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接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8020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18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压接端子,包括:弹性部和接插部,其中,两弹性部的一端互相连接形成肩部,两弹性部的另一端也互相连接形成导入部,两弹性部的中部互相远离形成顺应部,两弹性部的顺应部的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两弹性部的顺应部的部分在第二方向上交错设置;肩部连接在接插部上。本技术设置肩部,当顺应部产生较大的形变后传导到肩部,肩部也产生部分形变以对弹性部整体形成保护,防止顺应部来回形变导致的非弹性的形变或断裂,通过在第二方向上交错设置的顺应部使得本压接端子在制造上相较于其他同类型端子适用的尺寸范围更广,由于顺应部交错设置,不存在相接触的情况,因此可以插接到较小的孔的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压接端子的,尤其涉及一种压接端子。


技术介绍

1、在电子连接器领域,压接端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拥有免焊接、工序短、抗振动、电气接触稳定、可公差补偿和对pcb板的孔破坏小等特点。

2、目前,市场上已有大量压接端子已投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如普遍存在的鱼眼型、多弹簧型、c型、错位型、船型等,他们皆可满足一定的应用环境和性能要求。

3、但是,这些端子在反复压接使用一段时间后,会产生形变,于是就不可再重复提供足够的保持力和孔公差补偿,无法满足端子需多次复用的应用场景,这对使用压接端子的昂贵零部件的维修替换来说非常不利。

4、例如中国技术专利:cn204927581u就公开了一种鱼眼压接端子,由于两个弹性部直接相对设置,且两个弹性部的首尾直接连接,这样压接端子在发生形变的过程中压力全部集中在弹性部上,尤其是集中在两个弹性部首尾相接处,较为容易在两个弹性部首尾相接处产生破裂或者弹性部在多次使用后产生非弹性的形变。

5、另外,随着cae(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工程设计中的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的日趋成熟,应用cae仿真进行压接端子新概念的开发、设计和相关设计参数的获得,再结合实验进行最终验证,可以使得开发风险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通过cae分析了解压接端子性能的本质,可以获得较多有别于现有专利并满足一些特殊性能要求的新压接端子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接端子及方法。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压接端子,其中,包括:

4、两弹性部,两所述弹性部的一端互相连接形成肩部,两所述弹性部的另一端也互相连接形成导入部,两所述弹性部的中部互相远离形成顺应部,两所述弹性部的所述顺应部的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两所述弹性部的所述顺应部的部分在第二方向上交错设置;

5、接插部,所述肩部连接在接插部上。

6、上述的压接端子,其中,两所述弹性部的所述顺应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是相互贴合的,两所述弹性部的所述顺应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的中部具有间隙。

7、上述的压接端子,其中,所述导入部的一端与所述顺应部连接,所述导入部的另一端的四周上开设有倒角,所述倒角的角度为10°~40°。

8、上述的压接端子,其中,所述导入部的另一端上的四周上开设的所述倒角互相连接,所述导入部的另一端的尺寸小于所述导入部的一端的尺寸。

9、上述的压接端子,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弹性部的长度上的方向正交设置,所述顺应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相互远离。

10、上述的压接端子,其中,两所述弹性部形成所述肩部的部分沿所述弹性部的长度上互相贴合。

11、上述的压接端子,其中,两所述顺应部均呈流线型且互相远离。

12、上述的压接端子,其中,两所述弹性部的所述顺应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平直设置,两所述弹性部的所述顺应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弯曲,两个所述弹性部的所述顺应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互相远离以形成两所述顺应部之间的间隙。

13、上述的压接端子,其中,每一所述顺应部均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一最接近另一所述顺应部的平面,两所述顺应部的所述平面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重叠。

14、上述的压接端子,其中,所述弹性部插入pcb板的孔内,所述顺应部抵于所述孔的内表面,两所述弹性部的所述顺应部上最远的距离与所述孔的内径的差值不小于0.1mm。

15、上述的压接端子,其中,所述顺应部的长度至少比所述pcb板厚度长1mm。

16、上述的压接端子,其中,所述肩部的长度不小于所述顺应部的长度的1/3。

17、一种压接端子的制作方法,其中,用于制作上述的压接端子,所述方法包括:

18、步骤s1:测量pcb板上孔的孔径以及pcb板的厚度,根据测量数据生成所述弹性部的尺寸的范围;

19、步骤s2:使用有限元分析的方式,根据测量所得的所述pcb板上孔的孔径对pcb板进行建模,在所述弹性部的尺寸范围内进行不同尺寸的所述弹性部的建模,并且对若干所述接插部进行建模,使每个不同尺寸的每一个所述弹性部均与一个所述接插部连接形成一个压接端子;

20、步骤s3:在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将每个所述压接端子的所述弹性部依次与所述pcb板的孔之间的插接,读取所述弹性部插入所述pcb板的孔的过程中的支反力曲线,观察所述弹性部在插入所述pcb板的孔时所述顺应部和所述pcb板的孔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接触压力;

21、步骤s4:针对获得的支反力曲线、接触面积和接触压力进行分析,数据最优的一组即为尺寸最为合理的所述弹性部,根据尺寸最为合理的所述弹性部的尺寸进行生产。

22、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

23、(1)本技术设置肩部为顺应部产生形变提供余量,当顺应部产生较大的形变后传导到肩部,肩部也产生部分形变以对弹性部整体形成保护,防止顺应部来回形变导致的非弹性的形变或断裂。

24、(2)本技术通过在第二方向上交错设置的顺应部使得本压接端子在制造上相较于其他同类型端子适用的尺寸范围更广,由于顺应部交错设置,不存在相接触的情况,因此可以插接到较小的孔的内。

25、(3)本技术相较于常规的压接端子还具有可多次重复使用、插入力小易于装配、印制板板孔破坏小和优异的抗振动稳定性等优点。

26、(4)本技术使用有限元分析的技术对压接端子进行制作,这种开发方法对不同应用场景和性能需求具有非常好的适用性,可大面积覆盖常见应用场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弹性部的所述顺应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是相互贴合的,两所述弹性部的所述顺应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的中部具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部的一端与所述顺应部连接,所述导入部的另一端的四周上开设有倒角,所述倒角的角度为10°~40°,所述导入部的另一端上的四周上开设的所述倒角互相连接,所述导入部的另一端的尺寸小于所述导入部的一端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弹性部的长度上的方向正交设置,所述顺应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相互远离。

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弹性部形成所述肩部的部分沿所述弹性部的长度上互相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两所述顺应部均呈流线型且互相远离。

7.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弹性部的所述顺应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平直设置,两所述弹性部的所述顺应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弯曲,两个所述弹性部的所述顺应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互相远离以形成两所述顺应部之间的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顺应部均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一最接近另一所述顺应部的平面,两所述顺应部的所述平面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插入PCB板的孔内,所述顺应部抵于所述孔的内表面,两所述弹性部的所述顺应部上最远的距离与所述孔的内径的差值不小于0.1mm,所述顺应部的长度至少比所述PCB板厚度长1mm。

10.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的长度不小于所述顺应部的长度的1/3。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弹性部的所述顺应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是相互贴合的,两所述弹性部的所述顺应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的中部具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部的一端与所述顺应部连接,所述导入部的另一端的四周上开设有倒角,所述倒角的角度为10°~40°,所述导入部的另一端上的四周上开设的所述倒角互相连接,所述导入部的另一端的尺寸小于所述导入部的一端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弹性部的长度上的方向正交设置,所述顺应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相互远离。

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弹性部形成所述肩部的部分沿所述弹性部的长度上互相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压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健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稳连固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