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化大变焦比双波段光学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40542 阅读:2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小型化大变焦比双波段光学镜头,属于光机一体化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10倍大光学变焦距范围,适用于板机接口的日夜两用光学变焦镜头。该镜头具有个正光焦度的前固定透镜组G1,和配置于前固定透镜绀G1的像侧的具有负光焦度的变焦透镜组G2,光阑S,配置于光阑像侧的具有正光焦度的后固定透镜组G3,以及配置于像侧的最后一组补偿透镜组G4。利用变焦透镜组G2和补偿透镜组G4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来实现焦距5-50mm的10倍光学变焦,同时兼顾优化可见光和红外光成像,且结构紧凑小巧。产品的主要光学指标:焦距f=5-50mm,视场角2ω=60.0°-7.2°,相对孔径D:f=1::1.95,适用于1/3”CC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光机一体化领域,涉及一种昼夜两用安防监控镜头,特别是关于 一种10倍大光学变焦距范围,适用于板机接口的小型化昼夜两用光学变焦镜头。
技术介绍
目前,已经有了许多适用于板机接口的变焦镜头,板机镜头在结构上要求其尽量 的小型化。在其中,变焦系统的变焦比约为二至四倍的变焦系统比较多,而大变焦比的板机 接口镜头却很少见。板机镜头一般应用于监控场合比较固定的场所,镜头安装调整好后焦 距就不再改变,比如银行、工厂、学校等。大变焦比的板机接口镜头相对于普通的二至四倍 的小变焦比镜头有更大的调整范围,能更方便的安装应用于不同场合。而且近年来,随着安 全防范意识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具备红外功能的日夜两用镜头已经具有相当广泛的用 途,可以完成全天24小时、昼夜不间断的监控任务,这就要求镜头在设计上就要考虑红外 光和可见光波段的成像质量都能达到清晰成像的要求。本专利技术通过机械补偿的方法实 现光学系统焦距的变化从而在像面上获得不同放大率的像,并且具有10倍大变焦比的变 焦能力,而且在红外和可见光双波段的成像质量同时得到了优化,产品顺应了监控行业的 发展趋势,市场潜力巨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具有小型化大变焦比,同时具有双波段共焦能力的 光学变焦镜头。该镜头匹配相应的板机接口的摄像机,可以通过改变光学变焦镜头的焦距 从而方便的适用于不同监控距离和范围的场合,再匹配上红外灯,更能实现昼夜不间断的 监控。该镜头具有10倍大变焦比能力,像质也达到了定焦镜头的成像质量,且结构紧凑小 巧,操作便捷,运用前景广。参见附图1是本专利技术光学镜头结构图、附图2是光学系统示意图,包括四个透 镜组,自物面至像面I依次包括一个正光焦度的前固定透镜组G1,和配置于前固定透镜组 Gl的像侧的具有负光焦度的变焦透镜组G2,光阑S,配置于光阑S像侧的具有正光焦度的后 固定透镜组G3,以及配置于像侧的最后一组具有正光焦度的补偿透镜组G4。利用负光焦度 的变焦透镜组G2和正光焦度的补偿透镜组G4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来实现焦距5-50mm的 10倍光学变焦。参见图2、3、4光学系统示意图,本专利技术中的前固定透镜组Gl具有按物体一侧 顺序排列的第一透镜为凸凹负镜片Li、第二透镜为凸凹正镜片L2和凸凹的第三正透镜L3。 本专利技术中的变焦透镜组G2具有按物体一侧顺序排列的第四透镜为凸凹负镜片L4,第 五透镜为双凹负镜片L5,第六透镜为凸凹正镜片L6。本专利技术中的后固定透镜组G3具有 按物体一侧顺序排列的第七透镜为双凸正镜片L7,第八透镜为双凸正镜片L8,第九透镜为 双凹负镜片L9。本专利技术中的补偿透镜组G4具有按物体一侧顺序排列的第十透镜为凸 凹正镜片L10,第十一透镜为双凸正镜片L11。本专利技术中的四个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 0. 55 < 0. 12 < 0. 29 < 0. 31 <fGl/fl fG2/fl fG3/fl fG4/fl<0. 69<0. 23<0. 41<0. 43其中,fG1是前固定透镜组Gl的焦距; fe2是变焦透镜组G2的焦距; fG3是后固定透镜组G3的焦距; fe4是补偿透镜组G4的焦距;f 1是整个光学镜头长焦焦距; fl,fG1 fG2,fG3, fG4的单位是:mm。参见附图5是本专利技术光学系统玻璃镜片的曲率半径和折射率的示意图,包括 十一个光学透镜的焦距Π Π1 (单位mm)和折射率nl nil及其十九个面的曲率半径 Rl R19(单位mm)分别满足以下条件90 < f 1 < 1101..72 < nl < 1 9235 < Rl < 5516 < R2 < 28-99 < f2 < -791.51 < n2 < 1.7116 < R2 < 28150 < R3 < 50036 < f3 < 561..51 < n3 < 1 7112 < R4 < 2940 < R5 < 65-9. 5 < f4 < -81..65 < n4 < 1 8561 < R6 < 1005 < R7 < 926. 3 < f5 < 46. 31.42 < n5 < 1.62-40 < R8 < -225. 5 < R9 < 12. 558 < f6 < 781..73 < n6 < 1 935. 5 < R9 < 12. 518 < RlO < 35光阑12 < f7 < 221.55 < n7 < 1.7512 < Rll < 30-30 < R12 < -1210 < f8 < 201.54 <n8 < 1. 747 < R13 < 15 ■-200 < R14 < -80-15 < f9 < -71..65 < n9 < 1 85-35 < R15 < -157 < R16 < 1521 < flO < 41 560 < fll < 5801. 76 < nlO < 1. 90 1. 55 < nil < 1. 7510 < R17 < 22 5 < R18 < 12. 55 < R18 < 12. 5 -35 < R19 < -18本专利技术的光学变焦原理参见附图2、3、4,分别是焦距在5mm、20mm、50mm 水时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前固定透镜组Gl是固定不动的,对无穷远聚焦成像,提供-初始像和焦距fei,0.55 < fG1/fl <0.69;变焦透镜组G2从靠近Gl移动到靠近像 面I的位置,改变了其物距,从而改变了 G2的成像放大倍率,G2放大倍率m2变化范围 为-O. 4 -1 -4. 16 ;固定透镜组G3靠近光阑S固定不动,对经过G2所成的像进一步的 变倍,G3放大倍率m3变化范围为-O. 96 -1. 72 -0. 7,G2,G3总放大倍率m2*m3变化 范围为0. 38 1 2. 91 ;补偿透镜组G4根据变焦透镜组G3变焦所产生的像面漂移进行 补偿,使像面I保持稳定,G4的放大率变化范围为0. 45 0. 32 0. 58,补偿后G2,G3,G4 总的倍率Hitl = m2*m3*m4变化范围为0. 17 1 1. 69,镜头的总焦距变化范围为fG1*m0, 变焦比1.69/0. 17为10倍。在变焦结构型式上,变焦核采用两移动组分G2和G4被后固定组G3隔开的型式, 根据变焦系统的像面稳定原理,变焦透镜组G2的放大倍率从小于-1到大于-1的变化必然 导致补偿透镜组G4的迂回补偿,即短焦时,补偿透镜组G4向物面方向移动;达到某一个焦 距——即变焦透镜组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型化大变焦比双波段光学镜头,其包括四个透镜组,自物面至像面依次为一个正光焦度的前固定透镜组G1,和配置于前固定透镜组G1的像侧的具有负光焦度的变焦透镜组G2,光阑S,配置于光阑S像侧的具有正光焦度的后固定透镜组G3,以及配置于像侧的补偿透镜组G4,其特征在于前固定透镜组G1和后固定透镜组G3是固定不动的,利用负光焦度的变焦透镜组G2和正光焦度的补偿透镜组G4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来实现焦距5-50mm的10倍光学变焦,同时整个镜头具有三组高反差色散系数的胶合透镜组件校正色差,实现可见光波段和红外光波段共焦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范围f=5-50mm,视场角2ω=60.0°-7.2°,相对孔径D:f=1:1.95,其中D为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后截距人于6.5mm,像高对应1/3”CCD,光学传递函数MTF值在701p/mm时,中心达到0.55,边缘达到0.4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金发郑志明陈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开发区鸿发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