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弧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9932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25
灭弧室,包括灭弧腔和栅片系统,所述栅片系统环绕设置于灭弧腔内,所述栅片系统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栅片组,其中一个栅片组作为主栅片组设置于远离入弧口的灭弧腔内一端,从入弧口延伸至灭弧腔内的触头机构包括间隔相对的动触头和静触头,所述栅片系统的首端与静触头配合引弧,栅片系统的尾端延伸至动触头背对静触头的一侧用于与处于分闸位置的动触头配合引弧,使动触头的动触点被围绕在栅片系统中。本技术中栅片系统环绕设置在灭弧腔内,栅片系统的尾端延伸至动触头背对静触头的一侧并与动触头对应配合,充分利用动触头背对静触头一侧的空间,可以布置更多的栅片组,提高了触头机构与栅片系统的配合程度,利于提高灭弧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灭弧室


技术介绍

1、断路器是一种在电路中起到电气保护作用的设备,在分断过程中,动、静触点间的空气介质在电压的作用下进行放电,进而产生电弧,并且在分断过程中会产生高热气体。在断路器中通常配置用于熄灭电弧的灭弧室,灭弧室作为断路器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灭弧的能力直接决定整个断路器的分断过载和短路电流的性能。

2、目前低压电器主流仍然在三极1000vdc的能力范围,随着光伏等行业的技术发展,对塑壳断路器的电压等级不断提高,电压等级已经要求两极甚至单极的能力范围为1500vdc,为满足光伏配电线路中塑壳断路器两极dc1000v、dc1500v的高电压分断需求,需要提高灭弧室的灭弧能力以满足上述需求,但在现有产品中,灭弧室受限于断路器的内部空间,仅通过增加灭弧栅片的数量来提升灭弧效果,会导致灭弧栅片的厚度、间距得不到保证,使灭弧室的灭弧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灭弧效果好的灭弧室。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灭弧室,包括灭弧腔和栅片系统,所述栅片系统环绕设置于灭弧腔内,所述栅片系统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栅片组,其中一个栅片组作为主栅片组设置于远离入弧口的灭弧腔内一端,从入弧口延伸至灭弧腔内的触头机构包括间隔相对的动触头和静触头,所述栅片系统的首端与静触头配合引弧,栅片系统的尾端延伸至动触头背对静触头的一侧用于与处于分闸位置的动触头配合引弧,使动触头的动触点被围绕在栅片系统中。

4、进一步,其中紧邻动触头的一个栅片组为尾栅片组,所述尾栅片组设置于入弧口的一侧且位于背对动触头的动触点一侧,所述尾栅片组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灭弧栅片,由所述尾栅片组紧邻动触头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尾端,所述静触头设置于入弧口的另一侧并与栅片系统的尾端间隔相对。

5、进一步,所述尾栅片组的全部灭弧栅片位于动触点远离主栅片组的一侧。

6、进一步,所述尾栅片组的每个灭弧栅片至少有部分位于动触点远离主栅片组的一侧。

7、进一步,所述主栅片组靠近静触头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首端。

8、进一步,其中一个栅片组为首栅片组,所述首栅片组位于在静触头与主栅片组之间,且首栅片组靠近静触头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首端。

9、进一步,至少有一个栅片组设置于尾栅片组与主栅片组之间。

10、进一步,其中一个栅片组作为中间栅片组位于尾栅片组与主栅片组之间,中间栅片组的一端与主栅片组的一端对应配合。

11、进一步,其中一个栅片组作为过渡栅片组,所述过渡栅片组衔接在相邻两个栅片组之间,且位于过渡栅片组两端的两个灭弧栅片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栅片组的灭弧栅片平行相对。

12、进一步,所述栅片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引弧件,每个引弧件用于实现相邻两个栅片组之间,或栅片系统的尾端与动触头之间,或栅片系统的首端与静触头之间的引弧。

13、进一步,每个引弧件至少有一端作为平行端,所述平行端与相邻栅片组的灭弧栅片平行相对。

14、进一步,其中一个引弧件为动引弧件,所述动引弧件位于动触头与栅片系统的尾端之间,所述动引弧件的平行端与栅片系统的尾端平行相对,所述动引弧件的另一端作为避让端延伸至动触头的端部一侧,且在避让端开设有避让槽。

15、进一步,所述动引弧件的平行端与栅片系统的尾端平行相对,所述动引弧件的中部沿动触头端部一侧向灭弧腔中部弯曲形成一个割弧部,由动引弧件的另一端弯折形成另一个割弧部,且两个割弧部相互顺接。

16、进一步,其中一个引弧件为静引弧件,所述静引弧件位于静触头与栅片系统的首端之间,所述静引弧件的平行端与栅片系统的首端平行相对,所述静引弧件的另一端与静触头连接。

17、进一步,其中两个引弧件分别为静引弧件和动引弧件,所述静引弧件位于栅片系统的首端与静触头之间,所述动引弧件位于栅片系统的尾端与静触头之间,所述静引弧件与动引弧件之间的最小距离与触头机构的开距相等。

18、进一步,至少一个引弧件为中间引弧件,相邻两个栅片组之间设置有一个中间引弧件,所述中间引弧件的两端均为平行端,每个平行端与相邻栅片组的灭弧栅片平行相对。

19、进一步,所述动引弧件、静引弧件以及至少一个中间引弧件的中部分别向靠近相邻引弧件的方向弯折形成凸出的割弧部,

20、所述动引弧件的割弧部与静引弧件的割弧部之间的最小距离与触头机构的开距相等,

21、所述动引弧件的割弧部与相邻中间引弧件的割弧部、相邻两个中间引弧件的割弧部以及静引弧件的割弧部与相邻中间引弧件的割弧部之间形成割弧窄缝,所有割弧窄缝的距离之和与触头开距相等。

22、进一步,所述动触头与静触头在第一方向上间隔相对,静触头沿第二方向设置,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每个栅片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灭弧栅片,每个灭弧栅片所在平面与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45°。

23、进一步,所述栅片系统包括依次排列的首栅片组、主栅片组、中间栅片组以及尾栅片组,所述尾栅片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灭弧栅片,所述尾栅片组靠近动触头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尾端,所述主栅片组的多个灭弧栅片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中间栅片组的多个灭弧栅片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首栅片组的多个灭弧栅片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首栅片组靠近静触头的静触点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首端;

24、所述栅片系统还包括五个引弧件,其中一个引弧件作为动引弧件位于动触头与尾栅片组之间,另一个引弧件作为静引弧件位于静触头与首栅片组之间,其余三个引弧件分别为第一引弧件、第二引弧件以及第三引弧件,所述第一引弧件位于主栅片组与中间栅片组之间,所述第二引弧件位于尾栅片组与中间栅片组之间,所述第三引弧件位于首栅片组与主栅片组之间。

25、本技术的灭弧室,栅片系统环绕设置在灭弧腔内,栅片系统的尾端延伸至动触头背对静触头的一侧并与动触头对应配合,充分利用动触头背对静触头一侧的空间,可以布置更多的栅片组,同时,栅片系统的首端、尾端分别与静触头、动触头对应配合,提高了触头机构与栅片系统的配合程度,利于提高灭弧效果。

26、此外,相邻两个栅片组之间可以通过引弧件引弧,其中动引弧件与静引弧件之间的最小距离与触头机构的开距相等,利于引弧,引弧件的中部还设置割弧部,相邻两个割弧部之间形成割弧窄缝,且所有割弧窄缝的距离之和与触头机构的开距近似相等,利于切割电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灭弧室,包括灭弧腔和栅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栅片系统环绕设置于灭弧腔内,所述栅片系统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栅片组,其中一个栅片组作为主栅片组(2)设置于远离入弧口的灭弧腔内一端,从入弧口延伸至灭弧腔内的触头机构包括间隔相对的动触头(71)和静触头(72),所述栅片系统的首端与静触头(72)配合引弧,栅片系统的尾端延伸至动触头(71)背对静触头(72)的一侧用于与处于分闸位置的动触头(71)配合引弧,使动触头(71)的动触点被围绕在栅片系统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其中紧邻动触头(71)的一个栅片组为尾栅片组(3),所述尾栅片组(3)设置于入弧口的一侧且位于背对动触头(71)的动触点一侧,所述尾栅片组(3)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灭弧栅片,由所述尾栅片组(3)紧邻动触头(71)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尾端,所述静触头(72)设置于入弧口的另一侧并与栅片系统的尾端间隔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栅片组(3)的全部灭弧栅片位于动触点远离主栅片组(2)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栅片组(3)的每个灭弧栅片至少有部分位于动触点远离主栅片组(2)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栅片组(2)靠近静触头(72)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首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灭弧室,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栅片组为首栅片组(1),所述首栅片组(1)位于在静触头(72)与主栅片组(2)之间,且首栅片组(1)靠近静触头(72)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首端。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一个栅片组设置于尾栅片组(3)与主栅片组(2)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栅片组作为中间栅片组(4)位于尾栅片组(3)与主栅片组(2)之间,中间栅片组(4)的一端与主栅片组(2)的一端对应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栅片组作为过渡栅片组(5),所述过渡栅片组(5)衔接在相邻两个栅片组之间,且位于过渡栅片组(5)两端的两个灭弧栅片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栅片组的灭弧栅片平行相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栅片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引弧件,每个引弧件用于实现相邻两个栅片组之间,或栅片系统的尾端与动触头(71)之间,或栅片系统的首端与静触头(72)之间的引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每个引弧件至少有一端作为平行端(601),所述平行端(601)与相邻栅片组的灭弧栅片平行相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引弧件为动引弧件(61),所述动引弧件(61)位于动触头(71)与栅片系统的尾端之间,所述动引弧件(61)的平行端(601)与栅片系统的尾端平行相对,所述动引弧件(61)的另一端作为避让端延伸至动触头(71)的端部一侧,且在避让端开设有避让槽(603)。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引弧件(61)的平行端(601)与栅片系统的尾端平行相对,所述动引弧件(61)的中部沿动触头(71)端部一侧向灭弧腔中部弯曲形成一个割弧部(602),由动引弧件(61)的另一端弯折形成另一个割弧部(602),且两个割弧部(602)相互顺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引弧件为静引弧件(62),所述静引弧件(62)位于静触头(72)与栅片系统的首端之间,所述静引弧件(62)的平行端(601)与栅片系统的首端平行相对,所述静引弧件(62)的另一端与静触头(72)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其中两个引弧件分别为静引弧件(62)和动引弧件(61),所述静引弧件(62)位于栅片系统的首端与静触头(72)之间,所述动引弧件(61)位于栅片系统的尾端与静触头(72)之间,所述静引弧件(62)与动引弧件(61)之间的最小距离与触头机构的开距相等。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引弧件为中间引弧件(63),相邻两个栅片组之间设置有一个中间引弧件(63),所述中间引弧件(63)的两端均为平行端(601),每个平行端(601)与相邻栅片组的灭弧栅片平行相对。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引弧件(61)、静引弧件(62)以及至少一个中间引弧件(63)的中部分别向靠近相邻引弧件的方向弯折形成凸出的割弧部(602),

18.根据...

【技术特征摘要】

1.灭弧室,包括灭弧腔和栅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栅片系统环绕设置于灭弧腔内,所述栅片系统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栅片组,其中一个栅片组作为主栅片组(2)设置于远离入弧口的灭弧腔内一端,从入弧口延伸至灭弧腔内的触头机构包括间隔相对的动触头(71)和静触头(72),所述栅片系统的首端与静触头(72)配合引弧,栅片系统的尾端延伸至动触头(71)背对静触头(72)的一侧用于与处于分闸位置的动触头(71)配合引弧,使动触头(71)的动触点被围绕在栅片系统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其中紧邻动触头(71)的一个栅片组为尾栅片组(3),所述尾栅片组(3)设置于入弧口的一侧且位于背对动触头(71)的动触点一侧,所述尾栅片组(3)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灭弧栅片,由所述尾栅片组(3)紧邻动触头(71)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尾端,所述静触头(72)设置于入弧口的另一侧并与栅片系统的尾端间隔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栅片组(3)的全部灭弧栅片位于动触点远离主栅片组(2)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栅片组(3)的每个灭弧栅片至少有部分位于动触点远离主栅片组(2)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栅片组(2)靠近静触头(72)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首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灭弧室,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栅片组为首栅片组(1),所述首栅片组(1)位于在静触头(72)与主栅片组(2)之间,且首栅片组(1)靠近静触头(72)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首端。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一个栅片组设置于尾栅片组(3)与主栅片组(2)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栅片组作为中间栅片组(4)位于尾栅片组(3)与主栅片组(2)之间,中间栅片组(4)的一端与主栅片组(2)的一端对应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栅片组作为过渡栅片组(5),所述过渡栅片组(5)衔接在相邻两个栅片组之间,且位于过渡栅片组(5)两端的两个灭弧栅片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栅片组的灭弧栅片平行相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栅片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引弧件,每个引弧件用于实现相邻两个栅片组之间,或栅片系统的尾端与动触头(71)之间,或栅片系统的首端与静触头(72)之间的引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每个引弧件至少有一端作为平行端(601),所述平行端(601)与相邻栅片组的灭弧栅片平行相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瑞杰李志强徐永富敖登贵陆登宇李宏德熊文冯光耀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正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