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压器设备,特别是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
技术介绍
1、有载分接开关油室内充满变压器油,因为变压器油具有比空气高得多的绝缘强度。绝缘材料浸在变压器油中,不仅可提高绝缘强度,而且还可免受潮气的侵蚀;变压器油的比热大,常用作冷却剂,保证变压器正常运行。
2、有载分接开关在带负荷快速切换时,绝缘油在电弧的作用下,将分解产生游离碳、氢气和可燃性烃类气体,还将产生微量金属颗粒。其中一部分游离碳及金属微粒等杂质附积在分接开关绝缘件表面,特别在电场集中的带电触头附近,一部分悬浮于油中,余下部分积沉在切换油室箱底,分布在绝缘件表面的颗粒杂质将降低绝缘件的绝缘强度,悬浮于变压器油中的颗粒杂质则影响变压器油的击穿电压,相关技术中,通过吸油管将有载分接开关油室内的油吸出,将过滤后的变压器油重新从顶部流回,这样的设计使变压器油清除了部分杂质,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回流的变压器油一方面通过残余的冲力迅速扩散至油室各个地方,另一方面由于有载分接开关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使变压器油发生热对流,两个方面的作用下,已经过滤好的变压器油与没过滤好的变压器油迅速融合在一起,大大影响了滤油的效果。
3、目前,申请号为201220000375.4的中国的技术公开了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将油室分成多个腔室,极大降低已过滤油扩散效率,减小了未过滤油与已过滤油的混合程度,有利于提高滤油效果,但是过滤下杂质积聚在油口上的过滤室中难以清理,时间长之后会出现堵塞情况,清理不便,而且油室内发生强电弧电流故障时,油室内油压激增,变压器油会从内部冲破绝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相关技术中过滤下杂质积聚在油口上的过滤室中难以清理,时间长之后会出现堵塞情况,清理不便,而且油室内发生强电弧电流故障时,油室内油压激增,变压器油会从内部冲破绝缘隔离层,而且油压还会冲击到滤油机和油泵等外接设备上,导致出现损坏。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包括油室本体、第一防爆组件和第二防爆组件,所述油室本体包括罐体、开关轴、进油管、出油管、绝缘板、第一连接管和过滤板,所述罐体内壁固定连接绝缘板,绝缘板一侧开设有油孔,进油管一端伸入罐体内部,并穿过绝缘板,进油管上设置有出油口,罐体底部固定连接出油管,出油管固定连接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内壁固定连接过滤板,开关轴穿过罐体,及罐体内部的绝缘板;
3、所述第一防爆组件包括第一活动板、外筒、内筒和第一弹簧,所述外筒固定连接进油管,内筒内壁滑动连接进油管外壁,内筒固定连接第一活动板,活动固定连接第一弹簧一端,第一弹簧另一端固定连接外筒内端壁,所述进油管上开设有通孔;
4、所述第二防爆组件包括固定块、伸缩杆和隔板,所述固定块固定连接出油管,固定块内部开设有第一腔体,第一腔体顶壁固定连接伸缩杆一端,伸缩杆另一端固定连接隔板,隔板滑动连接第一腔体内壁。
5、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的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绝缘板有油孔一侧低于绝缘板另一侧,并且进油管位于相对远离油孔一侧。
6、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的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罐体底部内部固定连接底板,并且底板靠近出油管一侧低于远离出油管一侧。
7、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的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进油管滑动连接第一活塞头,第一活塞头固定连接第一活动板。
8、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的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底部螺纹连接收集罐。
9、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的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顶部依次固定连接油泵和制冷机,制冷机通过第二连接管连接进油管。
10、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的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固定块内部开设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连接管通过第三连接管连通第二腔体一侧,第二腔体内壁滑动连接第二活动板,第二腔体另一侧通过第四连接管连通伸缩杆。
11、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的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伸缩杆上套设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一端固定连接第一腔体顶壁,第二弹簧另一端固定连接隔板。
12、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的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出油口处的进油管固定连接导流壳,所述导流壳内壁转动连接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上分别固定连接导流板。
13、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的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导流壳一侧外壁固定连接保护壳,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一端穿过导流壳,并转动连接保护壳内壁,第一转轴固定连接第一齿轮,第二转轴固定连接第二齿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分别啮合连接第三齿轮两侧,第三齿轮固定连接第三转轴,第三转轴转动连接保护壳内壁,第一转轴固定连接微型电机。
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中当进油管中的变压器油通过出油口进入左侧罐体内部时,将未过滤的变压器油和绝缘板上的积沉物推向油孔,直到从油孔中下落到出油管的位置,便于对积沉物进行集中收集,出油管抽取罐体内部的变压器油,将悬浮于变压器油中的颗粒杂质和积沉物带走,未过滤的变压器油以及颗粒杂质和积沉物进入第一连接管中后,变压器油向上移动,过滤板对变压器油进行过滤,当停止抽变压器油时,此时一部分颗粒杂质和积沉物下降到第一连接管底部进行沉淀收集,只需要清理第一连接管底部颗粒杂质和积沉物,无需对罐体内部进行清理,清理方便。
15、当油室本体内发生强电弧电流故障时,罐体内油压激增,变压器油可以通过油孔进行在罐体内部流动,避免冲破绝缘板,导致绝缘板损坏,此时变压器油会从进油管下方往上移动,在油压的作用下,推动第一活动板向上移动,对进油管进行封闭,对变压器油进行阻隔,避免油压冲击到外接设备上,导致出现损坏,起到保护作用。
16、当伸缩杆伸长时,带动隔板向下方移动,此时隔板对出油管进行封闭,对变压器油进行阻隔,避免油压冲击到外接设备上,导致出现损坏,起到保护作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板(15)有油孔(151)一侧低于绝缘板(15)另一侧,并且进油管(13)位于相对远离油孔(151)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11)底部内部固定连接底板(111),并且底板(111)靠近出油管(14)一侧低于远离出油管(14)一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管(13)滑动连接第一活塞头(25),第一活塞头(25)固定连接第一活动板(2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16)底部螺纹连接收集罐(16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16)顶部依次固定连接油泵(10)和制冷机(18),制冷机(18)通过第二连接管(19)连接进油管(13)。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31)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32)上套设有第二弹簧(34),第二弹簧(34)一端固定连接第一腔体(311)顶壁,第二弹簧(34)另一端固定连接隔板(33)。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口(131)处的进油管(13)固定连接导流壳(1311),所述导流壳(1311)内壁转动连接第一转轴(1312)和第二转轴(1313),第一转轴(1312)和第二转轴(1313)上分别固定连接导流板(1314)。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壳(1311)一侧外壁固定连接保护壳(133),所述第一转轴(1312)和第二转轴(1313)一端穿过导流壳(1311),并转动连接保护壳(133)内壁,第一转轴(1312)固定连接第一齿轮(1315),第二转轴(1313)固定连接第二齿轮(1316),第一齿轮(1315)和第二齿轮(1316)分别啮合连接第三齿轮(1317)两侧,第三齿轮(1317)固定连接第三转轴(1318),第三转轴(1318)转动连接保护壳(133)内壁,第一转轴(1312)固定连接微型电机(1319)。
...【技术特征摘要】
1.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板(15)有油孔(151)一侧低于绝缘板(15)另一侧,并且进油管(13)位于相对远离油孔(151)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11)底部内部固定连接底板(111),并且底板(111)靠近出油管(14)一侧低于远离出油管(14)一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管(13)滑动连接第一活塞头(25),第一活塞头(25)固定连接第一活动板(2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16)底部螺纹连接收集罐(16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16)顶部依次固定连接油泵(10)和制冷机(18),制冷机(18)通过第二连接管(19)连接进油管(13)。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载分接开关分隔式油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31)内部开设有第二腔体(312),所述第一连接管(16)通过第三连接管(162)连通第二腔体(312)一侧,第二腔体(312)内壁滑动连接第二活动板(3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亚东,严英杰,江秀臣,许永鹏,臧奕茗,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