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二次电池、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二次电池、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403390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27
本申请涉及一种二次电池、用电装置。二次电池包括负极极片,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以及形成于负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上的负极膜层;所述负极膜层包括下部区域和上部区域,所述下部区域包括第一负极活性材料,所述上部区域包括第二负极活性材料;所述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拉曼值ID/IG中位数记为R1<subgt;50</subgt;,所述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拉曼值ID/IG中位数记为R2<subgt;50</subgt;;所述R1<subgt;50</subgt;小于所述R2<subgt;50</subgt;;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石墨化度大于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石墨化度。该设计有利于提升二次电池的快充性能和能量密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二次电池、用电装置


技术介绍

1、近年来,随着锂离子二次电池技术的发展,锂离子二次电池广泛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以及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军事装备、航空航 天等多个领域。由于锂离子二次电池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因此对其能量密度、快充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用电装置。

2、本申请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3、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包括负极极片,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以及形成于负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上的负极膜层;所述负极膜层包括下部区域和上部区域,所述下部区域包括第一负极活性材料,所述上部区域包括第二负极活性材料;所述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拉曼值id/ig中位数记为r150,所述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拉曼值id/ig中位数记为r250;所述r150小于所述r250;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石墨化度大于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石墨化度。

4、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控制靠近负极集流体的负极膜层(即下部区域)的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拉曼值id/ig中位数较低,远离负极集流体的负极膜层(即上部区域)的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拉曼值id/ig中位数较高;且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石墨化度大于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石墨化度,可以在实现提升锂离子电池快充性能的同时,兼顾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

5、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r150为0.05~0.15;可选地,r150为0.05~0.1;和/或,

6、r250为0.20~0.40;可选地,r250为0.25~0.35。

7、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控制靠近负极集流体的负极膜层的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拉曼值id/ig中位数较低,远离负极集流体的负极膜层的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拉曼值id/ig中位数较高,可以协同配合,可以在实现提升锂离子电池快充性能的同时,兼顾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

8、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石墨化度≥92%,可选为93%-95%;和/或,

9、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石墨化度≥91%,可选为92%-94%。

10、上述的技术方案,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石墨化度大于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石墨化度,或者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有利于提升锂离子电池快充性能。

1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粉末压实密度大于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粉末压实密度。

12、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负极活性材料在49000n的压力下测试的粉末压实密度≥1.95g/cm3,可选为1.96g/cm3~1.99g/cm3;和/或,

13、第二负极活性材料在49000n的压力下测试的粉末压实密度为1.81 g/cm3~1.87g/cm3,可选为1.82 g/cm3~1.86g/cm3。

14、上述的技术方案,设置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粉末压实密度大于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粉末压实密度,或者在上述范围,可以实现提升锂离子电池快充性能的同时,兼顾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

15、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粉体oi大于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粉体oi。

1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粉体oi为2.0-10.0,可选为4.0-8.0;和/或,

17、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粉体oi为1.0-8.0,可选为2.5-5.5。

18、上述的技术方案,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粉体oi大于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粉体oi,或者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有利于提升锂离子电池快充性能。

1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振实密度小于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振实密度。

2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振实密度≥0.8g/cm3,可选为0.9g/cm3-1.1 g/cm3;和/或,

21、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振实密度为3.0 m2/g ~4.3m2/g,可选为3.2 m2/g ~4.0m2/g。

22、上述的技术方案,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振实密度小于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振实密度,或者在上述范围内,可以进一步有效地提高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有利于提升锂离子电池快充性能。

2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体积分布粒径dv1小于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体积分布粒径dv1。

2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体积分布粒径dv1为1.0μm ~8.0μm,可选为3.0μm ~5.0μm;和/或,

25、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体积分布粒径dv1为3.5μm~10.0μm,可选为5.5μm~8.0μm。

2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体积分布粒径dv50大于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体积分布粒径dv50。

2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体积分布粒径dv50为10μm ~20μm,可选为15μm ~16.5μm;

28、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体积分布粒径dv50为10μm ~20μm,可选为13μm ~14.5μm。

2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度分布(dv90-dv10)/dv50大于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度分布(dv90-dv10)/dv50。

3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度分布(dv90-dv10)/dv50为≤2.0,可选为1.2-1.8;

31、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度分布(dv90-dv10)/dv50为≤1.8,可选为1.0-1.6。

32、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度分布(dv90-dv10)/dv50大于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粒度分布(dv90-dv10)/dv50,能够形成较好的粒径正态分布,有利于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有利于提升锂离子电池快充性能。

3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小于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

3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为0.5 m2/g~3.0m2/g,可选为1.0 m2/g~2.5m2/g;和/或,

35、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为2.5 m2/g ~4.4m2/g,可选为3.0 m2/g ~4.0m2/g。

3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负极活性材料满足以下特征中的至少一项;

37、(1)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dv10为5μm ~9μm,可选为5.8μm ~7.8μm;

38、(2)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dv90≤30μm,可选为20μm ~30μm;

39、(3)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dv99≤40μm,可选为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负极极片,所述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以及形成于所述负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上的负极膜层;所述负极膜层包括下部区域和上部区域,所述下部区域包括第一负极活性材料,所述上部区域包括第二负极活性材料;所述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拉曼值ID/IG中位数记为R150,所述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拉曼值ID/IG中位数记为R250;所述R150小于所述R250;所述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石墨化度大于所述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石墨化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12.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15.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1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21.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24.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2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2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2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3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31.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极活性材料和/或所述第二负极活性材料均为人造石墨。

32.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膜层的压实密度大于等于1.25g/cm3;和/或,

33.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膜层的压实密度为1.28g/cm3-1.65g/cm3;和/或,

34.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33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负极极片,所述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以及形成于所述负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上的负极膜层;所述负极膜层包括下部区域和上部区域,所述下部区域包括第一负极活性材料,所述上部区域包括第二负极活性材料;所述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拉曼值id/ig中位数记为r150,所述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拉曼值id/ig中位数记为r250;所述r150小于所述r250;所述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石墨化度大于所述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石墨化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12.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15.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17.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佩明康蒙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