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9585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克服了锂离子电池、尤其是大容量功率型锂离子电池由于电解液传导不良造成的功能损失及安全性问题。包括电池芯、包裹电池芯的包装薄膜,以及充入包装薄膜内的电解液,电池芯中包括一个或多个由卷绕或叠加的正极片、隔离膜和负极片制成的电池单体,隔离膜间隔于相邻的正极片、负极片之间;其中,正极片、负极片之间还包括一层导液薄膜,所述导液薄膜与正极片、隔离膜和负极片一同卷绕或叠加形成电池单体。所述导液薄膜的宽度尺寸等于或大于正极片、负极片的宽度尺寸。所述导液薄膜为pp无纺布薄膜。所述导液薄膜为具有吸收、传导有机或无机溶剂的多孔状薄膜。所述导液薄膜的厚度范围:10微米至50微米之间。(*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尤其是改善锂离子电 池电解液均勻传导及浸润的技术及所使用的的材料,适用于大容量功率型锂离子电池辅助 导液及浸润领域。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内一般包括若干个依次叠加的电池单体,每个电池单体包括卷绕或叠 加的负极片、隔离膜和正极片,其中,隔离膜间隔于正、负极片之间,起到电子阻隔、离子导 通的作用,同时用于保持电解液。负极片包括一般采用铜箔制作的负极集流体和附着在负 极集流体上、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膜片;正极片包括一般采用铝箔制作的正极集流体和附 着在正极集流体上、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膜片;隔离膜则为采用塑化、萃取等工艺制成的微 孔薄膜,这样的结构有利于隔离膜对含有锂盐的有机溶剂电解液的保持。制造锂离子电池 时,只要将一个或多个上述的电池单体制成电池芯,并在电池芯的外面包裹上包装薄膜,之 后向其内注入电解液,经过抽空、密封即可。由于目前锂离子电池所使用的电解液为易燃的 有机电解液,所以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要求很高。现有的锂离子电池结构的电解液传导主要依靠正、负极片,隔离膜本身对电解液 的吸附传导,对于体积及容量小的手机、笔记本电源用的传统小型锂离子电池来说,由于电 解液传导的距离小,电解液通过极片本身的吸附传导也可以传导均勻。但对于单体容量、体 积都明显增大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来说,传统的电池结构电解液的传导速度、深度都显得不 足以使电解液充分传导、浸润。目前商品化的大型锂离子电池(单体容量IOAh以上),电芯内部常常遇到传导速 度慢,电解液传导不均勻的问题。锂离子电池内部电解液传导不良、浸润不均勻的现象会影 响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发挥、增大电池内阻、增加电池充放电时的发热量,严重时甚至造成热 失控等不安全事件。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避免上述安全事故的锂离子电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克服了锂离子电池、尤其是大容量 功率型锂离子电池由于电解液传导不良造成的功能损失及安全性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锂离子电池,包括电池芯、包裹电池芯的包装薄膜,以及充入包装薄膜内的电解 液,电池芯中包括一个或多个由卷绕或叠加的正极片、隔离膜和负极片制成的电池单体,隔 离膜间隔于相邻的正极片、负极片之间;其中,正极片、负极片之间还包括一层导液薄膜,所 述导液薄膜与正极片、隔离膜和负极片一同卷绕或叠加形成电池单体。所述导液薄膜的宽度尺寸等于或大于正极片、负极片的宽度尺寸。所述导液薄膜为pp无纺布薄膜。3所述导液薄膜为具有吸收、传导有机或无机溶剂的多孔状薄膜。所述导液薄膜的厚度范围10微米至50微米之间。综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片、负极片之间还包括一层导液薄膜,所述导液薄 膜与正极片、隔离膜和负极片一同卷绕或叠加形成电池单体,此导液膜的材质可为PP无纺 布薄膜或其他适用于电池环境,具有吸收、传导有机或无机溶剂的多孔状薄膜。本技术 的锂离子电池结构由于在正、负极片之间增加了对电解液具有较好吸附、传导特性的多孔 薄膜可以明显改善电解液在电芯内部的传导速度及深度,从而明显改善电解液在电芯内部 的浸润性。解决了此类锂离子电池电芯电解液导液、浸润不良问题,保证电池的性能,从而 克服锂离子电池、尤其是大容量功率型锂离子电池由于电解液传导不良造成的功能损失及 安全性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锂离子电池的电池单体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锂离子电池的电池单体实施例一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锂离子电池的电池单体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锂离子电池的电池单体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锂离子电池的电池单体实施例二的层状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负极片,2、导液薄膜,3、第一隔离膜,4、正极片,5、第二隔离膜。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电池芯、包裹电池芯的包装薄膜,以及充 入包装薄膜内的电解液,电池芯中包括一个或多个由卷绕或叠加的正极片、隔离膜和负极 片制成的电池单体,隔离膜间隔于相邻的正极片、负极片之间;其中,正极片、负极片之间还 包括一层导液薄膜,所述导液薄膜与正极片、隔离膜和负极片一同卷绕或叠加形成电池单 体。所述导液薄膜的宽度尺寸等于或大于正极片、负极片的宽度尺寸。所述导液薄膜为pp无纺布薄膜。所述导液薄膜为具有吸收、传导有机或无机溶剂的多孔状薄膜。所述导液薄膜的厚度范围10微米至50微米之间。本技术的锂离子电池结构主要特点在于,与传统锂离子电池结构相比增加了 一层位置正极片、负极片之间的与隔离膜同时存在的导液薄膜。导液薄膜宽度尺寸推荐比 极片略宽,但无论何种尺寸的导液薄膜,只要结构符合都属于本专利内容范围内。此导液膜 的材质可为PP无纺布薄膜或其他具有吸收、传导有机或无机溶剂的多孔状薄膜。此导液薄 膜的厚度推荐在10微米至50微米,根据不同的性能要求选择。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新型实用专利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2、3所示,本实施例以50AH磷酸鉄锂锂离子圆柱电池为例对本专利结构作4进一步说明电池单体包括有五层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负极片1、导液薄膜2、第一隔离膜3、 正极片4和第二隔离膜5,卷绕形成圆柱状结构。具体为将磷酸铁锂配方正极极片(一片)、负极极片(一片)、隔离膜(两片)、 PP导液薄膜(一片)按照要求通过卷绕制作成圆柱形锂离子动力电池电芯。各主要组件的 厚度如下(单位微米)正极极片142,负极极片96,隔离膜20,PP导液薄膜35。制作完成后的电芯体积比相同设计但没有增加导液薄膜的传统结构电芯增加 13%。也就是体积比容量损失约13%。与相同制作测试条件的传统同型号电芯相比,性能改善情况电解液充分传导、浸 润所需时间缩短50% 70%,电芯中间部位的电解液浸润性明显改善。实施例二 如图4、5所示,本实施例的电池单体包括有五层结构,依次为负极片1、导液薄膜 2、第一隔离膜3、正极片4和第二隔离膜5,叠加形成平板状结构。上述所列具体实现方式为非限制性的,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偏离本实 用新型范围内,进行的各种改进和变化,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例如,正、负极片的 材质,电池单体的形状等。权利要求锂离子电池,包括电池芯、包裹电池芯的包装薄膜,以及充入包装薄膜内的电解液,电池芯中包括一个或多个由卷绕或叠加的正极片、隔离膜和负极片制成的电池单体,隔离膜间隔于相邻的正极片、负极片之间;其特征在于正极片、负极片之间还包括一层导液薄膜,所述导液薄膜与正极片、隔离膜和负极片一同卷绕或叠加形成电池单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薄膜的宽度尺寸等于或 大于正极片、负极片的宽度尺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薄膜为pp无纺布薄膜。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薄膜为具有吸收、传导有 机或无机溶剂的多孔状薄膜。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薄膜的厚度范围10 微米至50微米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包括有五层结构,由 外向内依次为负极片⑴、导液薄膜⑵、第一隔离膜(3)、正极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锂离子电池,包括电池芯、包裹电池芯的包装薄膜,以及充入包装薄膜内的电解液,电池芯中包括一个或多个由卷绕或叠加的正极片、隔离膜和负极片制成的电池单体,隔离膜间隔于相邻的正极片、负极片之间;其特征在于:正极片、负极片之间还包括一层导液薄膜,所述导液薄膜与正极片、隔离膜和负极片一同卷绕或叠加形成电池单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华军蔡惠群张兵魏银仓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银通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