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郑州大学专利>正文

折流式颗粒污泥筛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399782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2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折流式颗粒污泥筛选装置,主要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内设置有:进水系统,包括用于将污泥从分配井起始端抽送至污泥回流系统的进水泵及与所述进水泵相配套的进水管;颗粒污泥回流系统,包括折流区、用于输送颗粒污泥的回流支管及回流总管、设置在所述回流总管一端的回流泵;絮体污泥排出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回流总管另一端的用于输送絮体污泥的排泥泵、与所述排泥泵相配套的排泥支管、调节所述回流总管回流颗粒污泥与排出絮体污泥比例的阀门。本申请通过在池体内设置进水系统、颗粒污泥回流系统和絮体污泥排出系统,充分利用颗粒污泥与絮体污泥的沉降性差异进行分区排泥,加速培养,进而极大地提高了颗粒污泥的培养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工艺,具体涉及一种折流式颗粒污泥筛选装置


技术介绍

1、颗粒污泥技术相较于传统废水处理技术,可通过多种方式能够降低能耗和成本。常见的方式包括降低氧气供给和缩短处理时间。由于颗粒污泥对氧气需求较小,适当降低氧气供给可降低能耗和成本。另外,颗粒污泥技术具有较高的有机负荷去除效率,可以通过缩短处理时间来减少废水处理所需的能源和成本。此外,颗粒污泥技术可以利用颗粒污泥内部的微生物群落降解有机废水,避免或减少了传统废水处理技术中大量使用化学药剂的情况,从而降低了能耗和成本。总体而言,相较于传统废水处理技术,颗粒污泥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废水处理的能耗和成本。

2、目前,针对现有连续流颗粒污泥培养的方式有多种形式,例如调节工艺运行条件,投加生物载体,提高颗粒化等,其是经过絮体污泥向颗粒污泥的过渡。虽然目前有多种方法培养形成颗粒污泥,但面对实际水厂内复杂的运行方式与进水条件,颗粒污泥培养需要一个很长的自然周期,而且颗粒污泥的形态以及处理效果可能会因调控不当而发生崩坏。将难以颗粒化的絮体污泥提前筛出,是加速颗粒污泥的培养的有效方式,但目前筛选颗粒污泥的方法是在工艺建造之初与生物池一同设计,对现有的废水处理工艺则很难应用。而若对现有工艺进行直接改造则会极大影响原有工艺的运行方式。因此,需要一种能够适用于现有废水处理工艺的颗粒污泥筛选装置,以提高颗粒污泥的培养效率并有效去除絮体污泥。

3、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用于加深对本公开的
技术介绍
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专利技术人通过研究发现:现有的颗粒污泥筛选方式培养效率低且难以实际应用,无法与现有工艺相结合,本申请通过在池体内设置进水系统、颗粒污泥回流系统及絮体污泥排出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颗粒污泥的培养效率,并有效去除絮体污泥,有利于与现有工艺的结合。

2、鉴于以上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项,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折流式颗粒污泥筛选装置,通过在池体内设置进水系统、颗粒污泥回流系统及絮体污泥排出系统,并利用颗粒污泥回流系统的折流区、用于输送颗粒污泥的回流支管及回流总管和设置在所述回流总管一端的回流泵将颗粒污泥进行回流收集,可以有效地提高颗粒污泥的培养效率,并通过絮体污泥排出系统有效地排出絮体污泥。

3、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折流式颗粒污泥筛选装置,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内设置有:

4、进水系统,包括用于将污泥从分配井起始端抽送至颗粒污泥回流系统的进水泵及与所述进水泵相配套的进水管;

5、颗粒污泥回流系统,包括折流区、用于输送颗粒污泥的回流支管及回流总管、设置在所述回流总管一端的回流泵;

6、絮体污泥排出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回流总管另一端的用于输送絮体污泥的排泥泵、与所述排泥泵相配套的排泥管、调节所述回流总管回流颗粒污泥与排出絮体污泥比例的阀门。

7、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配井起始端与颗粒污泥回流系统之间设置有用以缓冲水流负荷并使布水均匀的进水渠;

8、所述进水渠的底部设置有多个进水孔,以使污泥流入所述污泥回流系统的折流区内。

9、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折流区设有多个廊道,以增加水流路径进而增加污泥沉淀时间,使其充分沉淀;

10、所述进水渠通过所述进水孔连接所述折流区的第一廊道;

11、所述折流区的最后一廊道的顶部设置有用以排出泥水分离后污水的出水孔,所述出水孔处连接出水管。

12、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廊道之间由设置的不锈钢板相互隔离而形成。

13、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不锈钢板的底部为内敛的弧形,以利于颗粒污泥的沉淀汇集。

14、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流支管铺设于所述折流区的底部,用以收集并输送底部沉淀的颗粒污泥;所述排泥支管铺设于所述折流区的底部,用以收集并输送底部沉淀的絮体污泥。

15、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流支管上开设有积泥孔,用以收集颗粒污泥;

16、所述排泥支管上开设有积泥孔,用以收集絮体污泥。

17、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折流区内设置有多个往复移动的第一刮泥机。

18、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折流区连通设置有污泥渠,用以存放所述第一刮泥机从折流区内刮除的上浮泥渣及杂物;

19、所述污泥渠内设置有第二刮泥机,用以将汇集在所述污泥渠的污泥刮出池体。

20、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流总管回流颗粒污泥的初始占比为3/4~4/5。

21、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22、1. 本申请在池体内设置有进水系统、颗粒污泥回流系统和絮体污泥排出系统,充分利用颗粒污泥与絮体污泥的沉降性差异进行分区排泥,加速培养,进而极大地提高了颗粒污泥的培养效率。

23、2. 本申请在所述回流总管另一端的用于输送絮体污泥的排泥泵及控制所述回流总管回流颗粒污泥与排出絮体污泥比例的阀门,可以调节回流总管回流颗粒污泥与排出絮体污泥的比例,有效地防止污泥流失,进一步地提高颗粒污泥的培养效率。

24、3. 本申请在折流区巧妙设置多个廊道,使水流通过廊道折流沉淀,增加了污泥的流动路径,进而保证污泥沉淀完全,有效地提高颗粒污泥的培养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折流式颗粒污泥筛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内设置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流式颗粒污泥筛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井起始端与颗粒污泥回流系统之间设置有用以缓冲水流负荷并使布水均匀的进水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流式颗粒污泥筛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区设有多个廊道,以增加水流路径进而增加污泥沉淀时间,使其充分沉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流式颗粒污泥筛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廊道由设置的不锈钢板相互隔离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流式颗粒污泥筛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锈钢板的底部为内敛的弧形,以利于颗粒污泥的沉淀汇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流式颗粒污泥筛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支管铺设于所述折流区的底部,用以收集并输送底部沉淀的颗粒污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流式颗粒污泥筛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支管上开设有积泥孔,用以收集颗粒污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流式颗粒污泥筛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区内设置有多个往复移动的第一刮泥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流式颗粒污泥筛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区连通设置有污泥渠,用以存放所述第一刮泥机从折流区内刮除的上浮泥渣及杂物;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流式颗粒污泥筛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总管回流颗粒污泥的初始占比为3/4~4/5。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流式颗粒污泥筛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内设置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流式颗粒污泥筛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井起始端与颗粒污泥回流系统之间设置有用以缓冲水流负荷并使布水均匀的进水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流式颗粒污泥筛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区设有多个廊道,以增加水流路径进而增加污泥沉淀时间,使其充分沉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流式颗粒污泥筛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廊道由设置的不锈钢板相互隔离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流式颗粒污泥筛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锈钢板的底部为内敛的弧形,以利于颗粒污泥的沉淀汇集。

6.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奥杨森刘冰岩张薛龙王金辉彭赵旭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