B1、B2与连接电缆L1、L2的接插件(电缆侧接口 接插件C1、C2)连接。连接电缆Li、L2分别与个人计算机PC及示教盒TP连接。左侧板4及右侧板5分别包括通气口 W2。此外,在左侧板4的内侧面配置有未图 示的冷却风扇。冷却风扇从设在左侧板4上的通气口 W2向本体侧筐体2的内部取入外气, 从设在右侧板5上的通气口 W2强制地使该取入的外气排出。通过使该冷却风扇动作,本体 控制器Al冷却本体侧筐体2的内部。在图2中,本体侧筐体2在其内部包括机架9。机架9包括用于驱动控制各电动机 Ml M4的4个伺服放大器10。各伺服放大器10沿着垂直方向隔着规定的间隔且可装卸 地配置。本体侧筐体2在其内部包括设在机架9的右侧的端子固定板11。端子固定板11 包括电源输入端子12。电源输入端子12与电源电缆L3连接,接受来自外部电源的供电。前面控制板8的上边通过铰链H与顶板6连结。前面控制板8以铰链H为支点转 动,开放或封闭本体侧筐体2的开口部。前面控制板8包括控制板侧电力用接插件20。控制板侧电力用接插件20以其长 边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式安装在前面控制板8的上部。控制板侧电力用接插件20与连接在 机器人RBl上的电力用连接电缆L4的接插件(电缆侧电力用接插件21)连接。控制板侧 电力用接插件20经由设在前面控制板8的后面上的未图示的内部电源配线,与伺服放大器 10连接。另外,该内部电源配线形成为当使前面控制板8在开放的第一位置和封闭的第二 位置之间移动时,不妨碍前面控制板8的移动动作的长度。 在控制板侧电力用接插件20的右侧安装有控制板侧信号用接插件30。控制板侧 信号用接插件30以其长边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式安装在前面控制板8上。控制板侧信号用接 插件30与连接在机器人RBl上的信号用连接电缆L5的接插件(电缆侧信号用接插件31) 连接。控制板侧信号用接插件30经由设在前面控制板8的后面上的未图示的内部电源配 线,与伺服放大器10连接。另外,该内部信号配线形成为当使前面控制板8在开放的第一 位置和封闭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不妨碍前面控制板8的移动动作的长度。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器人控制器系统,其能够控制第一机器人,其中,具备: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机器人的第一促动器且还包括第二促动器的第二机器人;驱动所述第一促动器的主控制器;驱动所述第二促动器的副控制器,所述主控制器具有:机器人连接用插件,其仅设于所述主控制器,且将该主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机器人或所述第二机器人连接;促动器控制装置,其生成包括所述第一促动器的目标驱动量的第一控制数据、包括所述第二促动器的目标驱动量的第二控制数据;第一促动器驱动部,其基于所述第一控制数据,生成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促动器的第一驱动信号;第一输入输出部,其向所述副控制器供给所述第二控制数据,所述副控制器包括:第二促动器驱动部,其基于所述第二控制数据,生成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驱动器的第二驱动信号;第二输入输出部,其经由所述第一输入输出部向所述主控制器供给所述第二驱动信号,所述主控制器经由所述机器人连接用插件向所述第一促动器供给由所述第一促动器驱动部生成的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并且,经由所述机器人连接用插件向所述第二促动器供给从所述第二输入输出部经由所述第一输入输出部供给的所述第二驱动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丰树
申请(专利权)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